APP下载

论大学英语成为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必然性

2014-03-25

关键词:通识英语课程大学

邵 华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37)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通识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的过分专业化和过分轻视人文教育引起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结合体[1]。通识教育历史悠久,通识教育理念在历经无数次论辩与改革后,形成了现在比较成熟和完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既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又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包括学生必备的知识领域内的事实、思想和方法[2]。通识教育着重于人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或技能传授。

通识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主要体现在通识课程上。通识教育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程的总称,是高等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指在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和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广博的学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有教养的人所必备的学识、智能以及思辨方法,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理念上完美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课程的实施是达到通识教育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在我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计主要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然而,由于各高校本身的传统、拥有的资源、倡导者的见识不尽相同,其核心课程的理念、模式及体系也有所不同[3]。尽管如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计者所思考的重点是一致的,要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其内容都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各个领域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博学多识,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

二、大学英语成为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必然性

(一)大学英语在高校基础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育部规定大学英语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10%[5]。实际上,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在11.17%以上[6]。就单科学分配置而言,大学英语位居所有科目之首,是高校基础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范畴,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英语课程的学分约占所有通识教育课程的1/3,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占有核心地位[7]。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人才培养而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将成为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8]。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公认的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普遍提高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英语的广泛应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推动媒介。对非英语国家来说,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难题[9]。同时,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强大,西方文化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具有绝对的传播优势,而且这一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要了解西方文化以及由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英语是最重要的工具[10]。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大学英语在高校基础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不会动摇。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性质和教学理念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相一致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课程要求》确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除了传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之外,还涵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培育[5]。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既体现了大学英语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思想,也体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11]。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所提倡的综合应用能力加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相一致[12]。

(三)大学英语教育本身的多重教育功能全面契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理念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其具有多重教育功能[5]。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育本身的多重育人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语言是学习文化的工具,同时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语言具有人文性。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接触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容,接受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思想的教化[13]。语言学习具有广泛的文化润育功能。

就语言学习而言,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性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文化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反映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的重要载体。对不同国家或民族而言,由于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迥异,其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大大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难度。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方面的语料和社会文化知识模块,特别是课程体系中所增设的社会文化知识方面的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能接触英语国家文化,接受英语国家文化熏陶,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同时,学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感知英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视角,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14],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5]。在社会文化知识模块中还可设置中国文化内容,用英语推介中国文化,使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其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帮助学生拓展思考问题的视角,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形成平等、宽容的文化价值观[16]。

在构成文化的诸要素中,文学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折射特定的精神品质、传播一定的人文精神。文学作品展现的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善恶美丑,都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学习鉴赏英语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引发他们进行思考,使其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净化,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另外,文学还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是美育的最佳载体。通过阅读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英语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家创作的艺术美,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和审美能力。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也是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美育的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意蕴,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17]。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需要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社会文化知识板块有大量的宣传伟人事迹、弘扬民族精神、赞美亲情、友情、歌颂祖国以及阐明道德理性等的文学作品,其内容或是表达思想感情,或是反映道德理性,抑或是思辨人生价值,但它们都是语言和思想的有机结合,阅读这些作品能给学生提供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18]。正如语言学者 Wilhelm von Humboldt所说,人们可以把语言看作一种世界观,也可以把语言看作一种联系思想的方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选择[19]。阅读这类作品能激励学生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价值观教育的过程。

其次,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除了社会文化知识模块,还可以设置科学教育模块。科学教育是指在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以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20]。语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在设计科学教育模块时,既可以设置与学科专业有关的双语课程和全英语专业课程,也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有关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方面的传统经典著作,还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承载当代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方面的科普性语料。通过科学教育模块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认识世界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异域社会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大学英语还能帮助学生把习得的知识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内化,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这正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英语教育的多重育人功能决定其必将成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1]顾秉林.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1-7.

[2]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郭佳宏,高东平.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逻辑素质训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88-91.

[4]王生洪.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6(5):5-1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32 -37.

[7]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6 -10.

[8]马静,敦鹏.价值的颠覆——论通识教育的超越意识及其困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57.

[9]赵哲.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3):3-6.

[10]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7-144.

[11]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1):4-10.

[12]周莹.实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J].江苏高教,2008(5):74 -76.

[13]庄智象.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界,2010(1):2 -10.

[14]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15]陈发明,崔建萍.试谈语言教育的文化使命与文化观照[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2-106.

[16]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 -29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8]马彦.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现代大学教育,2009,(4):103 -107.

[19]Humboldt W V.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0]张红霞.科学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历史与逻辑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4):13-14.

猜你喜欢

通识英语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