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生成及其实践

2014-03-25林胜强周晓敏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发展

林胜强,周晓敏

(1.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成都 610068;2.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31)

人的实践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影响。邓小平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成绩,正是在于他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批判的、革命的、辩证的、突破陈规的批判性思维方法。邓小平理论中显现出来的批判性思维,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就没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邓小平理论,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发展和完善人们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技能,是一种反思的能力。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盲从附和或盲目相信权威,他们对新事物抱有怀疑、求真的态度。他们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他们更能做出理性的批判和选择,并能得出经得起考验的结论。”[1]4批判性思维既包含科学思维,又包含道德思维;既包含逻辑思维,又包含辩证思维,是对多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一)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诉诸感情,不意气用事,它把分析的利刃深入到理性的层次,而不是滞留在感性的层面。批判性思维者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而不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观察上。批判性思维者能从许多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撇开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使他能对事物保持理智的怀疑和审慎的反思态度,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并善于把握最佳时机,对事物做出迅速的判断。

(二)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省思维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通常会反省自己的思想观点并校验其运用所产生的结果;会对自己的意见和坚持的理由做出客观评价,反省自己的动机、价值、态度和利益,以确定已尽力避免了偏见,做到了公正、透彻、客观、尊崇真理和合理性;会自我审查,自揭错误和不足。一个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者不仅能质疑他人的思想,也能质疑自己的思想。

(三)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通常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注重从事物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辩证思维是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因此,批判性思维者通常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思维

开放思维反对封闭式的思维模式,它是从历史和世界的总体联系上,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得出相应结论。一种思想理论如果是封闭性的,它的发展就会停止,就会因脱离实际而陷入僵化。因此,批判性思维者在思考问题时顾及整体状况,对事物的解释顾及周围的情境,思路开阔,在遇到障碍时会努力寻找其他可选择的解决方案,保持开放的思维空间,认真考虑他人的意见。

(五)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同于教条主义的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向某些传统的见解提出了挑战。既然有批判,肯定就有创新。按常规进行思想和活动的人,缺乏创新,这对日常生活是有害的。批判性思维者能够通过头脑中的思想材料凝炼出自己独立的思想而不是囿于原有的材料堆积。因此,批判性思维重视个体的自我创造。如果不重视主体的自我创造,必将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中,被教条紧紧捆住自己的脑筋。批判性思维需要人们从教条主义中走出来,不盲从,不迷信,不人云亦云,而是立足实践,立足现实,大胆探索、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道路。

二、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生成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2]“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284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论断。思维方式是特定的历史文化的产物。每一社会个体,都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实践经历,使其思维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与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体系的产生一样,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生成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反映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时代依据:对国际形势与科学技术新知识的分析与判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期竞争共处,国际竞争的重点由军事转向科技经济领域,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潮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世界范围内的众多矛盾,都是围绕着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在20世纪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以极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世界的主题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变化。1985年,邓小平在科学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后,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4]105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发展和全世界进步的意义,使中国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88年,邓小平又在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的基础上,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19世纪初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超越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这一论段使人们超越了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的认识,充分考虑到现代科技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首要地位。

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对当代世界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刻认识,既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方式形成的生长点,也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得以形成的时代依据。因而,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历史基础: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概括与总结

邓小平善于从中国历史事件中总结出经典的结论。他从清朝末年中国所经历的磨难中得出结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4]90因此,国家要强大,必须要发展,必须要和外面的世界相联系,必须把生产力发展起来。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为邓小平以后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改革开放的理论、有关生产力的理论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点是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5]。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怎么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曾进行探索,成就突出,但教训也极为深刻和惨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巨大伤痛,让中国人民感到迷茫:中国的国情到底怎样?中国社会到底处在哪样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传统的理论已不能给出现成的答案,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对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给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思维迅速催生了邓小平理论并很好地起到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作用。

(三)现实根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内化与积淀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产生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也是在总结和借鉴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产生的[6]。

诚如前文所言,“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济、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生活动荡不安。正是在这样困难和复杂的背景下,邓小平开始进行苦苦的思索。1986年9月2日,邓小平面对来采访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谈到“文化大革命”时说:“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4]172就像马克思、恩格斯说的那样:“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3]432所以,可以说正视并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契机[7]。

另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困难以及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剧,也为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提供了反面经验。这些事实使得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突显出来,社会主义中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继续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国不倒,中国就有责任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都引起了邓小平对中国命运的新的批判性思考。正是适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邓小平批判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

三、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实践

邓小平堪称当代中国批判性思维者的光辉典范,他的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处处渗透着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气质,处处闪耀着批判性思维的理性光辉。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实践的伟大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凸显出来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在邓小平理论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批判性思维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批判性思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不囿于前人的观点、结论,主张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而此前,所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都是从其特征来描述或界定的。邓小平从其本质角度来表述社会主义,是质的飞跃,是崭新的高度。他澄清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不清醒”、“不清楚”的认识,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特征和社会主义本质,不是同一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思维的解放性和创造性:既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又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8],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了新境界,实现了新的飞跃。

(二)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批判性思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在会见原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4]225此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我们是在搞社会主义,不容置疑;其二,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不够格”在哪里呢?在于生产力落后,在于我们尚处在初级阶段。这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辩证性。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必须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切民族、一切国家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同,社会主义在各国实现的具体道路不同,所要经历各个阶段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究竟要经历哪些阶段?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什么阶段?过去我们对这些问题认识很模糊,直到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才使我们真正认识了国情。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思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还是产品经济,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这是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从莫尔至马克思到列宁以及毛泽东,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有市场,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邓小平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认为商品经济对社会发展有一定作用,但都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新境界的伟大气魄,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时代特征,实事求是,大胆地否定了只能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方法,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9]。他史无前例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指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用。由此,他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他的思想的解放性与批判性的又一体现。

(四)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批判性思维——“中国有中国的模式”

中国的国情与别的国家不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可行的、有效的模式,我们只能自己探索。在探索中,正是基于要打破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单一化和机械化的理解的传统思想观念,要对中国发展中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邓小平从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原则出发,提出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国搞社会主义要强调有中国特色”、“中国有中国的模式”,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等论断。在发展观念和模式上实现了由过去片面强调普遍性向更加注重中国建设与发展模式“特殊性”的转变,真正做到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五)对改革开放的批判性思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已是世界的潮流。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和开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双生子”。改革和开放是一致的,两者不可分割;开放本身就是一项大改革,改革推动进一步开放。没有对外开放,谈不上改革。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是经济战略的重大转变,它本身就是一项大改革。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4]117清朝闭关自守三百年,中国与世界脱节,导致了后来的屈辱;“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们失去了较早进入现代化的机会。邓小平正是以他批判性思维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科学总结国家的历史、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拨开了思想的迷雾,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始了富国强国的征程。

(六)对祖国完全统一的批判性思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愿望。历史的实践告诉人们,任何一种社会存在方式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社会的震荡和波折。长期以来,我们在针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上,都是倡导最好能采用和平的方式求得祖国统一。但是统一以后其原有的社会制度需不需要改变?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找到了一个最佳的方案。

“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的理论创造。该理论也解决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统一问题。这种解决是如此之彻底,以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个国家,最终,这个理论上升为一种崭新的国家学说,一种史无前例的国家学说。这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既生动又精彩的杰作。

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给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所以,“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越出了祖国统一这个范畴,而具有国际意义,在国际上引起积极的反响。“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的政治设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个有想象力和反映实事求是精神的科学构想,充分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一国两制”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构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个伟大创举,而且更在于它提出解决涉及国际争端问题的这一新构想,是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瞻远瞩向前看,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它既体现了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客观性,又体现了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预见性和创新性。

另外,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还体现在对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判断、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思想上。这些思想,无不体现了他独特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与超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思想,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观念,使社会主义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改变了它的存在形式,从而给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1]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隋从容.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条件[J].求实,2008(5).

[6]申丽云.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7]丁云.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中的历史意识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8]朱哲.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9]王万民.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11).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发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