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03-25王宝林宁悦
王宝林,宁悦
当前在高校的大学生基本属于“90后”,他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是社会进步的精英。大学生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既踌躇满志也彷徨游移,他们所关注的诸多社会问题不仅能够反映自身的思想状况,也是全社会思想潮流的体现。系统分析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提出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高校论坛内容的统计分析,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通过各种新媒体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状况。
(一)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他们提到的所有社会热点问题中关于国内外重大事件占有很大比例,比如世界反恐问题、朝鲜半岛局势、中东局势、世界金融危机等国际问题,其中,对于涉及到中国的国家发展、关乎民族利益的问题,青年学生更是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持续关注的同时还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台海问题、党建与反腐倡廉问题、体制机制改革问题等。
(二)重要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与人们的切实生活息息相关,始终被排在社会上关注度比较高的位置。青年学生从中学走向大学后也逐渐离开 “温室”而进一步步融入社会,因此他们也开始关注民生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主要有置房购车、义务教育、医疗状况、养老体制、社会资源分配制度的缺陷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大学生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既是对未来生活的构想,也是对目前中国发展社会环境的忧虑,既有“修身、齐家”的愿望,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三)社会道德与人生价值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也滋生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想,这些思想日渐侵蚀着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主流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表现出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担忧与困扰。在寻求这种困惑的解决出路时,大学生几乎都对中国社会传统美德保持了极高的关注度。对社会领域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层面的现实问题,比如怎样对待马路上跌倒的老人等问题等,大学生在参与讨论时表现出的犹豫与无奈非常明显,但是他们大多数又对“感动中国人物”与“道德模范人物”表现出崇高的敬仰之情。
(四)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高校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身处高校、身受高等教育,因而他们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十分关注且感同身受,且有大学生群体对此问题的独特思考,比如高校扩招问题、教育收费问题、学科划分问题、重学历轻能力问题、学术造假问题、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问题等。这些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涉及到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大学生们不仅高度关注、积极思考、直面应对,而且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五)大学生择业与就业问题
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择业与就业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拥有得天独厚的就业条件捧得金饭碗,而是逐渐成了普通社会群体中自主择业和就业的一份子[1]。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毕业生规模每年也在扩大,而国际金融危机后企业容纳能力的减弱,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都成为导致大学生不能选择满意职业和单位的重要原因,使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所以,相当一部分准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开始关注某高校就业率的高低、某专业市场的认可度等问题,而在大学期间他们更是热衷于对考研、考公务员、对就业中的一系列歧视等问题的追踪关注。
(六)情感与人际关系问题
当今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比例逐渐扩大,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娇生惯养的现象,来到学校后反映出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以及难于和其他同学相处等诸多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又受到社会的垢议。同时,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类似“宿舍投毒案”现象,使大学生普遍对一些人际关系比较关注。此外,相对于紧张而又有进取目标的高中学习状态来说,大学学习环境宽松,这让很多大学生陷入了不思进取的“精神空虚”状态。所以,他们对具有一定程度感情寄托的恋爱、恋爱观等问题表现出较高兴趣[2]。
二、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分析
根据当代大学生关注的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从中可看出当下高校大学生在与他人、社会环境等多项因素互动的情况下,关注某些社会问题并且表现出一些倾向性原因。
(一)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强制或引导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知识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较敏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这使他们能够从思想上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同时,他们被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使他们无形中就兼具了相当大的社会责任而去主动关注社会问题[3]。而大学校园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设施,也是他们能够去主动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利条件。对于关注和认知社会热点问题的动机,多数大学生表示是为了“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等,而只有很少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而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4]。从以上情况来看,当今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良好的,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关注问题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年龄稍大的高年级学生和刚步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各自去了解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区别还是挺大的。高年级大龄学生的关注点多集中于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就业与择业问题、恋爱等,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多地关注与大学校园生活、学习、娱乐等相关的社会问题,只对某些时下发生的重大国内外问题有所关注。受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影响,高、低年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也有重要不同。高年级学生主要从宏观角度连续去把握某些事件,更多地关注某些事件的产生对中国甚至世界影响;而低年级学生则多从微观出发,联系自己及周围来分析某些事件和思考问题。由此可见,经过2-3年的大学学习,高年级的同学视野更加开阔、观点更加敏锐、对社会关注程度更高、社会责任感也更加强烈。
(三)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能够理性分析但独立思考不足
大学生基本能够自主选择并本着负责的态度来理性分析某些社会问题,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便捷的信息传播环境下,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他们的选择和分析也极易受到外界各种纷杂环境和不同主张观点的影响,导致他们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和矛盾日益明显,这就加大了他们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难度。甚至部分大学生常常会因为听了一场报告或看了一篇偏离主流的新颖文章,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深入思考,就冒然对某些事件得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结论。虽然只是部分学生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和控制,但这也是对高校教育教学甚至整个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因此,社会有责任去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传递正能量,高校也有义务不断提高大学生自主进行问题选择、事物分析、价值判断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训,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负态效应的抵抗力。
(四)大学生认知社会问题常以个人为中心而缺乏集体意识
在对数据分析之后可以看到,相当部分高校大学生是以自我成才和自我发展为中心这个层面来认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大学生在接受调查时表示,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除了娱乐心情、丰富课余生活、简单了解社会动态,就是拓展自身见闻、提高自己认知事物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少部分学生是因为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去关注社会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追逐梦想过程中,更多是因为要实现个人理想和自身价值[5],去关注现实社会状态和眼前利益,而将共同理想和社会价值决然地放在第二位。我们说,这样的成才动机与成才观,固然对于个体的发展是必须的,但是个人的发展和命运又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显然,当代大学生是缺乏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和对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这是值得全社会深刻反思的大问题。
三、高校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的角色任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作为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点及主客观原因,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
首先,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大学生能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个人才战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高校中设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目前高校对这些课程普遍不重视,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认同度,尤其是高校功利性和短视性的教育理念,使理工科和艺术类大学生,基本甚至完全忽视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以,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高度,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易动、对新鲜事物具有高度敏感性,高校要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启发式教育,激发大学生专注和积极思考,有效帮助他们正确树立“四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根据调查显示,课堂授课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中排位靠后,这从侧面暴露出高校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存在严重不足,这是高校需要自我反省的一个重要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课程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虽然,近年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但是对于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事件,高校和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调动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党政方针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时事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及时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深刻、透彻、有感染力地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避免网络“碎片”信息,而扬深度解读和全景展现之长。
(三)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当前大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社会实践,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阅历相对简单,大学虽然拆除了物质的围墙,而精神的篱笆依然存在,缺乏对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联系实际才会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6]大学生深入社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实地参观考察、亲临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讲授有效得多。所以,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意识,鼓励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能够亲自走进社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中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积极、独立思考,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和教师要适当、适度的帮助他们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主导的价值观。
(四)充分发挥和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教学教育作用
固然,在校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但是,在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在大学生越来越需要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倒逼”的情况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第三课堂网络教学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如今,大学生利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来获取信息的超高普及率让高校不得不承认,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们与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互动的信息平台,甚至网络新媒体日益影响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向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主动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形式与大学生互动教学的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与学生平等、密切地交流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知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同时,高校和教师还必须注意到,网络虽然便捷,但网络环境并不十分安全。对此,高校应首先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双刃性”,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触网行为。
[1]斯琴格日乐.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J].中国冶金教育,2011(1).
[2]王言浩.90后大学新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基于高校新生BBS 内容和访谈的分析.青春岁月,2012(12).
[3]尹妍,李明建,王明娟.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的调查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4]朱红叶.大学生对热点问题关注认知度的调研报告:以2011年温州高校学生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2).
[5]徐曼.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热点问题分析[J].前沿,2005(5).
[6]王敬泽.教学与科研关系初探[J].学理论,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