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群众路线执行难问题研究
2014-03-25王春祥
王春祥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党一以贯之的主张和要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群众路线面临执行难的问题。
一、当前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
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并在全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正在得到恢复和发扬,群众工作正在取得实效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就是在新形势下从根本上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群众路线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代表谁的问题并未解决好;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特权思想以及消极腐败现象等还长期存在;实现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部分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多种社会矛盾显化激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出现疏离甚至背离的现象;做群众工作的方式不适应和创新手段缺乏等。群众路线执行难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诸多问题错综复杂的交集,既困扰各级党委政府,也困扰基层群众。
二、群众路线执行难的现实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现实表现
当前,执行群众路线存在着虚化、弱化、形式化、无力化等现象。
执行群众路线的虚化。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但实际存在着理论认知和实践执行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我们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是深刻的,已上升到“生命线”的高度。各种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解读可谓汗牛充栋,越来越像理论上的 “巨人”。另一方面,群众路线还没有落到实处,党群干群关系疏离,违反群众愿望、侵害群众利益现象时有发生,群众的民主权利和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实现,群众路线的实践成了“矮子”。
执行群众路线的弱化。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市场化、治理的精英化,带来了群众路线执行的弱化。一方面,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权力、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成为市场要素并共同参与竞争,由于在竞争中的地位不对等,权力、资本、技术迅速成了竞争的主导者和强势一方,而作为中国最大群体的工农恰恰是以低廉劳动力参与竞争,他们在创造改革“红利”和市场比较优势的同时,也逐步沦为社会弱势的一方,且在效率优先和经济掌握话语权的时代,这个最大群体的政治话语和社会话语也日渐势弱,其利益不断受到强势一方的蚕食。另一方面,精英治理模式使得普通群众的地位日趋边缘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他们拥有知识和财富的优势,甚至占据权力和社会关系的优势。他们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主要是靠权力的干预力、财富的控制力和专业影响力,因而对于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不可避免存在着偏见和误区。总之,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刻影响,加上我们对价值观引导的缺失和发展方式、领导方式的粗犷式,使得一段时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客观上被弱化了。
执行群众路线的形式化。机械地照搬照抄上级指示,为了群众路线而群众路线。一切从本本出发,教条化理解群众路线,认为走群众路线,就是下乡到农家,就是到田间地头,有的地方甚至明确要求干部下乡种田等等。把群众路线简化为扶贫慰问。热衷于新闻报道、照相留影、开会座谈、经验总结等。政治宣传得多,工作台账做得多,思想认识上自觉得少,工作制度改变得少。
执行群众路线的无力化。当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旨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正在开展,虽然在整顿干部作风、惩治腐败上成效明显,但这场运动式的实践活动,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群众的实际困难能解决多少?尤其是通过这场实践活动,我们在群众政策和利益上有哪些改革和跟进?在群众工作方法上有哪些改变?侵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做法会不会得到根本整治?有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路线的制度安排等。对此,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取得的实际成效还不多。
(二)原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而造成的。”[1]
群众意识淡化。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没有真正形成。在思想深处残留着封建主义“官本位”的尾巴,只唯官、不唯民,只唯上、不唯下。党的宗旨意识淡漠,少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和为他人奉献的思想和精神。在主观意识中,想群众的太少,想自己的太多;索要名利的太多,甘愿付出的太少。在干部选拔教育培养中,重经济轻道德、重使用轻教化。
工作作风不实。有的干部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体察民情,不了解民意,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冷暖,整天“围着会议转,拿着文件念,对着电话喊”,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干起事来却软弱无力。爱唱高调,一些地方和领导往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群众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动辄高端、一流、核心、高地、 整合、 集群,“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层出不穷,说的、写的、唱的、吹的调子越来越高,却少有采取具体措施抓落实或者根本没有准备落实。他们不怕做不到,就怕别人看不到、听不到,一些地方大搞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翻版。形式越搞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的精力不是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落入各种形式主义的窠臼,让我们看到的是层出不穷的精装“成果”。存在会议多、材料多、检查多、评比多、考核多、调研多等“六多”现象。
特权思想和消极腐败现象蔓延。官员的特权思想和消极腐败行为极大离散了党群干群关系。有些领导干部违规占有多套住房,违规占有公家车辆,以各种形式侵占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明里暗里为子女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等方式搞权力世袭等等。有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利用手中权力和职务之便不断优化部门利益、强化个人利益,他们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享有特权,甚至贪污受贿,大搞权钱、权色交易。如重庆艳照事件、上海法官嫖娼事件、中石油系列腐败案等。特权思想和消极腐败极大破坏了日益脆弱的政治生态,撕裂并强化了日益断裂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
片面追求GDP和不切实际的发展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赶超和跨越被不断强化和提升,由于过分追求赶超速度,目标和任务被不断提升,然后层层分解、层层加码。在资源环境和能力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之下,工作中的弄虚作假、简单粗暴、侵害民利,甚至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同时也造成了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引起群众不满。
当前对待群众工作的态度存在偏颇。认为群众反应的问题往往都是些小问题、小事情,因而在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群众路线和做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简单等同于信访工作和维稳工作,认为做群众工作是信访局等专门机构的事,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在维稳目标考核下,一切以老百姓说了算,放弃了工作的基本原则。把党群干群关系简单理解为“给”与“取”的关系,甚至把与群众的矛盾理解为“用金钱可以解决的矛盾”。
和基层群众沟通弱化。认为群众素质低,只讲利益、不讲道理,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用。因而不屑、不愿、不敢和群众打交道。忙于具体事务,无暇深入群众调研,也难以体察群众的甘苦。不会和群众沟通,处于失语状态。往往与困难群众说不下去话,和青年人说上去话,和知识分子说不进去话,和老同志说不拢话。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达,但和基层群众的联系却疏远了。缺少的不是交流,而是交心;不是相识,而是相信。
三、以创新思维和系统工程破解群众路线执行难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哲学思想、政治宗旨和执政方式的总体现。解决党的群众路线执行难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思维和工程加以解决:政治立场的坚守、情感关系的维系、利益关系的调整、民主方法的实践和法治关系的明晰五个维度。
(一)政治立场的坚守
必须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和执政理念。不能放松和虚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伦理观教育。不断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和以权谋私。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代表谁和为了谁”的问题。只有这样干群关系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正确的目标方向。政治坚守需要有制度保障,如选举制度、选人用人制度、监督机制、问责制度、廉政制度等;政治坚守还需破除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尤其是打着创新旗号的各种服务、评比和考核。
(二)情感关系的维系
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史。我们党的历史上,曾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政治情感。正是依靠着这种“鱼水之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业才得以一步步顺利进行,取得今日的辉煌。
当前,各地正广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正是联系群众,和群众建立感情的有利时机。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深入群众,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从群众中汲取丰富的智慧和不竭的力量,也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三)利益关系的调整
利益问题是群众最为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在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必须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切入点,根据群众利益的需求制定我们的政策、设计我们的制度。胡锦涛强调指出:“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群众正确认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3]
当前,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很多,涉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无论在宏观层面的政策改革、发展路径,还是在微观层面的实施、管理,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放在首位,警防不顾人民生活的“政绩工程”,摒弃损害人民利益的“远大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在重大的规划、项目,以及涉及到群众切实利益时,群众有知情权、表决权、监督权,而且要用程序保证这些权利的真实有效行使。
(四)民主方法的实践
民主方法是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走群众路线和做群众的工作必须坚持民主的方法。要充分尊重群众的利益、群众的选择,不能以行政命令和压制的方法,简单粗暴解决群众矛盾,也不能用单一的经济手段解决群众工作的一切问题。要大力推行民主协商制度、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以及引入第三方工作制度等。民主方法是现代社会治理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民智民力,夯实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五)法治关系的明晰
党群干群关系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法治成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石。要实现党群干群关系的稳定、规范和科学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依法确立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以法的形式来界定和稳定目前发展中的诸多利益关系,如农民征地程序、企业劳资纠纷的补偿、个体经营自主权利保护、基层群众自治等。在这个大框架之下,政党最终实现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老百姓也要在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下生活。靠领导干部“干预式”的解决群众矛盾和问题,是很难持久的,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对制度信赖的破坏,负面影响更大。因而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要不越法不越位,做好示范;百姓也要学会遵纪守法,不能一有冤屈不满马上封路断桥、围堵党政机关等。实践证明,没有法理关系的明晰,不用法律制度去支撑,党群干群关系无法实现根本好转。只有把法治的理念融入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中,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才能焕发出时代的青春和活力。
[1]习近平.有的领导干部很会做“领导工作”[N].人民日报.2005-09-05.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