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少功散文语言陌生化的修辞艺术

2014-03-25殷隽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韩少功陌生化陌生

殷隽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韩少功散文语言陌生化的修辞艺术

殷隽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寻根文学主将韩少功在散文中充分利用了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语言新奇独特,充满哲学色彩。其散文语言的陌生化修辞艺术主要包括偏正、主谓、动宾等词语超常搭配,铺陈与穷举、复句变异、同语反复等句法结构,色彩的变异以及辞格优化。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张力,使韩少功的散文深刻有力,意境深远。

陌生化;超常搭配;变异;辞格

韩少功是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主将,他的作品深度挖掘民族历史文化,饱含深刻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其散文作为思辨的重要载体,不仅思想内容深刻有力,而且语言运用突破常规,奇险独特,“语不惊人死不休”,形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让人在新奇中品味独特的语言艺术。语言陌生化的成功运用,使韩少功的散文闪烁着奇光异彩。

语言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词语的选用、搭配,句法结构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有时人们会突破常规,创造新的用法,赋予语言以全新的形式和涵义,造成语言理解上的新奇和陌生,从而引起接受者的关注和惊愕,增加感受的难度,延长思考的时间,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语言陌生化的体现。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事物的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曾这样描述陌生化:“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已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1]韩少功的散文哲思意味之浓,离不开语言的新奇运用。他的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词语搭配的陌生化

词语的常规搭配给人以习惯化的感觉,不能刺激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当词语搭配突破常规,在特殊语境中采取临时用法,偏离原有使用范围,才会产生新奇陌生之感,形成“无理而妙”的效果,读者才能感受作者的独特用意,语言才能产生强有力的艺术效果。同时,语义的超常搭配使词的意义由实在转为空灵,由具体转为抽象[2],增强了语言的穿透力。

1.1 偏正搭配的陌生化

偏正搭配的陌生化在韩少功散文中最为多见。修饰语通常被赋予了诸多附加义,从而使整个偏正结构具有变异的特点,陌生之感油然而生,读者需要深层挖掘才能体会作者的深层含义和感情寓意。在韩少功的散文中,偏正式超常搭配主要体现为定中式搭配的陌生化。

韩少功散文中定中搭配陌生化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移物就人和移人就物。移物就人,是将描写事物的词语用来描绘人的情感或行为,使人的情感、行为带上相关事物的声色形态;移人就物,是把描写人的感情或状态的词语用来描写非人或无生命的物体,使其带上人的思想感情和情绪体验。例如:

(1)我不喜欢它们那些压迫生命欲望的苛刻教规……不喜欢那些关于天国和来世的廉价许诺……(《看透与宽容》)

(2)这些人总是带着有毒的眼光东张西望,既挑剔富豪也挑剔平民……(《看透与宽容》)

(3)唯有在痛苦的土壤里,才可以得到记忆的丰收。(《记忆的价值》)

(4)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阳台上的遗憾》)

例(1)(2)是移物就人的超常搭配。例(1),“廉价”通常用于修饰物品,在这里形容人们口中的“许诺”,既陌生又别致,突出了许诺的不真实性,暗示教会为了安慰民众创设出来的来世之说很难实现;同时“廉价”一词表明了作者不相信的态度以及对这种行为的不屑一顾。例(2),“有毒”通常修饰药物等物品,作者用于修饰人的“眼光”,新颖陌生,让人立刻感觉到这些说教者眼光的挑剔和故作姿态,形象生动感油然而生。

例(3)(4)是移人就物的定中搭配。例(3),“痛苦”一词将人的感情移植到土壤,既陌生又形象,意在表明痛苦的经历更让人难忘。例(4),“寂寞”本是形容人的心理,用来修饰“影子”表明遗憾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历史一定有遗憾,比喻手法汇入其中,浑然天成。韩少功散文中相似的用法还有“浪漫的歌声”、“孤独的剪影”、“孤独的声音”、“妖娆的触须”、“冷冷的空座位”、“轻蔑的逻辑”等。

1.2 主谓搭配的陌生化

主谓搭配的陌生化在韩少功散文中也很常见,其特色是将拟人修辞融汇其中,赋予一切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在人格关照中凸显事物的特异性,达到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同时与作者的感情、思索和观点融为一体。例如:

(5)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也就一直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阳台上的遗憾》)

(6)……一边说还一边清嗓子,似乎数据也很恶毒,他对通过了数据的嗓子必须及时检查清理。(《收水费》)

(7)街道衰老了,汽车衰老了,棚栏和港口衰老了,阳光和落叶也衰老了,连警察也大多衰老了。(《岁末恒河》)

例(5),“汉文化在咳血和呻吟”这种表述显然违反常规,但极具动态感,让人不禁思考汉文化在南方建筑外观上还有多少残留,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和传承汉文化。例(6),“数据”本无情感,却用“恶毒”修饰,匪夷所思,却彰显了人物打官腔的性格特点。例(7),“街道”、“汽车”、“棚栏和港口”、“阳光和落叶”本来不会衰老,作者写其衰老是为了引出后面警察的衰老,意在营造安逸的气氛,为警察的不作为寻一个借口。如此写法既陌生又巧妙,引人深思。

1.3 动宾搭配的陌生化

现代汉语中,动宾搭配形成的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支配的对象通常是具体的事物,而韩少功散文中的动宾搭配被支配的主要是抽象的事物,从而使无形的事物带有了具象可感的特征,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例如:

(8)于是一时之间,一批批国人前去就范,一面对洋人就嘴巴不听使唤,一个劲往话筒里喂入谎言。(《世界》)

(9)轻度贫困是盛产精神的沃土。(《无价之人》)

(10)比如在我那位朋友的崇拜者那里,它无法取消爱情,但能为爱情定型……(《在小说的后台》)

“喂”、“盛产”、“取消”通常都是修饰具体可感的事物,也就是宾语必须具有[+有形]的义素,比如喂饭、盛产水果、取消会议等,而“谎言”、“精神”、“爱情”都是抽象化的名词,所包含的是[-有形]的义素。韩少功将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具体,抽象的语义表达出了具体的意象,让人感觉焕然一新,成功地营造了陌生化的效果。这样的用法在韩少功的散文中比比皆是,如“预付诚恳”、“没收狂欢”、“燃烧创造”、“交出语言”、“制造亲情”等。

2 句子结构的陌生化

句法结构是人们在长期交际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规则,不管是平常说话还是文学作品创作,都要遵循一定的语法习惯。但有时作者为了达到特定目的,采取一些突破常规的写法,造成句子结构的特异性,给人以陌生感,达到强调、讽刺、衬托、幽默等效果。

2.1 铺陈与穷举

韩少功的散文里经常出现违反常规的陌生用法,最突出的就是利用铺陈穷举手段,将结构相似的词、短语或言语片段组合在一起,并且不加任何标点符号,起到补充说明、增加句子容量、加强语义、凸显信息、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这种修辞艺术在韩少功笔下比比皆是,据统计,每篇散文都至少出现3次。例如:

(11)这种绝对个人的状态,无疑是反语言反历史反文化反知识反权威反严肃反道德反理性的状态,一句话,不累人的状态。(《夜行者梦雨》)

(12)你是否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你不想当局长不想贪污公款不愿意移居纽约不喜欢赴宾馆豪宴不在乎大众对文学的冷落没兴趣在电视台出镜也没打算调戏发廊小姐?(《伪小人》)

例(11)连用8个“反××”修饰语来描写绝对个人状态的性质,极度铺陈的同时也是解释“不累人的状态”的后果有多严重。“反语言反历史反文化反知识反权威反严肃反道德反理性”这些修饰语连用在陌生之余不禁让人大吃一惊,读者可以立刻从中感受到韩少功对这种状态的贬斥态度,强化了文章内容和语义。例(12)中,作者用了一个超长反问句列举了伪小人通常所说的假话以及他们的腐败行为,读起来一气呵成,畅快淋漓,一个官场伪小人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凸显了作者所鞭挞的对象。韩少功作为语言大家,其“陌生化”的铺陈用法立刻让语义变得丰满,化深奥为浅显,读来饶有兴趣。这些长句不仅可以宣泄作者的情绪,而且能将这种情感传递到读者心里,让读者憋足气读完后感到荡气回肠,情感也随之得到释放和满足。

2.2 复句变异

韩少功散文中句子结构的陌生化还体现在复句句子成分的变异上,文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句子成分的后置,即在一个完整的句子后用破折号引出前一个句子的理由、条件、后果等,将语义重点放在这些原因及条件上,既补充说明前文,又取得了含蓄的艺术效果。仅《世界》一文后置句就出现了12次。例如:

(13)格瓦拉会不会疯呢?——如果他病得最重的时候,战友偷偷离他而去;如果他拼到最后一颗子弹的时候,他的赞美者早已撤到了射程之外……(《完美的假定》)

(14)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惜和同类相尊,还缺少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虽然这种理性的道德和法律还可以在世界大战一类事故中荡然无存,并不总是特别可靠。(《遥远的自然》)

例(13)在一个疑问句后补充几个并列的假设,很自然地就将语义重点转移到后面的假设上,通过几个假设间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意在表明在这种前提下格瓦拉会发疯,这样就将疑问句转化成了设问句,含蓄委婉。例(14)本要表明原始初民缺少理性的道德和法律,后面补充的从句却从另一角度说明道德和法律并不一定能维护安定的局面,两方面相辉映,留给读者思考自然与理性的关系。试想一下,这些后置的状语从句如果放在句首,虽然语义不变,但会显得平淡无奇,起不到强化主旨的作用,也就没有了陌生之感。

2.3 同语反复

同语反复是句法结构中有完全相同的词语重复出现,利用隐含的背景知识,略去已知信息,进行简洁表述的一种“推意”语句形式。韩少功散文中最常见的同语反复句式是“A是A”和“A就是A”,即主宾同语反复。由于句子的主语、宾语是相同词语的反复,语表形式信息量等于零,必须借助于语用推导形式才能解读其语用含义,因为这是交际中“量准则逆用”所构成的变异语句。同语反复句虽然不常用,但可以生成陌生、简洁、含蓄等美学信息,提升语用效用。例如:

(15)这里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忘了中国是中国。(《人情超级大国》)

(16)但勇敢就是勇敢,勇敢不是包赚不赔的特别股权。(《性而上的迷失》)

例(15)中的两个“中国”涵义不同,前一个“中国”指的是国家,后一个“中国”包含了更多涵义,比如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别具特色,中国的人情在交际和公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等等。这句话初看感觉奇怪,但仔细一想就会明白这句话的蕴含信息: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中国的发展趋势并不能光靠数据来判定,在中国办事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16)含蓄地表明婚姻的开放导致大家都勇敢追求爱情,敢于结婚也敢于离婚;但这种勇敢的行为只是一种冲动,伴随而来的还有责任、财产等纠纷,这种冲动的行为并不都值得称赞。这种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摆脱了人们表达的机械性,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3 色彩的陌生化

词汇的色彩义诸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韩少功的散文中,感情色彩的变异最能体现语言的陌生性,褒贬互换,偏离常规,各种词性的词语都被作者使用得炉火纯青,情感与词汇在文中融为一体,平淡无奇的词汇在作者笔下显得活灵活现。在语体色彩上,作者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完美磨合,而且将科技语体融入文艺语体,诸多语体交融使用,语言表达异彩纷呈。

3.1 感情色彩的变异

(17)历史再一次在这两个民族之间开了个玩笑:继中国误解“先进”的日本以后,日本也误解了“先进”的中国。(《你好,加藤》)

(18)她们不会唱京剧,又嫌花鼓戏太土,一边铡猪草一边胆大包天地决定:排《红色娘子军》。(《万泉河雨季》

(19)这个越来越“杂种”的美国,只好用爱国主义来置换民族主义。(《世界》)

例(17)是褒义贬用,“先进”是褒义词,文中却用于贬义,意在讽刺中国向日本学习维新的不切实际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浮夸风以及在当时国际上树立的假富有形象。例(18)中“胆大包天”是贬义褒用,意在表扬农场中女生的勇敢和果敢。例(19)的用法很特殊,“杂种”抛开了常用的骂人的贬义,只取本意,即“杂交品种”,意在表明美国的人种很复杂,实为贬义词用作中性词。以上诸例通过韩少功的加工,不论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都可以产生特殊的意义,新颖别致,陌生感十足。

3.2 语体色彩的变异

(20)在东土高人看来,练得浑身肌肉疙瘩去竞技场上夺金牌,不过是小孩子们贪玩的把戏罢了,何足“道”哉。(《佛魔一念间》)

(21)避孕术造成了性与生殖分离的可能,使苯乙胺呼啸着从生殖义务中突围而去,旋起一场场快乐的风暴。(《性而上的迷失》)

(22)如果人们缺乏相应的消化能力,缺乏自控和自净的有效机制,人与文的良性互动结构就可能破坏,类似于其他事物失去了阴阳平衡、正负平衡或PH值平衡。(《心想》)

例(20)体现了书面语与口语的完美融合:“肌肉疙瘩”、“把戏”写出了在一些所谓的高人眼中,竞技体育的功利性与中国传统的道家修身养性之说不符。口语的诙谐与书面语的庄重融合一体,作者的贬斥之情也挥之笔下。例(21)(22)是将科技语体融入文艺语体,“苯乙胺”、“PH值”都是科技语体用词,用科技术语代替文艺用语,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使行文表意更具体,富有联想意味。

4 辞格的陌生化

文学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要表达细腻的感情体验,就必须借助修辞手段。辞格是人们在长期交际中逐步固定下来的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语词优化模式,是对语言常规用法的超越、破坏和优化,这种破坏带来的最明显效果就是语言的陌生化。韩少功是语言运用的高手,诸多辞格在他笔下信手拈来。

4.1 鲜明的仿拟

仿拟是模仿现成语言形式,置换或增减其中的部分构成语素,使现成语言形式以陌生化的面目出现,实现艺术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韩少功的散文中含有大量仿词、仿句、仿语、仿篇,既陌生又涵义深刻,给人一种柳暗花明之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随之得以彰显。

(23)……就是说,必须操着流行词语一脑门子官司非利勿视非利勿听非利勿为,用失血的干笑填满每一次交际。(《伪小人》)

(24)现代前难后亦难,话语争霸百家残。死的说话严无尽,圆的说扁舌未干。学问易改性难改,掩卷应觉人境寒。书山此去多歧路,

世间悲喜从头看。(《强奸的学术》)

例(23)的仿词“非利勿视非利勿听非利勿为”中将“礼”改为“利”,鲜明地刻画了伪小人利益至上的心理,透露了作者贬斥的情感。例(24)是典型的仿篇,韩少功用李商隐《无题》的形式,刻画了当代学术界满口胡诌、颠倒黑白的现状,既幽默又深刻,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厌恶和担忧的情感。

4.2 辩证的矛盾

矛盾是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故意用自相矛盾的话语来表达深刻而丰富的涵义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辞格的特点是话语表面自相矛盾,实际上却符合矛盾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则,用精炼含蓄的话实现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同时充满哲理和逻辑力量。

(25)他们既恨美国又爱美国,通常的情况是……(《国境的这边和那边》

(26)至少在一百年内,我们还必须对己对人扬言美就是恶:因为恶实用,美不实用。(《心想》)

例(25)的“既恨又爱”浓缩地表达了发展中国家民众对美国的复杂感情,既喜爱美国的热情与自由,又急于想扳倒美国取代其在世界的位置,语言看似矛盾却涵义丰富。例(26)中,“美”和“恶”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这里却将其等同,让人心生疑惑,从而引发后文对“恶实用”的哲理性阐发。

4.3 新奇的析词

析词是将词或短语拆开插进其他词语或者颠倒构成成分顺序,从而能使词语以陌生形式出现,实现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方式。重新组构的词语在形式与意义上都与读者的阅读经验产生偏差,于是产生语言的新奇感与陌生感。析词手法是韩少功表达其对历史文化的重新思考和感悟的重要途径。

(27)炼功的过程也无须特别倚重仪规,更重要的是,心浮自然气躁,心平自然气和,气功其实只是一点意念而已……(《佛魔一念间》)

(28)尤其影视业一些混子们瞎编乱造的艺什么术,我有时候细细看去,还真觉得新旧难辨,就不得不佩服母亲的高明。(《母亲的看》)例(27)在词语“心浮气躁”和“心平气和”中加入“自然”,语气顿时变舒缓。例(28)在“艺术”一词中加入其他词语,活泼诙谐,读者一看便知这是对影视业一些不懂艺术之人的讽刺。类似的拆词还有“发了一次全球左派主义的烧”等,这些拆词既使语气变得舒缓,也让读者感到轻松幽默,新奇感也油然而生。

4.4 灵活的转类

转类是在表达中临时转变某个词语词性的一种修辞方式,又称转品或变性。在韩少功笔下,一些常见的词语通过转类瞬即产生既陌生又精妙的效果,让人在陌生的情境中感悟到作者的言下之意,同时惊叹于韩少功用词的鬼斧神工。

(29)这样做当然简单易行——“富贵生淫欲”这句民间大俗话一旦现代起来就成了精装本。(《性而上的迷失》)

(30)……他们正是敏感到文明的隐疾,正是敏感到现实社会中的类型化正在危及个异……(《遥远的自然》)

(31)但为了在谁最“革命”的问题上争个水落石出,同学中的两派可以互相抡大棒扔手榴弹,可以把住进了医院的伤员再拖出来痛打。(《完美的假定》)

例(29)是名词用作动词,“现代”一词委婉地描绘了性解放后一些人公然奉行享乐主义的行径,这种用法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例(30)的“敏感”一词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敏锐地感觉到。例(31)中“革命”一词本为名词或动词,这里用作形容词,意为“最积极地革命、革命得最彻底”,这种出其不意的转类赋予语言以动态感,精简凝练,折射出特殊年代人情的淡漠。

“文学语言陌生化”现象与我国古代诗人倡导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异曲同工之妙[3]。韩少功先生在散文中大量使用语言的陌生化手法,既是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也是作者根据语境需要有意为之,是对语言的一种体验与追求。这种语言的陌生化用法具有诸多美学价值。

首先,语言的陌生化是对一般用法的偏离,是对常规表达习惯的突破,赋予语言一种新的意义,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具有新的语言感觉。它给语言带来了新的形态,创造了新的气氛,新鲜别致,诙谐生动,传递给读者鲜活的语言感受,化腐朽为神奇,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追逐新颖、喜欢新潮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学说解释了这一现象。当人们接触新鲜信息时,承受的刺激强度远大于已知信息。所以在语言审美活动中,人们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趋势,希望审美客体新鲜陌生,新颖独特,从而获得新知,享受新奇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信息传递和接收的角度看,陌生新奇的语言在传递的过程中通常会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增加理解的难度,延长感受的时间,于是审美过程也随之延长和强化。这就要求读者必须结合自身知识和实践,展开联想与想象,积极探寻作者的言下之意。读者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既领悟了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又享受了成功解码的快乐。

受“陌生化”理论影响,文学艺术等范畴已经展现了诸多崭新面貌。韩少功先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一表现手法,不仅切合题旨情景,而且带给读者阅读上的快感,这种写作手法值得继续探索和实践。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5.

[2]张新红,刘锋.从修辞看词语超常搭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6-39.

[3]张志清.论韩少功小说“陌生化”的语言技巧[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4):62-63.

责任编辑:柳克

Rhetoric Art of Language Unfam iliarity in Han Shao-gong's Proses

YIN Jun

(College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As a key figure of root-seeking literature,Han Shao-gongmakes full use of Russian formalism theory of unfamiliarity in his proses,filling with philosophy color by his unique language.The rhetoric artof language unfamiliarity in his prosesmainly includes the extraordinary collocations of attributivewords,subject-predicatewords and verb-objectwords,the syntactic structures ofexpatiation and exhaustion,compound sentence variation and cognate recurrences,as well as color variation and speech optimization of figures.The use of unfamiliarity techniques enhances the tension,making Han Shao-gong's proses have deep and powerfulmeaning and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mood.

unfamiliarity;extraordinary collocation;variation;figures of speech

H151

A

1009-3907(2014)01-0057-05

2013-09-07

殷隽(1990-),女,安徽歙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修辞学研究。

猜你喜欢

韩少功陌生化陌生
笑的遗产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熟悉又陌生的“”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请教韩少功
——《革命后记》初读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