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研究
2014-03-24刘加林林孝松
赵 燕, 刘加林, 林孝松
(1.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 400074;2.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400067)
一、引言
城市滨水空间人文景观特色,是指城市滨水空间人文要素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景观、布局、功能、结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特色[1]。滨水地区人文景观的重建和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更新、改造的关键,并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拉动作用[2]。
重庆作为有名的山水城市,对滨水空间人文景观进行特色塑造,将有利于重庆以独特的城市形象被世界认识,对重庆山城历史的延续和各方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南滨路作为重庆滨水空间的重要代表,其人文景观特色塑造将引领整个重庆滨水空间人文景观特色塑造的方向[3-4]。
二、重庆南滨路人文景观解析
(一)重庆南滨路滨水空间类型
南滨路从南坪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延伸至大佛寺大桥,全长约21km,形成了长江边的一个新的经济产业带。沿江不仅包括休闲旅游的江景、夜景、人文历史景观,也包括经济发展的商业、娱乐、房地产开发,是重庆滨水空间的典范,其为沿水型空间类型,是一条沿长江流域的狭长滨水绿地。
(二)南滨路人文景观现状分析
1.南滨路人文景观优势
重庆独特的山地风貌是南滨路人文内涵表达的重要依托,已有的人文景观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使南滨路的立面层次更加丰富,并且与渝中半岛形成视觉对景,更加浓厚地表达了山城的特色。
丰富的码头文化和历史传说为重塑南滨路人文景观留下了丰富的内容。现有的主要人文景观点包括峡江开埠、海棠烟雨、黄葛晚渡、龙门浩月、禹王遗踪[5]。其中峡江开埠是以重庆开埠史与民族资本发展为主题,记录了一段重庆被殖民的屈辱历史,也是重庆民族资本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见证;海棠烟雨记录了重庆的诗词歌赋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渝风情浮雕,同时现代化的酒吧一条街也是对古人饮酒作诗历史的传承;黄葛晚渡则是重庆码头文化的极致体现,景区通过纤夫、船舵、木船桅杆等景观小品带领游客走进了重庆的悠久历史;龙门浩月以“龙门”传说为依托,打造大型浮雕来展现龙文化,是重庆作为长江儿女的重要体现;禹王遗迹区以大禹治水和由石诞夏启的传说为造景主题,将家喻户晓的传说呈现在居民生活中,最具有亲切感和吸引力。
2.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南滨路滨水空间从打造到现在,逐步走向成熟与现代化,但是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人文景观景点较少且相对孤立,不能形成吸引游客的人文景观轴线。在已有的滨水人文景观中,并未形成系统的人文主题区、文化走廊带,只有几个简单的雕塑和纪念碑,且范围小、数量少,使得南滨路的人文景观部分被严重忽视、削弱。
人文景观形态单一,没有完全展现出属于重庆山城的特色文化。山城众多的巴文化、水文化、码头文化和工业文化等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人们感受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应该笼统地以一两种简单的形式来表现,应该充分利用纪念馆、体验厅等多种形式。
人文景观功能性较差,多为摆设性作用甚至荒置,并未起到记录当地文化历史和满足人们精神方面需要的作用。人文景观是为了满足居民精神世界需要而存在的,具有丰富市民人文内涵的作用,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摆设、纪念、忽略的阶段。
缺乏地方特色的标识性。一是忽视地方的历史背景,特色人文历史景观太少[6]。南滨路滨水空间多忽略其所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比如特有的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毫无人文内涵的开发与重建,不仅破坏了原有水岸的环境和特色,而且破坏了珍贵、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二是重庆市滨水空间设计盲目跟风与模仿。在缺乏总体规划和主题设计的情况下,忽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盲目地开发建设,从而形成千篇一律、设计简单、缺少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感的空洞无味的公园。
缺乏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重庆目前很多滨水空间人文景观与城市公共空间相隔绝,缺乏与城市空间整体性的规划,无法形成有效完整的公共空间,使得市民精神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形成连续城市公共空间造成极大障碍。
缺乏联系城市的整体性。目前重庆滨水空间人文景观的建设只是针对小型区域进行,如小范围的雕塑,缺乏将滨水空间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与原有城市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城市滨水空间不仅要以优美的景观来点缀城市空间,更应该注重水域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丰富市民的娱乐活动和休憩场所,合理利用各种人文资源,乃至优化整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环境[7]。
缺乏人文景观形态的多样性。由于重庆滨水空间人文景观设计起步比较晚,对其规划和特色塑造仍处于表面化阶段,认为只是摆一座雕塑、建几个文化广场就行了,使得居民对滨水空间的人文景观知之甚少,甚至觉得可有可无,在游客心中未形成系统的概念,削弱了滨水区作为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功能。
三、重庆市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
(一)重庆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思路
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的目标是:通过塑造南滨路特有的南山绿色文化、人文及宗教文化,补充南滨路规划设计中人文景观薄弱的环节,打造长江边上巴渝文化的风景带,使南滨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协调一致,形成对于整个重庆市滨水空间人文景观的构造和文化产业的传承、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滨水区[5]。
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的功能定位为:它是一条集休闲、娱乐、商业、金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步道,是具有良好社会服务体系、城市景观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轴,其人文景观特色塑造承载了展现重庆独特山水文化和服务居民生活的任务。
(二)重庆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要点
结合重庆特有的山城文化、美食文化和工业文化等,以南滨路作为重庆CBD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基础,努力打造依山而构、临江而筑的人文景观特色,把属于重庆的历史底蕴、未来需要同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重庆的人文景观风貌[8]。在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中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山城文化景区
该区域依据重庆依山而筑、蜀道难的特征,在现代化机械逐渐夷平山城原有风貌的情况下,展现巴蜀人民在大山大川中生活的场景,表达巴人顽强、坚韧和彪悍的性格。
该区域通过“川剧院”和“山城缩影”两个部分来表达。川剧院可以传承“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许多传统的剧目、多样的乐曲和精湛的表演艺术也是川剧文化在民间流传和发扬的起点,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娱乐生活和艺术知识。“山城缩影”则通过小型的筑山建水来展现古山城所特有的天堑通道、蜿蜒河道,并在河道上建筑重庆发达的桥梁,这种古代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完美地表达了重庆的发展状况。
2.码头文化景区
重庆自古以来都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的核心枢纽,码头众多,游客来往频繁。巴蜀地区、中国西南部乃至整个长江沿线的都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外加重庆独特的市井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码头文化。
该区域要表现码头文化中的方言艺术、川江号子和茶馆文化,主要通过建筑古茶馆来体现。游客在此不仅能回顾滚滚长江上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感受重庆特有的方言文化,还可以休息品茶,感受古巴蜀人悠闲美好的生活。
3.都城文化景区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上曾三次作为都城,以此形成了重庆都城文化的变迁。该区域主要通过都城文化纪念馆来表现,在纪念馆里通过呈现文字介绍、陈列三都文化文物、播放文艺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记录重庆都城文化的发展。
4.美食文化景区
重庆作为川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是当地风俗文化的核心。该区域以此为依据,建设重庆美食文化长廊,包括山城特有的街边小吃、闻名全国的火锅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川菜馆,不仅为游客提供就餐的场所,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展现山城悠久的美食文化。
5.工业文化景区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是我国的工业重镇,工业文化也是重庆历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该区域以旧工业为依托,通过展示一些旧的仿真工业机械模型作为孩童游玩和嬉戏、成人休息的场所,不仅可以传递工业文化,而且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地方。
6.未来发展景区
该区域主要以重庆蓬勃、高速的发展为依托,在丰厚的历史沉淀下展现重庆未来的宏伟蓝图,表征重庆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翅腾飞。该区域设计应展现繁华的景象和恢宏的气势,是南滨路整个人文景观系统的核心。
未来宏图主题区主要通过世纪广场、丰富抽象的时代雕塑、新世纪的畅想、重庆未来的路几个部分来表现。其中“世纪广场”的地砖整体铺设成重庆行政区位图,“时代雕塑”展现人们对重庆未来的期望,“新世纪畅想”则通过音乐喷泉来表现,“重庆未来的路”展现的是国家领导对重庆未来发展的规划。
四、结语
南滨路现有的人文景观展现了重庆独特的山地风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同时延续了山城丰富的码头文化和历史传说,对重庆滨水空间人文景观特色塑造具有指引性的作用。
南滨路人文景观特色塑造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不断地改进和丰富,实现城市滨水空间人文景观的标识性、多样性、整体性和连续性。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特色塑造必须以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研究为基础;必须结合城市的历史发展文脉,结合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史进行河流人文景观塑造,使滨水区人文景观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必须结合城市整体形象进行滨水区人文景观特色塑造,创造城市中有特色人文气息的河滨地区和城市;滨水人文景观特色塑造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以市民、游客为第一服务对象,了解市场的需求,满足游客、居民的愿望,创造他们需要的人文景观和人文环境;在滨水人文景观特色塑造中应紧紧抓住各景观点之间的连通性,形成吸引游客的人文景观轴线,标志的设立、空间的组织、环境的改造都要为市民在什么样的场所看什么样的景观这一主题服务。
[1]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4-7.
[2]胡文娜.一河两岸滨水城市空间形态初探——黄岐一河两岸区段控规及城市设计实例报告[D].北京:清华大学,2004.
[3]范时勇.重庆外滩南滨路——一条路创造一个神话[J].知识经济,2002(7):76-78.
[4]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
[5]杨景乔.重庆市南滨路滨水区域景观空间构成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17.
[6]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7]陈东山.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09(6):17-18.
[8]周永健.滨水城市的水文化规划建设[J].人民珠江,2003(增刊):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