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与宇宙观关系的认识误区及合理重建
2014-03-24姚晓艳
姚晓艳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众所周知,在学术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世界观和宇宙观概念几乎是等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最原始的宇宙观概念已经过时,应该淡化或消失,世界观概念则应真正引进中国“土壤”,使之本土化、大众化、通俗化,并逐渐取代宇宙观。现实却是宇宙观不但没随着人们的淡化而消失,反而在某些层面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这就是问题所在,即人们没有真正认识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关系,对其缺乏学理上的透彻分析和深入研究。
一、世界观与宇宙观关系的认识误区
(一)误区一:将宇宙观等同世界观
宇宙观又称世界观。我们已习惯用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来定义哲学。但仔细推敲,这样的表述有失严谨。“世界”和“宇宙”是两个交叉概念,其涵义部分相同,部分相异。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其相同的部分是二者都有指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总和的涵义。正是这个缘故,在“世界观”和“宇宙观”词条中,这两个不同的术语涵义完全等同。“世界观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宇宙观即世界观”,《现代汉语词典》对“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解释代表了学界的普遍观点[1]。许多哲学专业工具书也大都如是说:“世界观,亦称宇宙观。人们对整个世界即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2]“宇宙观即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生活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各类哲学辞典中,宇宙观和世界观几乎是等同和互译的。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宇宙更多的是指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而“世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用意更为宽泛,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因此,在现代哲学中,世界观概念运用更为广泛、普遍,意义更为确切,但宇宙观不能与之完全等同。
(二)误区二:宇宙观将被世界观取代
现在通行的教科书对“世界观”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4],一种是“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5]。在这里,世界观概念居主导地位,对宇宙观概念完全没有表述,视为淡化或摒弃。许多学者认为“宇宙观”是一个与当今哲学理念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过时概念,应该弃之不用,从而强调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情形恰好相反,“宇宙观”概念不仅照用,而且它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是一些哲学研究者矢志不渝的价值目标。这是因为研究者们对超越认知能力、包罗万象的知识的好奇与渴求;对建构自圆其说的独立体系的不变情结;习惯于考证传统的典籍文献,远离社会实践的误区。由此看来,当今哲学需要摈弃的不是一个已经过时的“宇宙观”概念,而是这个概念所蕴含的陈旧的哲学理念和范式:混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脱离自然、社会和人等。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世界观”概念也应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新界定,而不是简单地取代宇宙观概念。
(三)误区三:回归宇宙观,消解世界观
学界许多学者认为宇宙观或世界观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用语,实际在哲学史或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那里有多种名称。在中国,宇宙观或世界观又称为道学、玄学、理学;在西方,宇宙观或世界观又叫本体论、形而上学、纯粹哲学、第一哲学等等。虽然这些称呼之间有许多观点上的差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我们所面对的宇宙作整体研究。因此,宇宙观概念在所有这些称呼中是最确切的,它指明了这种学问的研究对象,我们应该回归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宇宙观,同时消解世界观。
然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观概念的原有形态自近代以来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它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传入中国势所必然,即世界观概念只会被发展而不会被消解。完全回归宇宙观,消解世界观,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宇宙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但如今我们的重要使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世界观概念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正是因为它吸取了传统宇宙观中的精华,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任务变革相结合。
世界观和宇宙观在哲学中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在内容上没有区别。但从文字学释义来看,世界观的用意比宇宙观更为宽泛,世界观即是对世界的看法,包括如何看世界、看什么范围层次上的世界、世界是怎样的等内容。
二、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区别
(一)世界观与宇宙观产生的背景不同
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概念源于西方,由西方传入中国,宇宙观概念则是由中国古代哲学生成的。这可以从“世界”和“宇宙”的概念回溯中得到进一步启示。
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并非现代名词,追溯其源头乃出自佛教。《佛教文化百科》中指出,世界是佛教用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6]。《佛教文化辞典》中对“世界”的定义即:世界是佛教术语,指众生生存的地方,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东、西、南、北、上、下六界[7]。“宇宙”概念中国古代就有,现存中国古籍中最早将“宇”和“宙”连在一起的见于《庄子·齐物论》:“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它的意思是“宇”是有实在而不限于方位、处所的,即空间,“宙”是有绵延长度而无本始、终末的,即时间。战国末期的著作《尸子》也有广为流传的言语,即“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8]。
可见,世界观和宇宙观是在“世界”和“宇宙”概念的渊源中演变而来的,是代表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概念。
(二)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内涵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的总的看法、根本观点、一般信念。可以说,任何世界观都是在追求一种境界,追求摆脱现实世界的制约、束缚,追求从根本上把握世界、主宰世界。世界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不仅包括外在的客观世界,也包括人类主体及其实践。世界观是人们把一切事物都作为客观对象所作的客观的描述,是共性问题。不同人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但人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描述事物,并尽可能穷根究底。广义的世界观是指自然观、人生观、认识论三方面的总称。
宇宙观是人们对宇宙的整个图景及一般性质的观点。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认识宇宙是人类永久的使命。宇宙观以宇宙的本质、构成、演化及规律为研究对象,探讨宇宙的共性问题。但是这种共性只能说是世界观中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事物和现象的共性,与世界观相比,宇宙观研究和回答的仍是具体问题、个别问题。因此,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内涵之间不能画等号。
(三)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外延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观(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都是世界观的具体表现。对于自然界的总看法叫做宇宙观,也叫自然观。按照逻辑学对属种概念的划分,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等为一系列属种概念,其中世界观是属概念,宇宙观和历史观等是世界观的种概念,世界观和宇宙观之间是属种关系。在逻辑学中,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之间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中,“世界观”已不再是以往旧哲学中的苍茫“宇宙观”,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现实的外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总和。世界观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有不同的认识。如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认为世界是一个物质的、实在的、有形有状的客观世界;在天文学领域,世界是独立于整个自然科学的世界定义之外的;在社会学领域,世界就是我们人类社会所居住的地球;在哲学领域,世界是所有存在的总称,包含它自身、自然、人类社会、过去、将来等等。而宇宙观的外延较窄,与世界观不等同。
三、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具体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包含宇宙观部分
宇宙观主要指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层面,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世界观主要指哲学层面,它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哲学以科学为基础,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又必须以哲学为指导,因此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前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的时代,他关注的并不是茫茫宇宙,而是对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的渴望,他的宇宙观实质上是世界观。宇宙因为拥有生命而充满生机,因为有了人类而显示出生命的尊贵和灵性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观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世界,也不同于唯心主义哲学的精神世界或理念世界,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联结而成的自然、社会和人相统一的现实生活世界。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解和表述为现实生活世界观,而自然观(宇宙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则是这一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世界观中的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它不仅包含宇宙观和认识论方面,还包含实践论和评价论方面。宇宙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狭义部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宇宙观)的发展,还进一步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的(非科学性质的)宇宙观即世界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观察或解释他们所在的世界的方式。中国古代(非科学性质的)宇宙观包括对生命、社会及其制度的全部看法,也就是当今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对周围世界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态度。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也彰显着特定社会集团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在中国传统(非科学性质)宇宙观中,儒家哲学的和谐观最有典型意义。儒家和谐思想强调,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和谐了,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心和谐、人伦和谐、天人合一等。“天人合一”是以“天—人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一种思维方式,代表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天人之际”历来是中国思想家关怀的主题。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对个人、社会团体、阶级乃至整个社会的行动方向及其对现实的态度具有决定作用的原则、观点和信念的总和,即我们所说的世界观。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哲学、科学、政治、道德等因素是世界观和宇宙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人们的心理及感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们可以决定人们的性格和情绪,决定人们行动的方向,即为自己的世界观而斗争。这明显可看出中国古代(非科学性质)宇宙观所倡导的信念和认识是同世界观相通的,都是为了在现实世界中更好地把握和主宰世界,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世界观与宇宙观关系的合理建构
当前人们对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关系认识不全面,存在一定误区,这种错误认识把世界观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割裂开来,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割裂开来。世界观不等于宇宙观,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交叉融合,都蕴含各自的特色和精华,应当互相借鉴、汇合交融、共同发展,而不是摒弃宇宙观、强调世界观,或回归宇宙观、消解世界观。
(一)世界观应吸取宇宙观哲学的合理内核
中国人自古代起就对宇宙中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有卓越的见解,并习惯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比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说”等形而上学宇宙观,法家荀况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主义宇宙理论等,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有机整体论的宇宙观。宇宙观哲学是我国最原始的旧哲学,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存在一定缺陷,即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上重视统一性和一致性,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直观性,在事物的研究方法上注重整体综合。但是宇宙观哲学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合理和借鉴之处。宇宙观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革故鼎新的发展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社会和谐的理想观都集中体现了宇宙观哲学的合理内核,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宇宙观哲学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忽视宇宙观哲学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无法对宇宙观哲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发展,因为世界观这一概念是从西方国家引进、逐渐融合中国土壤的,它的发展演变过程被省略,也就意味着世界观概念缺乏历史和理论发展的基础,造成人们对世界观的非历史性理解。在世界观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包含着一个从西方概念思维转成中国互系风格思维的变化过程。这是一个根本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是西方世界观和宇宙认识论上的变化。因此,世界观应吸取中国传统宇宙观中的合理内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土地。
(二)世界观应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与宇宙观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念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因为世界观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载体不是少数哲学家,而是人民大众。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在现实中把握着世界,从而形成一定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将融会成浩瀚博大的时代精神,是人们思想境界的升华,是书写人类历史的精华。
世界观概念必须经过民族化的中间环节才能够被运用,这个运用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古往今来,人们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艺术、宗教等一切活动。人类对自然、对世界的认识等一切观念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进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某一时间和某一空间的产物,把它说成宇宙观,是极不科学的,是宇宙观缺失的表现。对于宇宙观和世界观的混淆恰恰说明:人类还没有建立起全面的、联系的、完整的宇宙观。忽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世界观就会处于独立状态,陷入幽灵化的命运,单纯就概念讲概念,无法体现它是如何逾越、融合中国文化土壤的。特别是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共同发展、交叉融合就无从谈起,使得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只谈宇宙观,西方人只谈世界观。只有将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宇宙观相结合,才会产生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符合民族革命需要、富有民族实际内容的中国化的世界观特质,真正促进世界观概念的发展。
(三)世界观应吸收宇宙观的“和谐”理念,适应当今时代的现实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大调整、大变革的世界,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和谐”的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现代学术界对“和谐世界”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文化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和谐世界”的历史文化来源,还有学者认为“和谐”是儒家基本思想之一,包括“天人合一”和“人我合一”的宇宙观。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观注重和谐观念,强调的是合作性,即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世界观哲学总是处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之中,不同世界观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抗性,即通过对抗和矛盾冲突来解决问题,造成人们大力倡导传统宇宙观中和谐思想的局面,认为它更切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础上的价值回归,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这就使我们深思:当今人们谈论的世界观不排除斗争,更需要的是倡导和谐的观念,使世界观能够积极吸收宇宙观中和谐的理念,由单纯从世界看世界的世界观转为从宇宙看世界的宇宙观。辩证的整体和谐发展不排除“斗争”和暂时的倒退,人们对世界观的理解、接受和实践转化有一个历史的、实践的和文化的过程。因此,世界观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理论学说,只有不断在和谐发展中汲取宇宙观的积极因素,才能推陈出新,使其发展上升到更高的和谐境界。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战略原则,就是遵照以人为本的和谐宇宙观的富有成效的实际应用。
(四)世界观和宇宙观都应汲取中西方思想文化中的营养
西方的思想文化历来主张神本主义、人的对立竞争等,而中国的思想文化则强调普遍联系、有机和谐等,两者存在结构性差异。但在众多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自下而上地接受,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对话,因为它具备了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与构和的可能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无法分开的,在历史性、政治性上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中西方科学与文化交流的扩大,中国人应从西方宇宙观中寻找自己所缺乏的东西,西方人也开始从中国传统宇宙观与方法论中寻找自己所没有的理论智慧。“中西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历史趋向应该是互相汇合交融、取长补短、综合发展,开始合流。”[9]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世界观概念,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强势的西方文化出现,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但是中西方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心态以及历史演进的不同,使得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世界观和宇宙观互化、融合和共生的辩证和谐作为一条基本经验,既需要实践智慧和文化创新,也需要深入研究两种文化的融合规律。
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宇宙观相结合,才会使世界观概念更具有民族内涵和本土形式。反之,世界观概念就难以真正深入人心,难以产生心理共鸣和形成文化上的认同。宇宙观也要结合现代西方文明成果中世界观的精华部分,抛弃宇宙观中文化保守不合时宜的思想,在保持自身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吸纳世界观的精华,与时俱进。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G].6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冯蕙.哲学辞典[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5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聿东.佛教文化百科[M].修订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任道斌.佛教文化辞典[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8]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李志林.中西自然观合流趋势之瞻望[J].新华文摘,1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