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教育必须狠抓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
2014-03-24刘洛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刘洛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地质学教育必须狠抓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
刘洛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重视和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培养,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也是通往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地质人才的必由之路:一定要排除万难,坚定信念,创造条件,努力做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强调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并加强研究性和前瞻性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不片面追求分数;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
地质学教育;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近些年来,各高校不断倡导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在教学方面,有些学校开设了本科生全英语专业课程,还不断强调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至海阔天空,小至纳米级别,远至盘古开天,近在当今眼前,在时空上与大自然的联系极为紧密。地质学的理论研究需要在地球环境及其演变历史中去验证,其理论最终还要应用到矿产资源的勘探实践中去,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地质学教育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重视和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造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人才。
1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大自然,学习地质学的人理所当然需要有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体会的过程,必须要有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学习经历。各学校的各门地质课程以往都或多或少的安排了实验和野外或现场的考察活动等,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普通地质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8学时的实验室矿物岩石标本观察鉴定、2学时的地质博物馆参观以及课程结束后的一周野外实习。其他的课程如《造岩矿物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等,也都安排有相应的实验实践课程。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这些实践环节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较少,只看不做往往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各门课程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量地增加实验实习环节和学时,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调整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删去原有的不太重要的环节,增加一些新的、在新形势下所紧迫需要的环节,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践课程的效率。
实践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学生亲自动手,边做边想,在实践中学习。这对类似于《地球化学》这样的课程来说特别重要。应当在课中或课后及时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听老师讲述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及仪器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等,增强感性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条件时可要求学生亲自做实验,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动手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对与野外工作联系紧密的内容,有条件时可组织学生在周边进行必要的野外考察活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此外,地质学专业英语也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经过中小学长时间的基础训练,在本科特别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英语的学习已不能停留在填介词、记语法去应付考试的阶段,应当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应用上。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平时多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多看英文的专业文献,多听用英语演讲的学术讲座,用英文编写专业报告和材料,用英语进行汇报和学术交流,这样才能记得牢固,才能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
2 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强调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1)要彻底改革过去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和诱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勇敢地迈开第一步,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适当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学、讨论和研究的时间,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并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专业课程显得特别重要。
2)对于《普通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老师讲述的专业知识。讲课时若能用平时生活中同学们经常碰到的实际例子来对照作比喻解释地质现象,与学生一起互动,肯定会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且记得牢固。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启发,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地掌握专业知识。
3)对于《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等专业主干课程,如果条件允许,建议采取小班制开课的方式,学生人数少,利于开展研讨式教学。讲课过程中,不仅需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全部照搬照讲,而要实行教学方法改革。除了常规的讲课外,还要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可考虑从实例出发,由现象引发问题,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践。在每次授课和讨论后,应配有相应的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作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各门课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制定一套以提高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法及可行性方案和措施。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强调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不追求分数,增强学生平日学习的积极性。
3 加强研究性、前瞻性内容,重视能力培养
科技的灵魂在创新,创造性才能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要培养创造性才能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实行研究性教学,增加前瞻性的内容。对于各专业主干课程,在研究性教学方面可尝试采用以下各个方面。
3.1 增加调研环节,加强实际资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国际前沿热点来设计主题,进行课外调研(网络或图书馆),就课程研究的新热点和地质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的调研成果撰写综述报告,以小组进行研讨和交流,领会前沿理论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每次调研成果研讨设计1学时,以3~5人左右为小组进行交流。研讨会也可以放在课外时间进行。
除上述的小组讨论外,为了提高应用能力,也可进行大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就某一主题、某一研究地区广泛收集国内外的资料来撰写综述文章,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做的实验分析数据(如果已进入导师的科研项目)来撰写学术文章。文章的撰写要求按照正规出版物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为今后撰写学位论文和发表科技文章做准备。文章写完后,每位同学还要做一份电子版讲稿,上讲台演讲。这样的演讲很重要,要求所有同学都要参加且要认真对待,好为今后的论文开题、论文答辩、成果汇报和学术交流打下基础。教师要就每位同学写的文章和演讲的效果评分,这一实践环节应作为最重要的平时成绩计入最后的考试总分中去。
另外,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每周应安排一次集中的课后辅导,集中解决同学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平时多进行讨论,互教互学,形成良好的自学氛围。
3.2 专题讨论
以每一章或几章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设计和构思与专业基础理论相关的或与地质勘探相关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的理解,达到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聘请专家讲座,了解科技发展前沿
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聘请该领域国内外相关专家或地质工程技术人员来举办新理论、新技术讲座,或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以拓宽学生眼界。
4 改革考核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不片面追求分数
1)为了达到加强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应当对传统单一的课程结束后的试卷笔试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要设计“平时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文献调研大作业”、“课堂演讲”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自学、互动和实践环节的分数比例。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决定各个环节之间的分数构成。对类似于《普通地质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期末试卷考试、平时作业和课堂互动的分数比定为50∶20∶30较为合适。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一方面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片面追求分数,而是激励他们崇尚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提高与人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对于《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和《油气田勘探》等课程,考试方式应当更加灵活,平时成绩、实践和自学环节成绩的权重应更大。课程结束后的试卷笔试,一般情况下只能测量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却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总成绩要将课程结束后的笔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如课后文献阅读)和实践环节成绩(如撰写论文和课堂演讲)紧密结合,三者的比例定为30∶20∶50较为合适,即要大幅度提升实践环节的分数。在这样的考试成绩构成的引导下,相信同学们会极其重视实践环节和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后阅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能正确认识平时努力与考前备考的关系,不片面追求高分,最终达到提高科研能力之目的。
5 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要实现前面所述的教学改革,达到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势必需要教与学双方面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工作量。只有付出更多的劳动,洒下更多的汗水,才能增加实践环节和学时,才能在学习中同时动脑、动手和动口,才能走出课堂到别的地方甚至到大自然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和学习。因此,年青学生们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拼搏精神。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恕我直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精神已经有所淡薄。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文化给学生的同时,尚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耐心地向学生灌输“两个务必”[1]的道理。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就能自觉地融入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就能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2]。”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编辑] 洪云飞
N4
A
1673-1409(2014)22-0105-03
2014-04-14
刘洛夫(195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