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
2014-03-23贾奎
贾奎
(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处,河南 周口 466000)
浅析“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
贾奎
(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处,河南 周口 466000)
雷锋特质中内含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百宝箱”精神、重义轻利的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以生态道德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要求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之一。现实的生态建设中,在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失。新时期、新任务要实现雷锋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就是从内隐方面上挖掘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生态道德思想,使其作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典范;外显方面上把雷锋精神融入到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中去。
雷锋精神;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
中共“十八”党报告中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报告中也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雷锋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将雷锋精神与生态文明相融合不仅能拓展对雷锋精神内容及形式的时代化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个体、企业等生态道德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雷锋“百宝箱”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相比生态文明建设则显得落后了许多,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生态文明的构建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倡导文明、绿色、节约、低碳的消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
雷锋精神的优秀品质,直到当代依旧光芒四射,雷锋“百宝箱”精神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需求的理念。雷锋的“百宝箱”又称“节约箱”,上世纪50、6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困难期,雷锋更加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衣服补了又补,实在不能穿了,就作为擦车布,从不浪费。每次吃完饭,都把掉在桌上、地下的饭粒捡起来,送到营房后的猪食缸里。雷锋钉了一个“节约箱”,把平时捡到的碎铜烂铁边角料、螺丝钉、牙膏皮、破手套等,都装在里面,修车、修工具时能用上的就用上,尽量为国家节约开支,这种精神使每个人为之动容。“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品质,更是党的十八大指出的重要精神,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虽然对人们求富求美的需求也不再简单否定,但这与雷锋精神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并不冲突。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的那些过度消费、铺张浪费、论排场、讲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是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这一点与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绿色消费、科学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得益彰。
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为两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雷锋精神在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广大人民服务、谋利益;二两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通约性的特点。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倡导勤俭节约。
二、生态道德为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生态教育道德内容
目前,生态道德已作为判断公民是否具有良好品德的标志之一,那么生态道德教育也应成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陈寿朋教授指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质上也是文化的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生态道德缺失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教育先行,对公民进行生态教育其内容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等方面。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态道德观念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从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来看,主要在于使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控制人口与合理消费、适度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消除贫困与反对奢侈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持续、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使人拥有保护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与道德习惯,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履行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三、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生态道德思想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在规范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观念下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雷锋精神诠释着“仁爱”的生态道德风习
“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同志的座右铭,也是传统伦理道德倡导的“仁”及其中潜在的深刻道德意蕴在新时代的体现。只有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与尊重,从而达到人际关系和谐的境界。那么对待人与自然我也应当如此,热爱我们生存环境,关爱大自然,尊重生命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雷锋的“助人为乐”是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为前提的,在继承“仁爱”思想的同时,又赋予了“爱有差等”的特殊含义。他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在对待我们的周围环境时,我们要与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作斗争,对待个人和企业要积极引导环境文明的意识,树立全社会生态道德的理念。
(二)雷锋精神彰显着“重义轻利”的生态道德价值
“重义轻利”的思想在雷锋身上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集中体现为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好”。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我们不能为满足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一味的从自然界中索取,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就是切勿牺牲生态环境而为一时的既得利益和短期利益。应将发展致力于更长远、可持续、绿色的、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去,从而维护我大家的、全人类的利益。
(三)雷锋精神体现着“积善成德”的生态道德践履
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雷锋精神呼吁我们:平凡之中孕育伟大、渺小之中见微崇高,做好事、做小事,从而成就更高的道德修养。反映到生态道德践履中来每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衣食住行生活中做起。追求漂亮无可非议,而且可以提倡,但不要过度,盲目追求“时尚”,不要攀比高消费,只要同时想到还有“节约”这个目标、适当节制就可以。每日三餐,吃的保健又要节约,住房面积不必特别大,够用、方便、即可。“行”的方面,只要时间允许,路程较短可以步行,正好锻炼身体,看似简单的要求,需要我们全社会成员的践行与提倡,这样生态习惯便会逐步形成。
(四)雷锋精神体现着“见贤思齐”的生态道德进取
在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有许多关于道德进取的经典论述。孔子的“见贤思齐”、孟子提出的“反省内求”都说明了“内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雷锋虽然与孔孟时隔久远,但是他通过自身学习去思索和感悟前人留下的优秀文化,并付诸实践,这正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进取精神的发扬光大。在学习上,雷锋提倡“钉子”精神,也就是学习钉子的两个精神:挤和钻。要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自省。雷锋在日记中的相关内容体现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德进取精神。这不仅传承了“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而且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境界是分层次的,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处于不同道德境界的人们需要不断进行内省,从生态道德的提出到深入人心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举全局之力,每个成员要身体力行,认真对待,并继承和发扬生态文明的道德学习,及时总结和自省不断培育生态道德的进取心,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顺利的持续进行。
四、实现雷锋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目的
1、内隐方面:挖掘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生态道德思想,使其作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精神内涵领域和外延是不断拓展和发展的,雷锋精神将突破传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失范向人与自然的新视角下传递,势必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典范。首先,雷锋精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下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突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了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途径。最后,不断挖掘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生态道德思想,依靠雷锋精神深远的影响力,引导和教育广大社会公民积极培育生态道德意识,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2、外显方面:把雷锋精神融入到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中去。
把雷锋精神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去,就是将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为切入点,以关爱环保和创建生态文明为主题,把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与时代迫切问题相结合的文明新风尚活动。新时期“雷锋”也加入到生态文明创建队伍中来,为共建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而贡献力量,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再次战斗起来。把雷锋精神融入到当生态文明建设队列中来,是对新时期发扬和继承雷锋精神最好的解读。例如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保护大自然、创造文明城市、节能减排新举措等形式的活动,通过这样一些实践活动将二者有效融汇,不仅是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最好和最实际的方式,也为引导广大社会公民积极参与关爱自然志愿服务,争做保护祖国大好河山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捍卫者,为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找到精神动力的支撑点。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J].求是.2012,(22):18-19.
[2]陈寿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8,(1):128-130.
[3]雷锋.雷锋日记[R].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4]赵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J].生态文化.2013,(4):7-8.
[5]王永民.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J].社会科学辑刊. 2009,(5):35-37.
[6]许莉.浅谈雷锋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J].理论经纬.2012,(00):223-228.
G12
A
1005-5312(2014)02-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