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3-6岁幼儿消费要求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4-03-23李静
李静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市3-6岁幼儿消费要求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李静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采用问卷调查法,共选取滁州市3-6岁幼儿共185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幼儿消费要求特点.结果表明:城市3-6岁幼儿主动提出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主动提出的消费要求以玩具、食物和游乐为动;当幼儿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发脾气现象是较多.
3-6岁幼儿;消费要求;教育对策
幼儿(3-6岁)的消费要求,是指幼儿在其日常生活中主动向家长提出的生活消费要求,也就是说幼儿要家长为其购买食品、玩具等或让其去一些游乐的场所并借助某一或某一些娱乐设施而进行玩耍的消费要求 (比如去游乐场、看电影、逛动物园等).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家庭收入不断的增加,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以80后家长为代表的独生子女家庭在日益增多,而家庭中的消费主要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幼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消费群体,幼儿消费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增长.
幼儿的消费要求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多,虽然幼儿只是在家长的帮助下的间接消费者,但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家庭的消费决策,这表明儿童的消费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前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儿童在其消费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但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弱、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并对家长最为依赖的幼儿来说,其的消费要求现状如何?整体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类的系统研究却不多.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法来探讨在城市幼儿消费要求的特点,以期为幼儿的早期消费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滁州市第一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的大、中、小班选取幼儿(3-6岁)的家长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为185份,有效率为92.5%.
1.2 研究工具
调查以幼儿园班级为单位,以托付幼儿园的老师的方式发放给家长.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于调查幼儿的自然情况,如年龄、性别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调查幼儿主动提出消费要求的基本情况.
2 结果
2.1 城市3-6岁幼儿主动提出消费要求的频率
本研究中的幼儿消费要求的频率是指在一星期内幼儿主动提出各类消费要求的次数.此项分为五个等级,即0次、1-2次、3-4次、5-6次、7次及7次以上.
在所有的185份有效问卷中,在回答“您的孩子在上个星期中,共向您提出几次消费要求”这个问题中,39.50%的家长选择了“5-6次”,24.32%的家长选择了“7次及7次以上”,25.95的家长选择了“3-4次”,8.11%的家长选择了“1-2次”,只有2.12%的家长选择了“0次”(见表1).这一结果表明,城市幼儿提出各类消费要求的次数较多,不提消费要求的是极少的,也就是说城市3-6岁幼儿主动提出消费要求的频率较高.
表1 幼儿一星期内提出消费要求的次数(N=185)
2.2 城市3-6岁幼儿主动提出消费要求的内容
城市3-6岁幼儿消费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玩具、食物、娱乐、文具、服饰等五个方面.根据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城市3-6岁幼儿消费要求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为玩具、食物和游乐;而文具和服饰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见表2)
表2 幼儿一星期内提出消费要求的内容(N=185)
2.3 城市3-6岁幼儿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方式
幼儿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方式是指幼儿主动向父母提出消费要求而父母不满足时,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向父母恳求或撒娇、大哭大闹或发脾气以让父母满足、要挟父母以让父母满足三种方式.
表3 城市3-6岁幼儿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方式(N=185)
在回答“您如果不满足孩子消费要求时,孩子的表现是?”这个问题时,有50.81%的家长选择了“大哭大闹或发脾气以让父母满足”,有33.51%的家长选择了“向父母恳求或撒娇”,有15.68%的家长选择了“要挟父母以让父母满足”(见表3),这说明当幼儿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发脾气现象是比较多的.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共有63.82%的城市幼儿每周提出消费要求达5次以上,这表明城市幼儿主动提出消费要求的频率较高;幼儿的消费要求以玩具、食品为主;当幼儿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发脾气现象是比较多的.这符合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由于言语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幼儿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的特色.同时,也正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的贫乏和言语的不够发展,幼儿还不能经常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一般心理过程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的心理活动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幼儿还是受外界印象的调节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颖的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差.因而,幼儿更容易为一些的推销、宣传和广告所吸引,造成“电视广告里宣传什么,孩子就要什么”的现象,从而导致幼儿主动提出各种消费要求.
一项调查显示,45.5%的受访家庭在儿童节期间的消费超过1000元,儿童手机、苹果平板电脑、各种千元以上玩具都是热销产品.节日开销在近20年内涨了500倍,儿童节已经俨然成了“消费节”.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绝大多数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不少家庭甚至是“6个大人一个孩子”的格局,孩子身上凝聚了几个家庭的爱,孩子就是大家庭的中心,孩子的成长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许多家长抱有“宁可缺了大人,不能委屈了孩子”的观念,特别是城市,家庭的经济水平总体较高,幼儿的消费需求难免会“一呼百应”.
同时,幼儿之间的相互攀比,也是造成幼儿消费要求频率偏高的原因之一.幼儿园的小朋友虽然还不太懂攀比,但是细心的父母会发现,那些每天穿得光鲜亮丽的孩子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比如,做游戏、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会有意无意地多让这些孩子参与.老师的关注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些敏感的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较难树立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4 教育对策
4.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身作则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日常消费的态度和看法,是随着人们日常消费习惯逐渐形成的.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幼儿时期的消费习惯对于他们一生形成什么样的消费观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会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作为家长,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教孩子学会怎样花钱,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4.2 家园合作,加强幼儿的消费教育
幼儿除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另一个方面是受幼儿园环境的影响.教师和小朋友的言行、穿衣打扮也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密切联系和配合起来,进行家园合作,加强幼儿的消费教育.幼儿消费教育是以培养幼儿的消费能力为目标,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消费常识、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等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可塑性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幼儿传授简单的消费知识,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观念.
4.3 应让幼儿懂得钱的来之不易
成年人对钱的来之不易,都有很多感受,但是幼儿却很难理解钱的来源.当孩子不懂钱的来源,就不可能珍惜钱和节约钱了.因此,家长和教师应想办法让孩子懂得钱的来之不易.如,家长可以让幼儿明白自己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报酬,从而体验钱之来之不易.美国儿童心理专家斯帕克博士认为:使孩子从小就了解工作与报酬间的明确关系,当他们稍长大后,想要昂贵的东西时,会想到,我必须做工赚钱才买的起;他还认为,幼小的孩子做完一件家务项目,立刻得到报酬,会引起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兴趣.再者,幼儿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游戏加深幼儿的对于钱来之不易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幼儿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是一个逐渐养成和学习的过程,而幼儿从小的消费心理将直接影响到其成年后的消费心理,并进一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和幼儿社会化.因而通过家园合作,加强幼儿的消费教育,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帮助其在幼儿时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对其一生的成长是有重要意义的.
〔1〕葛颖秀.幼儿消费调查与分析.http//:www.baidu.com.
〔2〕邹敏.面对孩子消费,父母将何去何从?[J].学前教育(家教版),2006(9).
〔3〕朱慧芝.培养正确消费观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J].成才之路,2012(14).
〔4〕丁泠梓.幼儿理财教育现状及分析[J].学园(教育科研), 2012(3).
G611
A
1673-260X(2014)01-0236-02
滁州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2sk00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