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氛围 注重设置 授之以渔
2014-03-22张晓琴
张晓琴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于“学生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现代教育观认为:“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读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意在强调问题探究是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和重要基点。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对于如何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试作出一些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意识能力;训练教学;实践与探析
传统阅读形成了“一书统天下”的专制局面和“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模式,这是对个性化能力发展的有力钳制。新课程推进了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逐步破解积沉已久的“大一统”形式,为语文活动开创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人文主题组元的体系结构出发,编排设置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呈现方式,着力体现了“以生为本、素质为重”的理念原则。本文主要以“问题探讨”为说明对象,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讨活动的基本特征
所谓“问题探讨”,就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主导,促使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努力提出有价值意义的问题,并最终能够有效触及、部分解决甚而完全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还要重要。”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明确:提出问题是一种目标,分析问题是一种过程,而解决问题却并非是最终的根本追求。问题探讨课的教学特点如何呢?一是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就是借助核心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和探究。有时候文中不一定有现成的答案,但要“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在领会作品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深入思考。二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文学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述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而实用类文本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思维。三是富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世界,如今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在社会如此开放、教育途径多元化的现代形势下,培养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才是素质化发展的应有之道。
二、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讨活动的简要实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既是一项推陈出新的实践活动,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问题。要立足源头,强化过程,着眼未来。
1、创设质疑氛围,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和自觉追求的精神行为。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学生不会问、不敢问、不愿问、不善问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安全和谐的对话环境,以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笔者体会到,教师在创设质疑环境时,要努力做到“曲问”“艺术提问”,这样既可激发学习情趣,又能够赢得“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艺术效果。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其中“凤辣子管家”的人物形象立體而极具艺术性,学生对此也情有独钟。教师若直问“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则既无大趣也很笼统,对学生阅读并无多益;如问“王熙凤的闪亮登场有什么独特之处?从哪里可以看出她在贾府中的位高权重?她的风流相貌有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能够独得贾母的宠信?”则会给学生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2、设置有效问题,引发学生的探讨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是激发自主探究行为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内容任务和学生认知等情况,认真设置“五度”问题,以引发阅读情趣和探究欲望。就是在“难度”上要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在“跨度”上要紧扣中心内容,有主次轻重之分;在“坡度”上应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在“密度”上要疏密有间、抓大放小;在“广度”上面向全体,在考虑优等生层面时,更要注重潜能生群体。如《沁园春·长沙》可设计如下:(1)你对青少年毛泽东有多少了解?(2)请列举一些“名人少年多立志”的事例。(3)少年立志有什么好处?(4)你有什么宏伟志向吗?(5)解读教材,各自谈谈收获体会。另外要注重把主干式与散点式问题相互补充,前者“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整体带动对文本的品读赏析;而后者则能在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串联教学和拨云启迪、拓展深化等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
3、注重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善问能力。学生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要道,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教师要通过概括、推断、对比、假设、联想和想象等形式,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他们“能问善问”的方法艺术和能力信心。一是抓住文题提问。文题是点睛之笔,抓住它就能把握主要问题。二是抓住难点提问。阅读难点往往也是内容重点,如此提问可谓“触摸重点、冲击难点”。三是抓住矛盾处提问。这是文学作品的“七寸要害”和“任督二脉”,消除了它,可收一通百通之效。如《雷雨》,可引导学生抓住“周朴园与鲁侍萍是否有真情?”“鲁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为何总是欲言又止?两者的矛盾冲突表现了鲁侍萍怎样的性格特征?”等问题深入阅读文本。四是抓住文章首尾进行提问。“凤头”与“豹尾”往往能体现作者的重要思想,对它提问,可直击文本深处。五是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句段进行提问。反复出现就是一咏三叹,也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对象。此外,还可抓住文中插图、修辞和优美语句进行提问。从而通过示范点拨,使得提问过程成为知识内化和创造发现的过程。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是一项坚持不懈、逐步强化的发展性课题,需要师生双方认真重视并合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