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初读教学问题和策略
2014-03-22李晓霞
李晓霞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读环节存在要求不明、目标过多、起点模糊、时间不足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一是合理设置初读目标,提出初读要求;二是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力求初读形式多样化;三是设置科学的导向,引领学生步向阅读的深层境界;四是保障初读时间,确保阅读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读;问题;对策
初读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初读处理不好,则整个阅读教学就难以成功,因为只有读通课文,学生才能步入阅读的深层境界,而读通有赖于初读。正如教育学者周一贯老师所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人对信息的接受在同一时段是有量上的限制的,不可能一下子接收大量的信息,毕竟大脑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一篇文章的全部信息想让学生一下子全部掌握,是不现实的。研究也发现,人对事物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渐进发展的,对一篇文章来说,我们对其内涵的掌握也是由外向内、由浅及深的。这对于智力水平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初读其实是对文本进行深入认知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事实上,尽管初读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种种问题,具体如下:
一、对学生没有明确的要求。很多老师并非不知道阅读教学要经过初读,但初读到底该怎样实施,该设置哪些问题,如何设置问题等却不甚明了。有的人甚至简单地要求学生把课文读一遍,或要求学生读的时候划划生字词。很显然,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初读是缺少导向的。
二、设置目标过多。与上一种情况相反,有的老师在让学生初读时,又不自觉地连球炮似的给学生设置一系列问题,如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标出段落号,想想各段主要内容,划出印象最深的语句,标出关键词等等。一口气若干个问题,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学生如何能完成?
三、没有清晰的起点。任何一篇课文的问读都应当以前期的知识和方法作为基础,前期学到的知识、经验以及形成的相关能力等,都应当能对本次阅读起到助推作用。由此,教师在设置阅读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过去,为学生的初读找准一个合理的起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层层推进。但在實际上,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恰恰缺少清晰的起点。
四、形式过于单一。学段不同,学情不同,文体不同,当然所使用的初读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而许多教师在安排初读时,往往都单一地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把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几遍。这种不考虑实际的单一模式的初读,效果当然会打折扣。
五、阅读时间明显不足。当前的教学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课堂上都显得有些浮躁,这特别显示在教师急于将课文讲完。由于这种心态的作用,语文教师们往往只安排很短的时间让学生初读,甚至学生还没有读完就打断开始讲解,生怕课文讲不完。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初读环节无法读通课文。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流于形式而难出成效,特别是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难以得到提升。因此,要改进语文阅读教学,当从初读环节着手。那么如何才能使初读变得有效呢?
第一,合理设置初读目标,提出初读要求。初读环节中,需要学生通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达成读正确和读通顺的目标,就必须能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生词、多音字、不常用字等,并且要对它们的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起点,力求初读形式多样化。初读形式之所以单一,是因为很多人在每次阅读教学时,都对学生作了一个阅读能力零起点的预设。而实际上,学生之前的阅读训练已经让他们获得了一些基础的能力,尤其是高年级学段的学生,他们一般而言已经掌握了一些阅坊的技巧,一定程度上已能够自主阅读一些课文。语文教师指导初读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经历,据其经历设置一个合理的阅读起点。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阅读起点;不同的起点,也就对应不同的初读形式,如此一来,初读的形式自然不会再单一。比如对低年级学段学生,重点要求读准读懂生字词;而对高年级学段学生而言,则重点要求把握文意。
第三、设置科学的导向,引领学生步向阅读的深层境界。初读必须有一个导向,要想使后面的研读取得良好的效果,初读时的导向还必须追求科学。一般而言,导向的设置要考虑文本的特点。比如写人物的文章,宜导引学生想想文中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写景物的文章,宜导引学生想想写得优美的地方;写事件的文章,宜导引学生归纳文中所述事件。如果初读时的导向设置科学,学生就能沿着教师的导引一步步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有效实现后续的研读。
第四、保障初读时间,确保阅读成效。初读是阅读成功的基础,不能走过场,因此时间上必须保证充足,要让学生切实将课文按合理的要求读通读顺,以至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当然,不能为了保证初读时间而让初读环节占据整个课堂。一般来说,小学生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因此,初读环节保持在二十分钟以内比较合适,过长会让学生感到沉闷乏味,反而产生负面作用。如果时间安排合理,学生会在高盎的兴致中完成初读,又在浓厚的兴趣中步向研读,从而将阅读推向深入。
总之,初读并非过场,不能简单处理,而要高度重视,尽量做到目标明、要求清、操作细、时间足,让学生充分接触和理解文本,进而充分把握文本,实现阅读的成效,形成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双金.《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中学语文教师》 [J] .2006(5).
[2] 李作芳.《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影响语文教学实效的原因探析之一》[J] . 《湖北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