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举国体制”下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2014-03-22张崇龙孙桥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运动员职业体育

张崇龙 孙桥

针对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依据。

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教学现状对策一、前言

新经济时代,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受历史条件、文化体制、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问题

文化素质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无法忽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而在我国现行举国体制下,职业运动员更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有效诠释中国的体育精神,得到全世界的肯定。然而,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仍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堪忧。

1.职业运动员自身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际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职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今的体育文化教育理念不强。一旦职业运动员达到退休年龄或并未在体育方面取得相应的成绩,就将面临离开体育这一职业的困境。虽然职业运动员拥有较好的体育技能,但是在缺乏相应的文化教育的情况下,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2.文化教育环境不佳,教学质量低下

目前,在我国体育事业建设中,对职业运动员的培养更多的注重于“练”而非“学”。职业运动员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挑选进入体育运动学校进行竞技体育的培养与转化训练,缺乏正规的文化教育熏陶,促使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水平普遍不高。

3.文化教育教学体系的不完善

相对而言,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职业运动员专业面过于狭窄,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性也比较小。大多数职业运动员只进行过相关运动技能的专业训练,虽然有些进入高校学习,但是在校期的科目开设过少,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在毕业之后仅凭大专学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部分职业运动员考虑第二次就业的去向,开始走进夜校外语、计算机等自学考试课程的课堂,并呼吁在校期间增加教学内容,拓宽专业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4.教育培养模式不明确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主要由政府出资,其目的是围绕国家利益而开展,这势必削弱对运动员的人本关怀。即使部分职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已从以前单一的体育运动学校的专业运动技能培养模式,转变为与各初高中以及大学联合培养模式,以弥补职业运动员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不足。但是在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模糊培养模式下,仍然只是关注运动员在运动成绩的表现上而忽视对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与考核。

5.职业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偏少

根据调查显示,职业运动员的平均锻炼时间为3.5小时以上,而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超过4小时。对于少年运动员来说训练时间明显偏长,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部分学校的教学课时数远低于平均时数,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体育训练。青少年时期过早的进行专业化训练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还会使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时间大为缩水。

三、举国体制下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症结所在

1.“练与学”体制不完善是导致运动员文化教育欠缺的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我国运动员的训练体制是三级式的培养,带有一定体育特长的运动员从小被选拔出来,然后在体育运动学校集中训练,此后根据训练成绩层层选拔。少部分职业运动员有幸进入国家队最终退役,这样的训练教育体制最大的缺陷在于职业运动员不能接受正规文化知识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突破,但在任务重,时间急促的情况下,在训练上通常我国选择了“举国”集中培养模式。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围绕运动赛会,各级训练队或学校争分夺秒积极奋力拼搏的状况,这就使得职业运动员在文化知识的接受上相应的减少了时间,同时文化教育经费也相应缩减,职业运动员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也逐渐降低。

2.职业运动员普遍忽视文化教育重要性

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很多职业运动员都抱有这样的期待,在训练过程中对于文化教育的忽视大有人在,并坚定只要有优异的体育成绩,退役后仍无后顾之忧,并且他们期待这样的训练教育体制成为永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举国培养体制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创,就业要求的提高致使职业运动员退役后找不到适宜的工作,国家只能为少数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解决就业。问题之所以存在,是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必然结果,有其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3.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很难有机结合

在“练与学”的过程中,文化教育与训练的目标和规律各有侧重。法规规定了职业运动员每周的文化上课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学单位开设了每周12课时的文化教学课,部分单位坚持每周20个课时,全体的时间安排即是半天上课加上半天训练。但真正的症结在于文化教学课的效果才是职业运动员义务教育的本质所在,开设一定课时的文化学习课只是文化教学的基本保证。大多数教学单位在一到六年级开设美术、音乐、语文、数学、外语等相关课程,但频繁的外出比赛和集训占用上课时间、学习不系统、出勤率低等现象屡见不鲜,文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监督机制,教学课的开设不能很好的落实,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从小输在起跑线上,与同年级学生相比,职业运动员文化知识的接受程度与之有天壤之别。

4.管理运行机制的不顺,监督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运动管理中心相继成立,文化教育工作开始依附在这之上。至此,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工作转移,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但由于受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形成了文化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格格不入,导致不同目标之间不协调。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追求运动成绩将会占一定的优势,而这样的矛盾亦是无法消除。教育与体育系统的不协调以及不相容,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和重视,加之监督保障机制没有很好落到实处,职业运动员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十分零散,这就致使职业运动员的文化缺失加剧。另外,由于教学时间的连贯性得不到保证,文化教育在层次上无法得到提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基本保障。endprint

5.体育系统并非专门的管理部门,其教学管理人员与专业化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教学资源匮乏,系统教育管理水平较低是目前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同地区体育事业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导致其重视程度有所偏差,教育资源从整体上来看由于物力、人力、财力方面长期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落后,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等,文化教学课的教师在待遇方面偏低、进修难等造成教学水平低、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等。其次,基础教育不系统,职业运动员在后期的教育中难以得到补救。在我国,大多数职业运动员7岁左右就开始训练,因为我国商业体制的培养模式,很多运动员没有得到完整的小学教育,中学阶段紧接着脱轨,致使职业运动员上课听不懂,积极性下降。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厌学等。教育系统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对职业运动员的义务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基础教育不牢靠,后续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等难以得到保障。

四、举国体制下我国职业运动员教育模式的构建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人才市场竞争剧烈,毕业生就业制度、劳动用人制度相继改革。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不足与缺失,给自身、竞技体育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侵犯职业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也违背当代体育竞技的训练规律。知识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不能长远发展,影响职业运动员训练效率的同时,对职业运动员全面发展也造成影响,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加大。长此以往,影响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群体综合素质的评价。如何让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无论在文化课,还是在运动训练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对此,加大对文化教育课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显得愈发重要。除了必要的运动训练,如何协调好“练与学”的关系,对体育竞技相关培养团队或部门而言难度相对较大。忽视文化学习,偏重训练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职业运动员进行全面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素质、道德素养、竞技能力等方面,都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走出教学误区。

1.完善文化教育管理,加强督导

(1)提升文化教育理念

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中,都突出强调要加强体育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程度。但是,在各省市的体育建设过程中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文化教育也只是简单的理解为文化教学。对职业运动员的教育仍只是以技能传授为主,教授的相关知识局限性也很强。文化教学只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职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促进职业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2)加强对职业运动员的日常生活管理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运动员容易受到物质条件、经济利益的诱惑,这就容易造成原本用来学习的业余时间变成了物质享受,这些都受制于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的高低。针对以上问题,除了重视职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外,提高对职业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管理亦是重中之重。加强对文化知识学习的监督和培养,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与协调,使运动员在精神、文化水平上与运动成绩得到共同提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拓宽办学思路,对于我国职业运动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机构在体育教学上的优势,构建多元的文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加职业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知识的渠道。此外,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条理、有规划的教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文化教育督导,健全文化管理体系。

2.发挥体育专业学院、体校的作用,改革运动员成人教育机制

(1)完善文化教育教学体系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职业运动员对于文化知识的索取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用人机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亦促使职业运动员对文化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视。目前,职业运动员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广泛提高,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而我国体育系统现有的文化教学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运动员对于知识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职业运动员训练与教学体制由体育系统自办,这容易导致教育脱离大环境,对职业运动员这样的特殊群体进行不完善的特殊教育。随着这种体制的发展与成长,在这样体制下训练以及接受教育的职业运动员,基本上脱离了基本的文化教育。

(2)明确教育培养模式

职业运动员接受教育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职业地位,用体育成绩的辉煌与否来判定职业运动员是否优秀已逐渐退出舞台。目前,职业运动员接受各层次教育的渠道不通畅,造成职业文化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培养模式都由国家包办,职业运动员从进入相关的体校或体工队学习开始,对于职业运动员的上学、待遇、工资甚至退役后的第二次就业,都由国家一手包办。职业运动员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文化知识接受方面形成了一种由国家负责的传统观念,对于文化知识学习缺乏动力。在参加体育训练时间里,其他事情不必太多的考虑,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问题,只考虑刻苦奋进、不断攀登、夺得佳绩,这样的途径延续了50余年。

(3)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开展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学

一方面,改革体育总局自办教学的体育系统,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专业知识设置,从普通高校寻找资源,开设如非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等的课程,满足职业运动员对于退役后未来择业的文化知识需要,增强其在退役后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改善办学模式,扶持普通高校大力创办有一定水平的运动队伍,拓宽职业运动员招生渠道,大力推广招收退役或现役职业运动员,通过比赛等一些形式,加强高校对职业运动员招生的积极性,拓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之路。

3.落实、改革培养体制

(1)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随着身体的成长,职业运动员在体育锻炼方面所占用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进入高校后文化教育更加困难,比如游泳、乒乓球和跳水等项目都出现了类似问题。虽然,近些年大量的运动技校纷纷建立,但是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职业运动员的文化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此外,各省市为了培养体育技能突出的职业运动员,常常过分强调对职业运动员体育技能的要求。当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发生冲突时,往往会牺牲职业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由此,职业运动员接受不到系统的文化教育。endprint

(2)提高职业运动员自主学习意识,保证职业运动员学习时间

职业运动员文化素质基础薄弱,很多从事体育事业的职业运动员,早期都面临过学习困难的问题。相比文化学习,职业运动员更希望投入到技能锻炼之中。而在职业运动员日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文化教育的引导,运动员对文化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目前,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家的教育政策,体育总局等相关教育职能部门针对运动员提出了原则要求,制定宏观管理政策且进行监督检查等。各级训练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体育总局要求制定相关地方政策并进行实施。

4.以中小学素质教育为主体

体育总局应注意重心的转移,从以前集中精力于运动员竞赛与运动训练,到将职业运动员义务教育的任务交由相应的教育部门,建立并完善中小学业余训练文化教育体系。同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整合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将学校这样的组织作为培养运动员的载体,遵循体育及教育规律培养职业运动员,有别于其他体工队的教学模式,通过体育学院附属的体校对职业运动员统一管理,将学习与训练有机的联合起来,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不断地向国家输送有文化有素质的职业运动员。

五、结语

总之,要想更好地发挥我国教育事业举国体制的优势,就应重视对职业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构建合理的文化教育模式,使我国的职业运动员在夺取金牌的同时,也会因他们的文化素养而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赞扬。这样,不仅可以弘扬我国的体育精神,还有助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高雪峰.论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造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蒋志学.运动员文化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

[3]王凯珍,潘志琛,王华倬,刘海元.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4]王鲁宁,史国生.我国职业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4).

[5]王揖涛,李杰凯,郑凯,王新坤,沈恩福.关于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的研究——兼论构建我国职业运动员多元文化教育体系问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动员职业体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