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中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实践路径
2014-03-22李振
摘 要:随着生态环境的惡化,尤其是近期我国多个地区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秸秆燃烧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秸秆禁烧就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探索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实践路径,对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秸秆禁烧;路径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秸秆焚烧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上下的关注。2003年以来强烈的雾霾天气,更是将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工作提到了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摆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案桌之上。“不点一堆火、不冒一处烟”、“发现一处火、罚款3000元”的禁烧口号屡见不鲜,“加强领导,严防死守,严令禁止”的禁烧要求也常现于文件报端。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些地方实现了全面禁烧,推动了空气质量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枣庄市是山东省种植业的重要产区之一,2013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613.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22.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83.2万亩、谷物种植面积187.9万亩,农作物一年的秸秆产生量在300万吨左右,秸秆如何处理,如何保障三夏、三秋期间大气环境质量,是曾经摆在枣庄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从2012年开始,枣庄市狠抓秸秆禁烧,坚持疏堵结合,突出技术防范,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秋季,枣庄市实现国家环保部卫星火点“零通报”,禁烧期间全市无重污染天气,PM10浓度较去年同期改善8.6%,能见度平均达到12.2公里;2013年全年,枣庄市大气质量改善率在全省13个同类城市中排名第2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笔者经过认真调研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宿迁市等全国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先进市的工作情况,汲取各地成功经验,总结出生态环境建设中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四禁烧”工作机制,即秸秆禁烧工作的四个关键层面,相互关联,互促互进。
第一,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形成秸秆禁烧的强大合力。当地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工作,成立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发专门的工作实施意见,召开全市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要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抽调人员、车辆组成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工作办公室,设立若干个巡查工作组,实行集中办公、联合执法,形成禁烧强大合力。要建立市级领导包区县、区县领导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干部包村、村组负责人包地块、党员联户的“五联包”责任网络,区县、乡镇(街道)、村(居)逐级签订禁烧责任书,将秸秆禁烧责任落实到镇、村、户、人,真正建立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层层推进的工作机制。
第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营造秸秆禁烧的强大态势。每次在秸秆禁烧工作开始前,都要在当地主流媒体、报纸发布和刊登禁烧通告,并利用微博、宣传单等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宣传体系,真正营造“人人防火、家家防火”的浓厚氛围。要加强秸秆禁烧巡查,做好重点线路巡查不留缺口,重点区域巡查不留空挡,实行12369秸秆禁烧专线全天候、无缝隙接听制度,确保随时接到群众举报、随时出动人员督查。要安排专人关注国家环保部网站公布的全国秸秆焚烧遥感监测日报,对于本辖区内发现的火点,立即组织检查并报告督查情况。
第三,疏堵结合,突出防范,提高秸秆禁烧的综合效果。要以禁烧倒逼综合利用,以综合利用促进禁烧,不断拓展秸秆利用渠道。要强化农机规范化作业,推行小麦机收、秸秆还田、机械破茬、玉米直播“一条龙”作业,推广低留茬收获、细粉碎还田、破茬播种技术,在秸秆源头上把好关口、做足文章。要把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把土地流转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扩大土地流转面积,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问题。要加强综合利用,推进能源化和工业原料化利用,鼓励发展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加工利用等项目,实现秸秆转化增值。
第四,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建立秸秆禁烧的奖惩机制。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对出现火情的区、县、乡镇(街道)和责任人,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党内或行政警告处分等处理,对所在乡镇(街道)实行“一票否决”;市领导小组在发生第一把火的乡镇(街道)召开反面现场会,要求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在现场会和市级新闻媒体上向全市人民作公开检讨发言。要严格实行表彰奖励,每次秸秆禁烧工作结束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记功,同时,对没有发生火情的区、县、乡镇(街道)全部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简介:李振,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