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情感教学在职高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2014-03-22尤小霞
尤小霞
语文这门学科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然而,在职高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仅仅是就课文学课文,不能体会到作者所寄托和表达出的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去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情感。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语文课堂感兴趣,老师要带领学生用心,用情去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将语文课堂构建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精神家园,让课堂永远充满智慧。
一、通过阅读,领悟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就要解读文本,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一篇优秀的作品,如果只读一遍,你未必能理解透彻,理解不透彻,情感也无法体会深刻。所以,要理解透彻文本,必须要多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多读几遍后,自己提出问题来解答,仔细咀嚼,才能渐入佳境,品味出味道来。这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是很关键的一点,尤其是学习散文的时候。
我在教学常跃强的《淡淡的深情》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用心去朗读课文,我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篇文章感情浓厚,文辞朴实自然。我甚至让学生通过对细节描写部分的朗读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那种感情浓厚,含蓄而深沉的爱。当学生走进课文,真正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时候,我紧接着提问:“常跃强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爱的那么含蓄而深沉,你的母亲是怎样爱你的呢?”由文本联系到自身,学生明显变得深沉了,他们也真正静下心来去回忆和体会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有的学生站起来说的时候都热泪满眶!看到这个场景,我觉得这节课的效果达到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二、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的学习状态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的情感。
学习一篇新课文,导入语如果设计得好,能让学生很快对这个课堂充满兴趣。当然,课堂中,进入文本分析的时候,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教师自己必须常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回应。例如在欣赏《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表达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康桥,让意境在学生心中产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一起去感受康河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对康桥看似潇洒实则不舍的感情。
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语文的世界博大精深,有些内容并不是通过语言就能表达清楚的,古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些诗句如果借助影视形象让学生去理解,那么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学生也就能具体感受了。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也更能把握住诗人的情感。
三、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引起感情共鸣
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迸发有着直接的影响,当老师自己融入到文本的内容之中,真情实感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同时能传导给学生。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时候,当讲读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已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段话的时候,先让学生来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教师再范读,把内心的愤怒通过语句传达给学生,再让学生去理解这段文字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他们情感加强了,他们能够分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悲愤的心情以及对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的痛斥!再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欣赏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小节,让学生用心去体会那些优美的语句,同时在美景中感受作者暂得的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
我认为,在这样的课堂中,通过对文本的赏析,不仅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了他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感知和评判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教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才会变得更为深刻,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算是真正做到让学生提高知识和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