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撬起文本的支点

2014-03-22胡彩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周朴园阿Q革命

胡彩英

当前高中阶段的选文是人类心灵的产物,有许多篇幅较长的小说和戏剧,它们有着内涵丰富、人文性强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难以处理等弱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讲得口干舌燥、“面面俱到”,而学生却茫然无措,或囫囵吞枣或眉毛胡子一把抓,远离了心灵世界,偏离了自由想象、情感体验和精神交流。因此,如何确定一个支点,挖掘并解读文本中的内涵,使学生个性化地读文章、品文章,实现深层次的品味语言、拓宽视野、淀积人文素养,让阅读更加厚实,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笔者尝试着以以下两种方式切入教学。

一、挖掘细节: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建构文意

在过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面对较长的文本,如《陈奂生上城》、《祝福》等等,由于可讲内容多,如果教师每个知识点都要顾到,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然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1.摸清情节的“联系点”

摸清情节的“联系点”是指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情节中的联系;并且掌握所学课文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联系,即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

因为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摸清了情节的“联系点”,学生才能自主学习文本,去探寻情节的内涵。笔者在教授《阿Q正传》一文时,以文本中前后出现四次的“投降”一词作为情节的“联系点”,设置了两个问题:

①从文中找出有关“投降”一词的语句?

②联系全文,探究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Q,并结合具体分析成因?

笔者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来梳理课文的脉络,突出主干,以简驳繁。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让学生小组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其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产生更多富有新意的见解。

学生1认为:四次“投降”的出现,串联了文本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风云变迁: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封建势力投机革命——未庄没有革命——假洋鬼子不准革命——阿Q革命幻想破灭。变革等于不变,为我们展现了沉默国民的魂灵,让我意识到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愚昧。

学生2认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因此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做出了要“投降”革命党的大胆决定,但他心目中的革命却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这表明阿Q并未真正觉悟。

……

在学生们的众多陈述中,他们看到未庄是辛亥革命的缩影,让学生悟出了一个真理:一切真正的革命必须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化心理的变革。

读者把细节作为联系点,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捕捉教材内容,产生新的增量,激发其挖掘细节再生成的兴趣,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实现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

2.深化心理的“延伸点”

深化心理的“延伸点”,是指在捕捉、发现教材中的心理刻画后,把挖掘文本空白的课堂“前伸后延”到更为广阔的课外学习领域,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

人教版高一册的《荷花淀》,作者通过多处细节描写,展现了女人们丰富的内心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夫妻话别一幕,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女人细腻的感情活动。因此,笔者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自导自演——学生综评的形式,使学生展开想象,挖掘其中的细节,进而揣摩女人的心理,让学生对文本理解横向纵向发展。因此在学生综评环节,不少学生也对此细节深入剖析了水生嫂复杂的内心活动,意识到:“手指震动了一下”乃至“划破”,这一细节分外逼真地反映了参军一事在水生嫂心中如晴天霹雳。她对丈夫出征显然是没有思想准备的,依恋不舍之情难于割断。说明她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味的“圣女”,而是有丰富柔情的年轻的妻子。可另一方面,水生嫂虽然一时难于接受丈夫参军的现实,但她毕竟是一位贤惠明智的劳动妇女,并未大吵大叫地阻拦丈夫正义行动而是习惯地把划破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不声不响地听丈夫说报名参军的经过,把内心矛盾尽量解决在自己心中,不增加亲人的负担。”

可见,文本用精练的笔墨,刻画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因此,解读文本空白,我们要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那些精湛独到、异彩纷呈的心理描写,不断延伸拓展,从而拘无束地出入人物的心灵世界,精细入微地展示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激起读者心头的道道涟漪,再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以上“两点”,抓住文本的精髓,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能把他们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认识和发展的细节。

二、聚焦人物:引领学生个性化剖析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认为需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把教参当作圣书般顶礼膜拜,从不深入钻研教材。这样的教和学,使得再生动的文章也显得苍白无趣,学生必然失去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探索。

具体说聚焦人物,探究情感,可探寻以下方式:

1.扣住情境点换位

人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会循规蹈矩地接受权威的诠释,毫无个性的展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更新情境点,让各位学生不仅轻松自在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也使得学生通过亲自的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活学生跃跃欲试、共同参与的学习心态。

例如《雷雨》一文中的周朴园,常常把他视为冷酷无情的代表,但如果抓住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让学生围绕那一情境的点点滴滴,通过沙龙探讨、话剧表演等方式去探寻周朴园身上的空白,从而体会周朴园复杂的人物性格。

学生围绕周朴园的性格剖析,进行激烈地沙龙探讨,从中我们在他身上发现了更多一点的人性,使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些。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去寻找文本情境点中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尽情发挥想象,展现人物的多样化的性格特点。

2.抓住模糊点探究

课文中的有些语句的理解模棱两可,因而产生了文本的多义性,留给我们更大的空间去想象人物的命运。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去探究讨论,甚至进行辩论,直陈己见,形成多元化的解读。

《边城》通过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湘西风土人情之美。而其“翠翠”最后还守着渡船,等待着自己心爱的人归来……小说结尾留给了读者很大的空间想象,如果让学生抓住这个模糊点,去探讨翠翠今后的命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往往会探讨出不同的结果来。

一种结局是:翠翠生长在过滤了尘世嘈杂的湘西,这里的山水孕育着质朴的人们。在那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夜晚,翠翠回忆着母亲的爱情故事,摘取梦幻的“虎耳草”。但是命运的轮回,现世的诅咒,使翠翠的爱情随美丽的景色和自然淳朴的人性一起,逐渐扩散而消失,正如纯美的夕阳,挥尽了最后的金线,也扯断了翠翠的情,但纯真的翠翠还是一直守着渡船,等着不会回来的情人。

另一种命运安排是:在最开始的那一秒,有些事情早已经注定要到老。虽然命运爱开玩笑,但是真心会和真心再次相逢。翠翠的执着等待必能唤回傩送的心,经历再多的磨难,二人定能执子之手,白头偕老。

可见,对人物命运模糊点的探究,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懂得变通,敢于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和创新。让学生带着挖掘人物的方式走进课堂,又带着展现人物的方式课走出课堂,这样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通过在“讨论”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方式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纵深。

通过“文本支点深层次解读”的尝试,笔者发现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主动的参与者;更容易使学生荡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涟漪;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解放他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群策群力,以点带面解读文本,逐层深化文本内涵,闪现学生灵动智慧,品味独特体验。

猜你喜欢

周朴园阿Q革命
阿Q和老A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雷雨》(节选)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