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的奥秘及准确预报

2014-03-22周强

科技与创新 2014年2期
关键词:风带洋流潮汐

周强

摘 要:通过对地震动力来源和流动力的了解,以及对洋流的流动力和气流流动力的分析,得出地球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地球板块”。而所谓的“地震带”,也不是所谓板块挤压造成的,而是流动力所造成的,也就是洋流冲击带和气流受气带以及自转动能突破带所构成的。浅源性地震一般是由洋流潮汐、气流潮汐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的共振所引起;深源性地震和火山一般是自转动能所转化的热能膨胀(实际上也是流动力)所引起,一般由地壳薄处(如海沟)、地壳断裂处(如中脊)和地质疏松处等地突破。洋流和气流的流动力和固体流动力是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我国除台湾省和东北地区的延吉、牡丹江地区外,大部分地震是由气体潮汐和固体潮汐的共振所引起的,通过对地震参数的监测,特别是潮汐共振波等的监测来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同时,实行受风带(地震带)合理防共振的立体结构植树,可以避免和减少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的共振和腔震,从而预防地震的发生,避免遭受地震的次生灾害和二次灾害。

关键词:流动力;洋流;气流;地震;火山

中图分类号:P3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2-0148-04

本人继推出《板块的奥秘》否定了地球板块和大陆漂移说——地球有地壳,没有板块;有地壳漂移(地球自转时地壳和地幔的差动),没有大陆漂移后,又提出现在的地球地貌是由洋流(海洋地貌)和气流(大陆地貌)所形成。在《潮汐真的是月球太阳万有引力引起的吗》一文中指出,潮汐是由太阳能和月球反射能造成,而跟月球引力没有关系。在《地球自转的奥秘》一文中指出,地球自转的主要原因是洋流的推动。这三篇文章都为写《地震的奥秘及准确预报》做了铺垫,指出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流动力变化和共振的结果。

1 流动力的基本概念

定义: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任何物体都会有流动的趋势,从高温流向低温,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从高压流到低压流,那么,这个流动趋势就存在一个流动的力。我们把这个流动的力称为流动力,用字母F表示:

F= kTρg/P. (1)

式中,k——修正系数;

T——此流动物质温度;

ρ——此流动物质的浓度;

g——星球对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P——此流动物质所受的压强。

(注:此公式为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得引用)

当然,如果把浓度ρ换算成密度ρ,则ρ可以写成nρ,则公式可以写成:

F= kTnρg/P. (2)

式中,n——此物质的量(分子的数量或摩尔数);

ρ——此物质的在空间密度。

2 地震的能量来源

分析地震的原因,必须要分析地震的能源,也就是地震的能量来源有哪些。笔者在相关文章中多次说过,地球的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和月球的反射能,因此地震的能量也来自于这些能量的转化。这些能量主要有以下两种。

2.1 太阳能通过地球物质的流动力

我们常见的潮汐就会产生这种流动力,包括气体潮汐、液体潮汐和固体潮汐。这种流动力,也就是地球物质吸收太阳能后,通过流动力转化为潮汐(物质运动),而液体潮汐和固体潮汐就形成海洋及沿海地震的主要能源动力,气体潮汐和固体潮汐形成陆地地震的主要能源动力。而因为气流是洋流液体吸收太阳能后蒸发而成,所以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远远没有洋流潮汐引起的地震大,也没有那样频繁。详情可以看笔者所写的《潮汐真的是月球太阳万有引力引起的吗》和《地球板块的奥秘》。

2.2 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内部能量

具体来说,这种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自转时地球内部的流体物质的动能转化成内部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并保持地球地幔的融化状态;另一部分则形成火山和深源地震的主要能源动力。自转的动能也是洋流流动力所造成,因此这种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也远远没有洋流潮汐引起的地震大,也没有那样频繁。详情请看笔者所写的《地球自转的奥秘》一文。

3 地震的受力情况

能量一般通过力来传递,而地震主要是受力后所发生的地质震动的现象。发生地震的首要因素,是必须有重力势能(也就是重力势差、高度落差)。因为有重力势能,固体潮汐才能发生作用,也就是说,有重力势能,气体潮汐或洋流潮汐才容易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发生共振而产生地震。没有地势差的地震是很少的,这也是平原、盆地少地震的原因。发生地震的次之因素是流动力——没有流动力的变化,一般很少会引起地震。

3.1 重力

大部分地震跟重力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般发生的地震存在一个地势差,二者地势差就会有重力势能(固体潮汐才能发生作用)。一旦再受到流动力(包括洋流和气流的),就很容易诱发地震。

一旦有地势差,固体潮汐就会对地震产生影响。在平原、盆地因为没有地势差,就少有固体潮汐的影响(因为固体的流动力被重力压制住),同时没有地势差,也不阻挡气流,也就没有气流潮汐(气体流动力)的影响,所以平原、盆地的潮汐地震就要少很多。还有,水库、湖泊等由于重力的原因,也会对地震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只有地势差的地质的固体潮汐,才有机会和气体潮汐发生激烈共振,从而引起比较大的地震。

3.2 压力

压力,可以理解为某种综合的力。其实,爆炸也是压力释放的一种。一般火山和火山地震出现得比较多,其他的如地下注水等都属于压力。其实,压力从实质上讲也是流动力,这里就不多讲了。

3.3 拉力

这个最明显的是中脊,如图1所示。从中脊处海水向两边分离输送海洋海蚀冲积物,自然就受到两股拉力。这也是中脊处地质断裂的原因(也是磁场变化的原因),也是火山容易从地质断裂裂缝处突破的原因。当然,拉力不是地震本质的力,它只不过让中脊处出现了断裂而已,地幔的自转动能容易从此处突破而已。endprint

3.4 流动力

3.4.1 和重力共同作用的地震

由重力和流动力共同作用的地震是最多的,大部分浅源性地震都是由它们造成的,包括洋流冲击的流动力和气流冲击的流动力同固体潮汐的流动力共同作用的地震。详细内容可看笔者所写的《潮汐真的是月球万有引力引起的吗》一文。

3.4.2 旋转流动力

在一些处在“浪口”和“风口”或者“潮汐口”,由旋转的流动力所引起的地震,如唐山地震、海城地震就属于这种地震。

3.4.3 地幔的流动力

地球自转的动能转化为热能而引起膨胀为压力,但这个压力实质也是流动力。

4 地震形成的诱发和地震的诱发方式

地震只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大地受力震动的现象。那么,大地怎样释放能量?也就是能量怎么被诱发而引起大地的震动?

4.1 共振式

大部分地震因同潮汐(流动力)有关,一旦气流潮汐或者洋流潮汐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发生共振,就会诱发地震。也就是说,大部分潮汐地震都是共振诱发产生的。

潮汐地震一般都发生在地壳,所以一般都是浅源性地震居多。而我国一般是气流潮汐引起的共振占多数。所以,对于我国的地震监测应该以气流潮汐为主,也就是在各个受风带(地震带)和受风口(包括对旋转气流)进行监控。

图2 气流引起的地震(7,8两个月份暖湿气流最激烈)

1650—2013年,中国发生的有资料记载的7.5级以上的地震共37次,而暖湿气流和寒流包揽了其中的32次大地震,特别是7,8两个月份暖湿气流最激烈(注:这也是台风最激烈的季节,台风也是气流潮汐的表现,也是释放能量的一种现象),而且比大地震更频繁——大地震必须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发生共振才会产生,而台风不需要。在这两个月,有14次大地震发生。这几乎占到大地震的40%,详情如图2所示。

4.1.1 能量改变引起的共振和大震周期

因为地球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和月球的反射能,所以月球位置改变所引发的月球反射能的改变以及太阳能的改变和太阳黑子、耀斑等的变化,都会引发地球能量的改变,从而引发地球的受力波发生共振。这也是天文爱好者能预测地震的依据。

特别是当太阳能和月球反射能所引起的潮汐同时发生共振时,是最容易诱发大地震的时候。因此,月周期29x和30x同太阳周期30y和31y发生交叉共振时最容易诱发大地震(不见得一定就是大地震)。那么,最少大地震周期是29×30=870 d或29×31=899 d或30×30=900 d或30×31=930 d。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一半大地震周期在899 d和900 d(二者只差一天)。如果同时加入地震宏观前兆和腔震(旱震理论也是腔震的一部分),那么,大地震时间就容易估计出来。在这段时间做好地震前的监测工作,就可能准确预测出地震的发生时间,从而做出地震前的预防和应急工作。

当然,其他时间如单独的月周期29x和30x或单独的太阳周期30y和31y以及太阳的年周期365z也能产生共振出现比较大的地震,甚至半月周期(14~15 d,也是大月潮的时间)、小月周期也需要严密监测的!其他如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周期,也是容易诱发比较大的地震的时期,应该做好充分的监测准备。全球近30年来8.5级以上的大地震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全球近30年来8.5级以上的大地震统计表

日 期 地震地点 震级 每次大震间隔周期

2004-12-26 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9.0

2005-03-28 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以北 8.7 90(30×3)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岛西部 8.5 900(30×30)

2010-02-27 智利大地震

8.8 899(29×31)

2011-03-11 日本宫城县以东 9.0 377(29×13)

2012-04-11 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8.7 397(365+31+1)

或(闰年?366+31)

4.1.2 扩音式共振(笔者将它称为腔震)

这种共振就像我们日常的乐器扩音器,它可以把很少的震动放大到足够强烈,包括长期干旱所造成的空洞、抽地下水引起的空洞、人为采矿的空洞,等等。尤其是干旱时期,它造成局部地区可以出现大范围的空洞,为地震创造了一个空腔。一旦有地质震动,它足以把震动放大到强烈的程度,这也是旱震理论能够成立的原因。

但旱震理论有一个缺陷,因为旱只是制造了一个放大的空腔,但前提是必须有震源,这样才能被放大。因此,旱震理论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它只能知道大旱有可能会地震,但不代表旱一定就会出现地震。这就好比有一把吉他,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震源)会去弹那把吉他(放大空腔)。

其实腔震最有趣的故事要算拿破仑军队过桥导致桥塌的事。为什么走平地就不会,走桥就会?因为桥洞就是最好的放大腔,一旦有震源(部队齐步走),就会把这个震源放大到让桥足以坍塌的程度。还有1940年,美国全长860 m的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共振而塌毁。尽管当时的风速还不到设计风速限值的1/3,可是因为这座大桥实际的抗共振强度没有过关,便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所以,腔震也是把小地震的震源放大到破坏性的地震——共振地震。一旦有震级比较高的震源,遇到有扩音腔的地域,震级就会升级变成大地震。

所以要把这种地震的震级降低,就必须避免这种“扩音”的空洞,最好的方法就是恢复植被,输送大量的水汽来降雨,避免区域性大范围的空洞。

4.2 爆压式

主要是自转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地球内部能量过剩而引发爆压式的火山和地震!人为的核试验、石油工业的地下注水(这种情况也同时包括腔震)等也属于爆压式的。这种地震主要是由自转动能引起的,特别是地幔软流层。这部分最容易把软流物质的动能通过摩擦力转化为热能,从而引起软流层因不断升温而引起爆压式的地震。所以,这种地震一般伴随火山比较多,而且是深源性地震比较多。endprint

5 能量引起地震的主要形式和地震带的形成

5.1 洋流潮汐引起的洋流“冲击带”

此处所说的“冲击带”,是指洋流的流动力冲击所形成“地震带”。洋流潮汐的地震由洋流流动力或者洋流流动力和地壳的固体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的地震。它是海洋地震的主流,尤其是太平洋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也是太平洋洋流冲击最激烈的边缘处,也是流动力冲击最大的地方,更是地势差较大的地方。这些地方流动力大,自然也是大地震的频发地区。流动力越大,冲击得越厉害,地势差也越大,地震也更频繁。换种话说,海洋潮汐越大,对海岸冲击的也就越厉害,自然地震也就越厉害。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而因为气流是洋流液体吸收太阳能后蒸发而成,所以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远远没有洋流潮汐引起的地震大,也没有那样频繁。另外,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也远远无法跟洋流潮汐的地震比(如中脊处),几乎大部分的大地震(8级以上)都集中在洋流激烈的地方,如:1970—2007-12-31,全球共发生8.0级以上地震38次。震中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大部分的大地震(8级以上)均集中在洋流最激烈处

5.2 气流潮汐引起的受气带(气流地震带)

气流潮汐引起的地震是由旋转气流或气流潮汐和大地地质的固体潮汐发生共振的地震,是陆地地震的主流,特别是有旋转气流的地方更容易引起比较大的地震。

5.2.1 世界主要的受气带

世界主要的受气带,也是陆地地震带。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5.2.2 中国的主要受气带(地震带)

我国一般是气流潮汐引起的共振占多数,所以,对于我国的地震监测应该以气流潮汐为主,也就是在各个受风带(地震带)和受风口(包括对旋转气流)进行监控。我国主要的受气带如图6所示。

还有一些如云南受气带、长白山受气带、东南台湾受气带(台湾地震更多的是洋流冲击带),以及一些受风口和旋转气流处也易诱发地震,如唐山地震和海城地震。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震带主要是以气体潮汐为主的地震。

而气流潮汐容易受陆地的地表物的影响,特别是森林的影响。随着森林的破坏,气流的潮汐引起的地震也变得多了起来,地震具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如2001—2007年,6级以上的地震共1 151次,其中:2001年是144次,2002年是145次,2003年是162次,2004年是166次,2005年是167次,2006年是164次,2007年是203次。

图5 世界受风带(南美和北美 图6 中国的地震带(实质就是受风

地震带受太平洋洋流冲击 带,特别是地势差较大的地方)

带的影响更大) 地势差也都是气流形成的

5.3 地球自转动能引起的突破带(地震带)

地球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是深源地震和火山的主要来源,而中脊处是表现最明显的,因为这种地震一般都是爆炸压力式,一般会寻找地壳破裂处(如中脊处)、地壳比较薄(如海沟)或地质疏松的地壳等地方作为释放能量的突破口。其中,海沟和中脊处最明显,而海沟同时也是洋流冲击最厉害的地方。关于这一点,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累述。所以,这种地震带和火山带也可以称作自转动能突破带。

综合上述三种能量引起地震带的形式,得出全世界的地震带形成原因:世界的地震带实质就是洋流冲击带、气流受风带和自转动能突破带所形成。大部分地震是由海洋潮汐、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引起。这占到地震的90%左右,一般出现的大部分是浅源性地震,而由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占到7%左右,主要是伴随火山和深源地震为主。而其他还有一些人为的或者间接人为的地震,如石油工业注水、核爆炸、地下空洞地陷等。而我国地震主要是气流潮汐为主的地震,只要通过气流潮汐共振波就可以监察大部分的地震。世界地震带如图7所示。

图7 世界的地震带实质就是洋流冲击带,气流受风带和自转动能突破带所形成

6 地震的监测方式

要准确预报地震,对地震的各种发生的数据进行监测是必要的手段。目前的观测手段只有两种。一种是宏观监察。比如我国一般是气体潮汐和固体潮汐(有地势差的地区)引起的地震占绝大部分,而气流最活跃的季节一般是夏季(6,7,8,9月),占到我国大地震1/2. 随着暖湿气流由南往北,地震也随着由南往北,到9月随着冷空气南下,寒流气流引起的地震又占了上风,特别是西北地区和云南(主要受孟加拉湾气流)表现明显,还会出现大震前的各种异常,如动物异常,特别是气流潮汐和地震当地的固体潮汐要发生共振时所产生的次声波异常。另外一种是局部和微观的监察。这是任何一次地震准确预报的前提,对各种监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

6.1 应力异常

所有的地震都是一种受力而引起大地发生震动的现象。地震必然会出现应力异常,对一些受风带的区域进行应力监察是必要的。应力监察是一项巨大的地震监测工程,不太容易实现,而且精确度也因环境条件大打折扣。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应力监察是最直接的方法,任何地震不会脱离应力这个参数。

6.2 潮汐共振波

海洋、陆地都有潮汐现象,而潮汐的出现必然带来潮汐共振波。我国主要是气流引起的地震占主流,特别是当气流潮汐和当地的地质的固体潮汐产生共振时,地震就有可能出现,所以对于监察地震带(我国主要是受风带)的固体潮汐频率和气流潮汐的频率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当二者频率接近时,就会出现共振而引起地震,特别是地势差特别大的地方(如各种受风带)和有旋转气流的地方(如龙门山受风带),应列为重点监察对象。

6.3 次声波

因为任何潮汐都是一种受力现象,特别是流动力更是一种传递能量的力,必然会有波动而产生次声波,所以通过监察次声波,包括次声波异常、动物异常(其实动物异常也是次声波和动物的器官引起共振造成动物不安)来监测地震是非常重要的选择。特别是通过动物异常来对地震的宏观前兆的预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endprint

6.4 地磁和地电

关于这个内容,相关文章已经有很多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通过测量地电的异常(电压和电流变化),来观察因地质发生受力变化而改变地电所引起的电压电流异常状况,甚至出现地光现象,都是地质变化的前兆。

6.5 热红外线和气压以及卫星云图

从流动力公式我们可以知道,温度(热红)、气压、浓度都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观测异常状况。特别是当地震来临时,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要发生共振,必然它们三者要发生变化。所以,地震部门也应学学气象,通过气象数据来监测地震的发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6.6 地震云

地震云实际上也是气象云的一种,也就是在大震之前,当地发生一些容易让水汽凝结的现象,比如释放一些凝结核物质,产生一些电离粒子的凝结核物质等。出现地震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气流潮汐共振的结果(类似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这也是地震云容易出现带状云的一个原因。

6.7 其他

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总的来说,要想准确预报地震,国家必须同时对各种监察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虽然对潮汐共振波的监察能监测我国大部分地震,但对于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还是要通过其他的方法,才能真正全部监测到。

7 森林对地震的影响

7.1 影响流动力,从而影响地震

森林能影响气流的流动力大小和方向,从而影响共振所发生的地震。如果在受风带(地震带)通过类似桥梁设计考虑的共振减震方法(必须由林业专家、减振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设计森林结构),设计受风带大面积的林业立体结构来减少共振的产生,受风带的受风(气流)就会凌乱而减缓,或者会减少和地质固体潮汐产生共振。那么,诱发地震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对受风带(地震带)地区的森林防共振的林业立体结构应该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7.2 影响地下水分布,减弱腔震效果

森林能带来降雨,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可以减少腔震放大的效果。这个在腔震那节已经做个论述,这里就不再探讨。

7.3 可减少二次灾害和次生灾害

森林可以减少和避免地震二次灾害和次生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关于这一点,在日本的体现是最明显的:日本的森林覆盖占到5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众所周知,日本的地震是最频繁的,台风和暴雨也经常发生,但很少听到日本发生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事件。这就是因为森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任何其他地表物无法替代的。

8 解答质疑

分析地震最关键的,是看地震能量、地震受力分析、地壳厚度和地质的致密度。

8.1 两极为什么少地震

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少能量变化。两极的能量都是由赤道向两极输送,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流动力的变化,潮汐地震自然就不多了。②因两极自转半径小,自然自转动能就少,转化为热能也不多,没有多余的能量来诱发火山和火山地震。

8.2 海沟为什么多地震和火山

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①海沟受流动力力大,受洋流冲击的地震也最多(本身海沟也是洋流流动力冲出来的);②海沟的地势差大,大地的地质固体潮汐容易和洋流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③地壳薄,大量的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和火山多从地壳薄处突破。

8.3 中脊为什么多地震火山

中脊地壳受拉应力而裂开,所以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和火山容易从断裂处突破。

8.4 地震缘何大山脉多,平原、盆地少

原因有两个:①大山脉地势差大,大地的地质固体潮汐容易和气流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②大山脉受流动力大,容易发生地质变化而引起地震。

平原和盆地却相反,因重力压制的原因,盆地平原的固体潮汐(流动力)和气流潮汐不容易发生共振,而且没有地势差,就不会阻挡气流的流动力。没有巨大的流动力和共振发生,盆地平原自然就少地震。

9 结束语

通过对地震的能量和受力分析,我们正确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也就能正确解决地震、预报地震和避免一些由腔震和人为地震以及地震的次生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编辑:胡雪飞〕

Mystery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s

Zhou Qiang

Abstract: Through the power of seismic sourc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flow forces and the flow of power and force of currents of air flow analysis, the Earth does not exist the so-called“Earths plates”. The so-called“earthquake zone”, nor is it caused by the so-called squeeze plate, but the force caused by the flow, that is, the impact with the ocean currents and air flow as well as disappointment with the kinetic energy of rotation with breakthrough posed. Shallow earthquakes are generally borne by the tidal currents, tides and resonance airflow solid earth tides geological caused; deep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are generally derived thermal expansion rotation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actually flow force)caused by general by a thin crust at(eg trench), the crust breaks(such as ridges)and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other places to break loose. Power flow force and solid flow of ocean currents and air flow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is the root cause. Country except Taiwan Province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Yanji, Mudanjiang area, most earthquakes are caused by tidal resonance gas and solid tide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monitoring, particularly monitoring tidal wave resonance to accurately predict earthquakes occur. Mean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nd band(seismic zone)reasonable anti- resonanc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ree planting to avoid shock and reduce the cavity resonance and tidal flow and solid tides, thus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to avoid secondary disasters earthquake and secondary disasters.

Key words: mobile force; ocean currents; flow; earthquake; volcanoendprint

6.4 地磁和地电

关于这个内容,相关文章已经有很多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通过测量地电的异常(电压和电流变化),来观察因地质发生受力变化而改变地电所引起的电压电流异常状况,甚至出现地光现象,都是地质变化的前兆。

6.5 热红外线和气压以及卫星云图

从流动力公式我们可以知道,温度(热红)、气压、浓度都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观测异常状况。特别是当地震来临时,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要发生共振,必然它们三者要发生变化。所以,地震部门也应学学气象,通过气象数据来监测地震的发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6.6 地震云

地震云实际上也是气象云的一种,也就是在大震之前,当地发生一些容易让水汽凝结的现象,比如释放一些凝结核物质,产生一些电离粒子的凝结核物质等。出现地震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气流潮汐共振的结果(类似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这也是地震云容易出现带状云的一个原因。

6.7 其他

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总的来说,要想准确预报地震,国家必须同时对各种监察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虽然对潮汐共振波的监察能监测我国大部分地震,但对于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还是要通过其他的方法,才能真正全部监测到。

7 森林对地震的影响

7.1 影响流动力,从而影响地震

森林能影响气流的流动力大小和方向,从而影响共振所发生的地震。如果在受风带(地震带)通过类似桥梁设计考虑的共振减震方法(必须由林业专家、减振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设计森林结构),设计受风带大面积的林业立体结构来减少共振的产生,受风带的受风(气流)就会凌乱而减缓,或者会减少和地质固体潮汐产生共振。那么,诱发地震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对受风带(地震带)地区的森林防共振的林业立体结构应该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7.2 影响地下水分布,减弱腔震效果

森林能带来降雨,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可以减少腔震放大的效果。这个在腔震那节已经做个论述,这里就不再探讨。

7.3 可减少二次灾害和次生灾害

森林可以减少和避免地震二次灾害和次生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关于这一点,在日本的体现是最明显的:日本的森林覆盖占到5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众所周知,日本的地震是最频繁的,台风和暴雨也经常发生,但很少听到日本发生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事件。这就是因为森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任何其他地表物无法替代的。

8 解答质疑

分析地震最关键的,是看地震能量、地震受力分析、地壳厚度和地质的致密度。

8.1 两极为什么少地震

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少能量变化。两极的能量都是由赤道向两极输送,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流动力的变化,潮汐地震自然就不多了。②因两极自转半径小,自然自转动能就少,转化为热能也不多,没有多余的能量来诱发火山和火山地震。

8.2 海沟为什么多地震和火山

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①海沟受流动力力大,受洋流冲击的地震也最多(本身海沟也是洋流流动力冲出来的);②海沟的地势差大,大地的地质固体潮汐容易和洋流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③地壳薄,大量的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和火山多从地壳薄处突破。

8.3 中脊为什么多地震火山

中脊地壳受拉应力而裂开,所以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和火山容易从断裂处突破。

8.4 地震缘何大山脉多,平原、盆地少

原因有两个:①大山脉地势差大,大地的地质固体潮汐容易和气流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②大山脉受流动力大,容易发生地质变化而引起地震。

平原和盆地却相反,因重力压制的原因,盆地平原的固体潮汐(流动力)和气流潮汐不容易发生共振,而且没有地势差,就不会阻挡气流的流动力。没有巨大的流动力和共振发生,盆地平原自然就少地震。

9 结束语

通过对地震的能量和受力分析,我们正确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也就能正确解决地震、预报地震和避免一些由腔震和人为地震以及地震的次生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编辑:胡雪飞〕

Mystery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s

Zhou Qiang

Abstract: Through the power of seismic sourc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flow forces and the flow of power and force of currents of air flow analysis, the Earth does not exist the so-called“Earths plates”. The so-called“earthquake zone”, nor is it caused by the so-called squeeze plate, but the force caused by the flow, that is, the impact with the ocean currents and air flow as well as disappointment with the kinetic energy of rotation with breakthrough posed. Shallow earthquakes are generally borne by the tidal currents, tides and resonance airflow solid earth tides geological caused; deep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are generally derived thermal expansion rotation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actually flow force)caused by general by a thin crust at(eg trench), the crust breaks(such as ridges)and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other places to break loose. Power flow force and solid flow of ocean currents and air flow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is the root cause. Country except Taiwan Province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Yanji, Mudanjiang area, most earthquakes are caused by tidal resonance gas and solid tide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monitoring, particularly monitoring tidal wave resonance to accurately predict earthquakes occur. Mean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nd band(seismic zone)reasonable anti- resonanc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ree planting to avoid shock and reduce the cavity resonance and tidal flow and solid tides, thus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to avoid secondary disasters earthquake and secondary disasters.

Key words: mobile force; ocean currents; flow; earthquake; volcanoendprint

6.4 地磁和地电

关于这个内容,相关文章已经有很多论述,这里不再论述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通过测量地电的异常(电压和电流变化),来观察因地质发生受力变化而改变地电所引起的电压电流异常状况,甚至出现地光现象,都是地质变化的前兆。

6.5 热红外线和气压以及卫星云图

从流动力公式我们可以知道,温度(热红)、气压、浓度都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观测异常状况。特别是当地震来临时,气流潮汐和固体潮汐要发生共振,必然它们三者要发生变化。所以,地震部门也应学学气象,通过气象数据来监测地震的发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6.6 地震云

地震云实际上也是气象云的一种,也就是在大震之前,当地发生一些容易让水汽凝结的现象,比如释放一些凝结核物质,产生一些电离粒子的凝结核物质等。出现地震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气流潮汐共振的结果(类似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这也是地震云容易出现带状云的一个原因。

6.7 其他

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总的来说,要想准确预报地震,国家必须同时对各种监察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虽然对潮汐共振波的监察能监测我国大部分地震,但对于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还是要通过其他的方法,才能真正全部监测到。

7 森林对地震的影响

7.1 影响流动力,从而影响地震

森林能影响气流的流动力大小和方向,从而影响共振所发生的地震。如果在受风带(地震带)通过类似桥梁设计考虑的共振减震方法(必须由林业专家、减振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设计森林结构),设计受风带大面积的林业立体结构来减少共振的产生,受风带的受风(气流)就会凌乱而减缓,或者会减少和地质固体潮汐产生共振。那么,诱发地震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对受风带(地震带)地区的森林防共振的林业立体结构应该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7.2 影响地下水分布,减弱腔震效果

森林能带来降雨,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可以减少腔震放大的效果。这个在腔震那节已经做个论述,这里就不再探讨。

7.3 可减少二次灾害和次生灾害

森林可以减少和避免地震二次灾害和次生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关于这一点,在日本的体现是最明显的:日本的森林覆盖占到5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众所周知,日本的地震是最频繁的,台风和暴雨也经常发生,但很少听到日本发生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事件。这就是因为森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任何其他地表物无法替代的。

8 解答质疑

分析地震最关键的,是看地震能量、地震受力分析、地壳厚度和地质的致密度。

8.1 两极为什么少地震

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少能量变化。两极的能量都是由赤道向两极输送,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流动力的变化,潮汐地震自然就不多了。②因两极自转半径小,自然自转动能就少,转化为热能也不多,没有多余的能量来诱发火山和火山地震。

8.2 海沟为什么多地震和火山

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①海沟受流动力力大,受洋流冲击的地震也最多(本身海沟也是洋流流动力冲出来的);②海沟的地势差大,大地的地质固体潮汐容易和洋流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③地壳薄,大量的自转动能引起的地震和火山多从地壳薄处突破。

8.3 中脊为什么多地震火山

中脊地壳受拉应力而裂开,所以大部分的深源地震和火山容易从断裂处突破。

8.4 地震缘何大山脉多,平原、盆地少

原因有两个:①大山脉地势差大,大地的地质固体潮汐容易和气流潮汐发生共振而引起地震;②大山脉受流动力大,容易发生地质变化而引起地震。

平原和盆地却相反,因重力压制的原因,盆地平原的固体潮汐(流动力)和气流潮汐不容易发生共振,而且没有地势差,就不会阻挡气流的流动力。没有巨大的流动力和共振发生,盆地平原自然就少地震。

9 结束语

通过对地震的能量和受力分析,我们正确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也就能正确解决地震、预报地震和避免一些由腔震和人为地震以及地震的次生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灾难。

〔编辑:胡雪飞〕

Mystery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s

Zhou Qiang

Abstract: Through the power of seismic sourc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flow forces and the flow of power and force of currents of air flow analysis, the Earth does not exist the so-called“Earths plates”. The so-called“earthquake zone”, nor is it caused by the so-called squeeze plate, but the force caused by the flow, that is, the impact with the ocean currents and air flow as well as disappointment with the kinetic energy of rotation with breakthrough posed. Shallow earthquakes are generally borne by the tidal currents, tides and resonance airflow solid earth tides geological caused; deep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are generally derived thermal expansion rotation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actually flow force)caused by general by a thin crust at(eg trench), the crust breaks(such as ridges)and the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other places to break loose. Power flow force and solid flow of ocean currents and air flow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is the root cause. Country except Taiwan Province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Yanji, Mudanjiang area, most earthquakes are caused by tidal resonance gas and solid tide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monitoring, particularly monitoring tidal wave resonance to accurately predict earthquakes occur. Mean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ind band(seismic zone)reasonable anti- resonanc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ree planting to avoid shock and reduce the cavity resonance and tidal flow and solid tides, thus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to avoid secondary disasters earthquake and secondary disasters.

Key words: mobile force; ocean currents; flow; earthquake; volcano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带洋流潮汐
绝美海滩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初见
带雨梨花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闪电潮汐转化仪
神奇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