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硅谷建设的基础背景分析*
2014-03-22姜绍华
■姜绍华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入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地带 (青岛)的蓝色硅谷(简称蓝谷)也提到议事日程,成为推动整个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破局的关键点。蓝色硅谷作为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聚集区,是一个带有历史特殊使命的重大战略工程。对其基础背景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也是现阶段推动蓝色硅谷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方面。
蓝色硅谷建设有利的基础条件
(一)有世界性海洋经济开发的背景机遇
从国际上看,进入21世纪,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锻造蓝色创新高地,抢占蓝色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在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海洋逐渐成为集聚要素、产业资源的空间载体,蓝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空间的重大战略选择,代表了当代和未来世界发展新的趋向。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打造蓝色创新高地,建设中国蓝色硅谷,是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抢占蓝色高技术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需求。可以说,世界海洋经济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以集聚世界海洋科研机构与高端人才和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为使命的蓝谷建设,适应了这一潮流和要求。同时,欧美、日本、印度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发展的经验,也将为蓝谷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有蓝色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
纳入国家战略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为蓝色硅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宏观政策基础。2009年,胡锦涛同志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视察山东时,先后两次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之后,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它将承担起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和走向深海的历史重任。蓝色硅谷是蓝色经济区的内核部分,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得蓝色硅谷建设有着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这为蓝色硅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作为国家战略的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衔接,山东省一级和相关市先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协调机构,2012年2月,青岛市也先期做出 《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
(三)有半岛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区位条件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黄河流域地区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空间资源综合优势明显,有着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具有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资料显示,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沿岸分布200多个海湾,而且以半封闭型居多,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拥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320个,多数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空间资源类型齐全,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广阔。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海洋渔业产量多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矿产资源丰富,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吨。海上风能、地热资源开发价值大,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储量丰富。特有的海洋地理区位条件和海洋资源禀赋条件,为蓝谷建设和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海洋经济基础。
(四)有海洋科研力量聚集地的创新资源优势
山东蓝色经济区特别是青岛是我国海洋科研力量主要聚集地,作为核心区的青岛涉海科研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海洋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院校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28家属于国家级的涉海科研机构,拥有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荣获国家50%的海洋创新成果奖项,海洋科技优势在全国无出其右,有中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美誉。作为一个开放的中心城市,青岛正在培育有其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的40%,是我国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海水综合利用处于国内各城市前列;洋防腐、生物质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青岛有着培育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科研成果孵化中心、科研人才集聚中心明显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五)有支撑创新创业的产业基础和适宜创新创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从产业经济基础看,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制高点,产业整体规模和发展层次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在制造业有一批像海尔、海信等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而山东板块又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强之一,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势头强劲。从自然环境看,青岛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拥有媲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适宜人们的生活和创新创业。从人文环境看,青岛是中国的明星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有内涵的城市品牌,海洋和海洋文化赋予了青岛人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内涵,塑造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使青岛人有着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大气谦和的宽广胸怀、同舟共济的协作意识。青岛能涌现出一批创业精英,能出现一批叫得响的大企业不是偶然的,就是这种文化积淀下拼搏精神的写照。可以说,青岛有打造蓝色硅谷良好的产业经济基础,有适宜生活和创新创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蓝色硅谷建设不利的制约因素
从外部环境和条件看,进入21世纪,对海洋经济的高技术开发成为全球性竞争新的热点和趋势,一场向海洋要食物、要资源、要财富的 “蓝色革命”浪潮悄然兴起,沿海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纷纷制定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资源之争以及人才、技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新一轮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为主的要素竞争态势正在显现。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我国沿海许多省市也都把发展的重点瞄向海洋经济,在同一蓝色经济主题下,沿海各省纷纷发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竞相把发展海洋经济纳入强省、强市战略,在海洋经济高技术发展上集聚科研机构、人才和产业,对海洋资源的高技术开发和争夺越来越明显。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外,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也相继成为国家战略。可以说,蓝色硅谷的打造也好,蓝色经济的建设也好,面临着国内外的挤压和竞争,在占领蓝色海洋经济高技术制高点上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激烈竞争的态势。
从内部自身的条件看,也存在许多 “短板”和不适应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
(一)创新文化建设不适应
我们知道,微软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技术的领先,更重要的是它本身独特的管理文化和内在的创新文化。由于体制、文化等方面原因,我们许多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没有很好地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多数企业管理者没有职业化,没有成为真正的风险承担者,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明显缺失,很多企业对创新顾虑重重,畏缩不前。就蓝谷的发展看,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员工,我们的大学人,包括我们的教授、教师和大学生,在骨子里缺乏那种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的冲动,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社会机制,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变化中的传统教育体制和方法还很难一下子形成创造力的思维品格。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的代名词,成为创新的集合体。
(二)体制环境和机制不适应
体制环境依然是蓝谷创新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除了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外,我们在许多方面还缺乏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表现在: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的条块分割现象没有彻底改观,高校和国家级涉海科研院所分属于多个部委和多级政府,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各自的利益关系制约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与联合;二是海洋科技与产业脱节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技术市场发育不成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的科技成果与实际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三是海洋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包括人才、技术、资本在内的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远未形成。因此,尽管青岛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海洋科技资源优势,但要把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缺乏有效的体制支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企业本身看,我们也缺乏创新创业的企业体制机制,表现在:一是企业尚未走向创新创业的前台,企业、大学以及涉海科研机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在确立中,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创新开发的主体;二是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主体、创新激励、创新资源是作用企业创新成效和能力提高的3个关键性微观因素,而我们企业表现出来的特征更多的是创新主体、创新激励、创新资源这三大因素的缺失与不足;三是市场机制还不能真正作用于企业创新,企业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市场不能有效传导对创新的压力和激励,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三)创新创业人才支撑不适应
硅谷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加快蓝色硅谷建设的突破口在于创新资本与人才的有效结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硅谷表面是高科技企业的集散地,它的背后是蕴藏着巨大科技创新能量的高校。以斯坦福为首的加州高校创新得益于高校管理层的远见卓识,像时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特曼教授就是一个开明的领导,他鼓励教师创办企业或去企业兼职,他允许企业的管理层、经理和职员在不离开企业的情况下到斯坦福大学来进修。在斯坦福的许多教授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同时他们可能也是创业者、合伙人,或是某个公司的顾问。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会经常出现在大学的讲坛上,大学专业的教授也经常会到大公司参加高级研讨会。这种开放交流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与企业、市场之间的结合。从山东半岛来看,大学的创新能量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青岛支撑蓝谷发展的大学不仅数量少,而且学科建设和专业方向也远不适应,大部分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工程类、创新型的比重较小。大学与企业交流联系缺乏内在的机制和通道,大学储备的新思想、新发现无法及时播散开来,转化为创新创业的财富。可以说,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缺乏高层次领军人物,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明家、企业家,缺乏人才储备和人才涌动的机制,特别是富有创新精神和主导企业创新的企业家资源稀缺,是蓝谷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企业家成长缺乏有效的政策和体制通道,而企业家的成长,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常常是跟企业的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和招数,有的企业即使引进了人才也往往是养不起、留不住;有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奖惩制度,知识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不健全,人才吸引能力大打折扣。
(四)社会创新服务不适应
作用于创新创业者和企业创新的社会中介服务薄弱,服务于创新的中介组织发育缓慢,尽管也建立了一些服务于创新的中介组织,但是受体制机制、行业自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中介组织的成长还比较缓慢,提供的服务还是有限的,服务水平还处在初级状态。现有的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中心等在内的开发机构多是提供场地、建筑、政策环境、工程化等方面的平面服务,中介咨询服务和技术开发服务功能,有的尚未破题,有的还在起步中。在技术市场方面,我们虽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有相对完备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但其活动和服务也主要是组织展示会、交易会,整体化服务功能较弱,其提供的服务仍然难以满足企业和创业者创新创业的要求。同时,在有关服务机构提供的咨询服务中,一般多侧重于技术交易方面,缺乏资金、人才与技能、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层面高档次的服务,这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五)政府的管理服务不适应
一是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滞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仍然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习惯于基于行政手段的管理。并且,政府的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尚未及时跟进。二是政府管理错位的现象仍然存在。本该为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创造良好外部市场条件的政府,因为职能越界导致政企关系扭曲,反而阻碍和压制了创新创业的动力。如一些重要法律(例如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缺失,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和创业者创新的热情和进程。三是政府存在着职能缺位的情况。如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有的企业想外购核心技术,但不知道如何评定核心技术的市场价值,也有的企业对专利申报不熟悉,有的企业专利申报怕泄密,有了自主研发的技术也不愿意申报专利。四是政府缺乏支持创新的配套政策。虽然省一级及青岛市等相继出台了许多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但直面这些政策,还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明显缺乏配套性和调控力度。
应当说,实现 “蓝谷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推动蓝色硅谷建设,需要各方面对所面临着的国内外海洋高科技技术及其产业激烈竞争的态势,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同时,也需要对我们在环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适应的种种进行创新,进行重点突破和有效解决。
参考资料
1.韩立民,等.中国蓝色硅谷的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及创新措施研究[J].海洋经济,2012,(1):42-46.
2.刘文俭.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推进蓝色硅谷建设[N].青岛日报,2012-1-14.
3.郑贵斌.我国陆海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深化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1):19-23.
4.彭戈.青岛要做蓝色硅谷[N].中国经营报,2011-7-8:23-24.
5.韩立民等.关于中国“蓝色硅谷”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4):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