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在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2014-03-22刘柱
刘 柱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加,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显著升高,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常见口服降糖药及预混胰岛素易发生低血糖。我们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老年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取得良好降糖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60 例,均符合1999年WHO 的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男34 例,女26 例,年龄65~73 岁,平均年龄68.2 岁。无严重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病程3~6 个月,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特征均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 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及糖尿病知识教育。对照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0.2 U·kg-1·d-1,睡前固定时间注射,根据血糖检测结果调节胰岛素用量。治疗组给予甘精胰岛素加格列美脲:格列美脲起始剂量1 mg每天1 次口服,最大剂量4 mg 每天1 次;甘精胰岛素用法与对照组相同。观察2 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型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后FPG、2HPG、HbAlc 变化 经过12 周后,治疗组的FPG、2HPG、HbAlC 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治疗12 周后FPG、2HPG、HbAlc 变化(±s)
表1 2 组治疗12 周后FPG、2HPG、HbAlc 变化(±s)
组别 例数FPG治疗前治疗后2hPG治疗前治疗后HbAlc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 30 12.4±0.7 6.5±0.2 16.8±0.5 8.3±1.2 9.8±0.8 6.5±0.3对照组 30 12.6±0.5 7.2±0.3 16.9±0.5 9.2±1.3 9.7±0.9 7.1±0.2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2 低血糖事件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发生低血糖3 例,对照组发生1 例,无严重低血糖事件。
3 讨论
老年人因自身脏器功能减弱,在降血糖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多次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和身体上的痛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老年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应尽可能选择一种既有效降糖,又简单方便的治疗方法。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在中性pH 液中溶解度低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在酸性pH(pH4)注射液中,完全溶解。注入皮下组织后,甘精胰岛素部分在皮下组织中降解,在β 链的羧酸端,形成21A-甘氨酸胰岛素和21A-甘氨酸-脱-30B-苏氨酸胰岛素活性代谢产物,因酸性溶液被中和而形成的微细沉积物可持续释放少量甘精胰岛素,从而产生得到可预见的、有长效作用的、平稳、无峰值的血药浓度,注射一次作用可持续24 h,不增加夜间低血糖发生,有效控制空腹血糖,改善胰岛功能,。血浆中也存在未改变的甘精胰岛素及其降解产物。在临床研究中,对按年龄和性别分类的亚组分析中,结果表明,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总研究人群没有任何差异[1]。
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其降血糖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刺激胰岛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及解离的速度相对其他磺脲类药物起效快,其生理性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呈血糖水平依赖性,独特的胰外作用,能有效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功能,起效迅速,药效时间长,每天只需服药1 次[2]。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每天1 次,方便简单,称之为:“一针一药的治疗方案”,基础胰岛素分泌由甘精胰岛素控制,餐后胰岛素分泌有格列美脲控制,降糖效果明显,安全方便,依从性好,较少发生低血糖,适合老年初诊2 型糖尿病的使用[3-4]。
[1]王 平,祝开思.动态监测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治疗期间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和低血糖发生率[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2):127-128.
[2]郭晓蕙,吕肖锋,韩 萍,等.格列美脲起始治疗对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GREAT 研究亚组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2):979-983.
[3]顾 平,陈小倩,王亚梅,等.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生报,2009,22(7):742-744.
[4]崔丽娟,王惠敏.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用于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4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