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师生互选存在的问题及模式创新

2014-03-22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师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提出了研究生师生互选制度,但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师生互选还都是趋于单项选择,没有真正的体现出“互选”,因为缺乏主动选学生的平台,很多情况都是导师处于被动局面,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能等着学生来选。研究生师生互选的方式和方法有待创新,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在研究生培养与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借助于网络实现使研究生师生互选更加规范化,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互选”[1]。

一、当前研究生师生互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在选择学生过程中相对被动,具有局限性

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但一些老师对于微博、微信、人人网、QQ等交流工具的使用还是很不习惯,在师生互选过程中,教师大多情况下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去选学生的平台较少,教师一般都是通过电子简历了解学生,因各种原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导师大多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情况去招学生,不同的导师可能对学生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单纯的通过提交的简历,只能了解一个“平面”学生,不能整体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学生在选择导师过程中缺乏科学引导,具有盲目性

在导师选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扎堆的情况,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导师往往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而一些年轻老师或者影响力稍小的导师可能会出现没有学生问津的情况。学生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引导,对于导师的认识过于平面化,单纯从导师的个人信息简介中了解导师,太过于片面化,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使其在导师选择的过程中产生盲目性[2]。

(三)师生互选过程人际关系复杂,缺乏规范性

在师生互选过程中,对于热门的导师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学生青睐,虽然学校管理部门有数量的限制,但总会有一些特殊情况,一些德高望重的导师往往在所带学生数量上会出现超出学校管理部门规定人数的情况,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就有可能导致个别导师没有学生可带的尴尬局面。这对管理部门来说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要协调导师所带学生数量,一方面又要考虑导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行的进行导师分配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也可能影响到导师的科研和工作热情,这样就使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特权”现象。

(四)师生互选工作时间过长,缺乏科学性

学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可以说是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树立学习目标的关键时期,尽早确定导师,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制定研究生学习计划,否则学生可能处于盲目的状态,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导师选择,从而弱化了专业课的学习。很多同学经过紧张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后,都会放松下来,入学的第一个月正是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专业知识的时期,这个时期各门研究生专业课也相继开始授课,学生一方面忙于选择导师,一方面忙于梳理荒废了几个月的专业知识,还要接受新的知识,因此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障碍,无法快速确定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方向。

二、泛在知识环境下研究生管理工作新变化、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泛在学习环境将对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学习者将越来越习惯于这样一种学习环境,包括今天的教育云概念的提出。就像当年进入电脑时代一样,随着电脑的普及及各种电子设备的应用,导致了教育时代的变革,在这种大的趋势的背景下,将来的学习将更具有灵活性,移动互联技术将会更加发达,泛在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使加强学习的技术手段润物无声般地对学习产生影响[3],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的管理手段也应该随之变化。提前做好准备,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一)管理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个性化

电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仅仅是几台运行缓慢的电脑,对于学生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之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就难免和我们所管理的学生在思维意识水平上产生一定的矛盾,学生站在一个较新的站位上,而我们还处于落后的水平,相当于学生已经习惯于现在的Windows7操作系统的一切操作,而转换到我们管理者时,非要让学生用 WindowsXP一样,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差。因此,U-learning时代要求我们在管理方式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学生学习环境同步,更具有灵活性。

(二)管理手段上,要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大都是“点对面”式的管理,计算机普及以后似乎是给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给管理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就会给学生造成不便,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导致学生这个面很大。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不但要使消息具有实时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交互性,这就要改变简单的点对面的管理模式,而采用点面交替的管理模式。

三、研究生师生互选模式创新的方法

(一)利用互选系统,体现“互选”要义

开发基于网络的师生互选系统,借助于网络技术在网络上模拟师生双向选择实现真正意义的“互选”[4]。利用基于网络的师生互选系统,相当于用一种“循环”的模式实现师生互选的过程,一个学生可以向多个导师发出申请,导师接到学生的申请后如果同意,数据流又返回到学生,学生要从接受自己申请的导师中再进行选择,这样师生关系才算是确定。同样,一个导师可以向多名学生发出邀请,当学生接受邀请后,数据流又返回到导师这里,导师再从接受邀请的学生中选择满意的学生,这样才算最终确定师生关系。相比较传统的师生互选,增加了判断和选择环节,这样可以使学生选择导师和导师选择学生都更加慎重,尽可能地避免后期因师生选择不当而导致的诸多问题的发生,通过基于本体的语义匹配技术将学生和导师进行最优匹配,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需求。

(二)搭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师生互选平台

随着3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近几年各种智能手机逐渐普及,iPhoneOS、Android、windows mobile等功能强大的手机操作系统的使用,手机和电脑之间的差别将越来越小,掌上办公也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为了更加方便师生进行师生互选,将基于互联网的师生互选系统全部功能移植到手机上,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和导师搭建通过手机沟通的平台,通过移动联网搭建的平台,导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相关信息,开展师生互选工作。将导师从办公室中解放出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手机和导师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沟通,学生导师可以互访微博,通过多种渠道对彼此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

(三)延长师生互选前期准备期

在师生互选工作的开展时间上我们可以有所调整,目前师生互选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新生入学之后开展,前面笔者已经阐述了其相应的弊端。因此,对于师生互选工作的开展时间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其提前,即从学生确定被录取就开始,正常每年的五月份各高校基本上对于学生的复试和录取工作基本完成,从录取完成到新生入学期间大概有四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学生基本上处于空闲状态。一些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有心提前到所报考学校联系导师,但两地跑起来着实有诸多不便而且不一定能见到相关导师。借助于网络师生互选系统,使学生和导师之间较早的建立联系,彼此的对所学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等信息进行了解,利用假期还可以有所准备,开学后快速的完成师生互选工作,制定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计划,这对于导师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四、总 结

在师生互选的过程中,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基于网络的师生互选系统对于师生比相对较大的专业来说更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研究生师生互选是一项不可小觑的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基于网络的师生互选系统是对这项工作的一个很好的补充,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探寻研究生师生互选的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增加互选过程中的科学性,使学生和导师能够更好地进行匹配,以促进导师的科研和学生研究学习。

[1]郎益夫,刘文,王德荣,胡临志.研究生培养中“师生互选”的利与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4):46-47.

[2]杨欣翥,钱晓东,孟建军,郭齐升.研究生与导师互选工作中的师生心态分析和矛盾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20-23.

[3]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55-110.

[4]Eric Clayberg,Dan Rubel.Eclipse插件开发[M].陈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12.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师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V eraW an g
导师榜
麻辣师生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