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
——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

2014-03-22佘曙初陈宇鹏

关键词:非洲人旅行者义乌

佘曙初,陈宇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研究
——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

佘曙初,陈宇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在人类学的视野下,我们将来华非洲人定义为旅行者。相对于团体旅游,来华非洲人迁移过程中还涉及了商贸、探亲、就业等方面,衍生了族群关系和群体关系。在旅游行为发生的场域内,非洲人与当地旅游从业者、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随着双方社会交往程度的深入,引起了文化休克、文化排斥、涵化和文化融合等现象,交往和互动双方的心理和行为也不断发生调适和变化。

非洲人;旅游;社会交往;跨文化适应;人类学

非洲来华人员具有经商、探亲、求学、旅游和移民等多重性特点,以经商为主,多持有贸易签证或旅游签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从身份上很难准确界定他们是商人,是旅行者,还是移民。因此,本研究从广义旅游的角度,将来华非洲人定义为旅行者,其来华的过程视为“旅行”的过程。目前非洲人来华目的地和居住地主要是两个区域:一个是以广州市为主,辐射周边城市;另一个是义乌市。

一、目的地旅游从业者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的嬗变

来华非洲人最早接触的是当地的旅游从业者,旅游从业者是其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群体。旅游从业者在与非洲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其心理和行为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好奇和接触阶段。经济贸易和旅游发展初期给旅游从业者带来了新奇。外商和旅行者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外汇,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国人对外观察的窗口,旅游城市成为国人最先观察外部世界的场域,在这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信仰的人交往。这个阶段,他们对外国人的了解不深,他们中的大多数搞不清楚外国人之间的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欢迎和接纳阶段。对于城市的旅游从业者来说,旅游为其创造了岗位和就业机会。社会交换理论指出只要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和评价是利益大于成本,那么就采取欢迎的态度。广州琶洲会展中心是广交会的举办场地,每年广交会吸引力大量的客商,为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对义乌异国风情街(义乌伊斯兰餐厅最集中的区域,是非洲客商和旅行者来义乌的主要就餐场所)房东的调查发现,房东对于非洲人大多持欢迎和接纳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经济带来的利益不仅对于旅游从业者产生了直接影响,对于间接受益者也有很大的影响。

冷淡和摩擦阶段。经历了欢迎和接纳过程后,对外国人不再新奇,其好奇心理逐渐减退。这个阶段交往关系以交换和服务为主,交往形式也逐步形式化和简单化,以盈利为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双方交往时间的延长和交往频率的增加,矛盾和摩擦也逐渐增多。

冲突和排斥阶段。旅游学上有“Doxey烦扰指数”,将城市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分为四个阶段,先是兴奋期,认为游客促进经济就业;之后到冷漠期;然后开始对游客感到厌烦,不满游客打扰日常生活;最后出现对立期,即展现排斥情绪[1]。旅游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人口的大量涌入和社会流动也会导致诸如犯罪、艾滋病传播等问题。社会失范可以直接导致社会排斥甚至社会对立。但是,总体来看,对旅游依存度较高的城市,旅游从业者和居民对非洲人的排斥和对立情况并不普遍。从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旅行目的地旅游从业者和居民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其他诸如交往关系、喜爱偏好等都是次要的,体现了“工具理性”。

二、来华非洲人社会交往与跨文化适应

旅行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为的场所是非洲人来华社会交往的首要场域和重要场域,在这些场域,发生了大量的社会交往和跨文化交流。结合古拉豪恩的“U”形曲线理论等研究分析来华非洲旅行者,来华过程中其心理和行为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心理期盼期。非洲人来华之前都会对华有过一定的了解,他们为即将的旅行和异域文化体验做了大量的准备,有来自于电视和广播,有来自于亲属、同乡和朋友的介绍,目的地多被描述为现代化和繁华的大都市。非洲人来华目的地多为广州、义乌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繁华的都市拥有高星级酒店,正宗的伊斯兰餐厅和西餐厅,繁华的商场,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夜生活。他们中有的人对中国古老的中国文化羡慕不已,而追求和探索不同的文化体验又是旅行者进行跨国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休克期。旅行者和旅行目的地两种文化的类型差异性越大,旅行目的地对旅行者的影响就越大。如果文化差距是巨大的、不相容的,就会使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交往产生困难,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现象[2]。语言是导致文化休克的首要原因,很多来华非洲人母语为英语,目的地大多旅游从业者会使用英语沟通和交流,其在华旅行“场域”交往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随着旅行的深入,语言障碍问题就会变得突出。广州和义乌逐渐形成了非洲人聚集社区,如广州的巧克力城和义乌的异国风情街。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场域内,来华非洲人与旅行目的地居民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虽然降低了其文化休克程度,但是不利于其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往和对地方文化的深入理解。

主动调适期。调查发现,与其他不同动机的旅行相比,商务旅游、考察学习等旅行方式的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比较主动的人际交往愿望和行为。非洲旅行者性格外向,交往欲望强,来华非洲人主动学习当地语言,尝试当地饮食。但是旅行目的地旅游从业者和居民受儒家文化影响,主动与非洲旅行者交往较少,成为来华非洲人很大的困扰。在双方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解和矛盾,来华非洲人往往采取涵化中的“借用”(Borrowing)的方式来解决。调查发现来华非洲人普遍认为到中国餐厅如果不使用筷子就会遭到异样的目光甚至嘲笑,虽然他们认为使用筷子非常不便,但是努力做出会使用筷子的样子,也不愿意向服务员要刀叉。跨文化交往当中的“示范效应”现象在双方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即旅行者通过观察和模仿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调查发现经常看到有非洲人在酒店和中国餐厅里模仿当地人使用茶具喝茶的样子。

反向文化休克期。来华非洲人有的常年或多次往返于中国和非洲,有的人隔一段时间来华探亲或旅行。不论哪种情况,其回国后往往会陷入反向文化休克期。表现在对其本国的文化产生迷惑、不解,甚至排斥。跨国文化旅行带来的体验的冲击会使得其感觉到迷茫和无法适应本国文化。其在华旅行时间越长,往返频率越高,其反向文化休克期限就越长久。而下一次的旅行又会给其带入新一轮的期盼期,其又要在旅行目的地体验新一轮的文化休克。

三、探讨与思考

(一)对经济全球化和旅游标准化的思考

经济全球化同时带来全球旅游标准化,旅游标准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由于这种流动性,全球几乎所有社会之间的关系都由游客的流动来协调,因为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都变成了这种流动的接受者。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无所不包的生产和“地方的消费”。现在,酒店餐台、游泳池、鸡尾酒、机场休息室已成为当代全球文化的核心要素[3]。全球化还会导致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交往方式在功能和形式上逐渐相似和统一。经济全球化和旅游标准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和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使得中国旅游逐渐与国际接轨,使得中国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国。旅游建设中最大的矛盾正在于此:一方面,由于游客来自于世界各地,在旅游的设施和管理方面必须最大限度地标准化,这是旅游行业的一种要求;另一方面,游客的旅游活动本身正好追求的是“差异化”,即“反标准化”[4]。在消费时代,旅游是一种商品,旅游文化消费的趋同不等于文化的认同。旅游活动本身一方面是商业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又是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活动,这两方面有时是相悖的。从商业上讲,根据全球化的标准,旅游产品也有标准的要求,单游客在旅游体验上追求的是差异的巨大化,体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一样的情形,这个问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5]。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产品的消费更是一种文化消费。

目前,非洲国家外出旅行的人数有大量的增加,以前,那里是西方旅游者和东方旅游者观光和消费的目的地。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非贸易额的增长,诱发他们到中国旅行的强烈愿望。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和全球人口流动性的增强,非洲来华人员的活动和交往场域也将逐渐扩大和延伸。相对于团体旅行的短期性、旅行者缺少与旅行目的地居民的直接交往和互动、主要以观察式为主的非参与式旅游。非洲旅行者的旅行方式更有利于其与旅行目的地居民进一步交往和了解当地社会文化。在广州和义乌,很多非洲人持有旅游签证进入中国,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是商务旅游者,他们旅游的场域更多地局限于旅行中的“行、住、购、娱、吃”的过程中。他们的“游”更多地体现在商务的场域和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一体化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坚持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最大程度地保持各地旅游文化的原生性、地方性和独特性,以满足外国游客对差异性文化的体验要求,满足外国旅行者对中国文化的探寻。地方性旅游发展要放在全球化语境之中,地方在开发旅游时要保持原有文化特色,避免出现地方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和舞台化现象。调查发现,非洲旅行者对中国千篇一律的人造景区不感兴趣,而对于乌镇等有地方特色的目的地的旅行体验记忆深刻,表示更愿意到此类的景点旅行和体验当地文化,更愿意到有中国文化元素的餐厅和酒店就餐和住宿。因此,旅游产品应该承载着目的地文化的内涵,旅游酒店和餐厅不应该只是提供住宿和餐饮的功能,还应该具有文化属性,使得入境旅行者能够通过酒店和餐厅体验和感受旅游目的地的当地文化特色。

(二)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非洲人来华旅行跨文化适应的思考

尽管中非之间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双方人员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但却存在着难以消除的文化上的隔阂。因此,不仅普通中国民众要真正理解或体会非洲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个性特征非易事,而且非洲黑人民众对于中国儒家文化及其诸般悠远深奥的礼仪教化,也难解其中趣味。较之于对中华和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非洲民众对于伊斯兰教文化和西方文化则要深入得多[6]。从相关研究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描述和研究发达国家地区或者收入较高的群体到欠发达地区或民族地区进行跨文化的体验;旅游过程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而非洲旅行者到中国的旅行,还具有商务性质和移民的倾向。一般来讲,移民多是移向较发达的国家,因移入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和人口数量之多通常使当地文化呈强势,移民携带的文化会逐渐涵化于当地社会中,使移民对移入地社会文化影响不明显,最终移民将被当地社会同化[7]。萨拉扎·班迪曾经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经济的不平衡会导致文化的不平衡,在一个社会体系中,起主导的文化会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涵化是旅游人类学中重要的现象,指异质文化长期接触而使得一方或者双方文化在意识行为和表现行为发生的变化,其前提是交往双方中一方的经济文化强于另一方,具体体现在对其语言、价值观、交往行为、生活方式甚至家庭结构等方面产生影响。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某一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价值观判断标准不同。只有将两种文化“互补”,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在“文化边际域”中既含有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入境游客外来文化的进入,从而体现跨文化的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旅游环境,让旅游者既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又能容忍、理解并有兴趣致力于异质文化的交流[8]。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环境里,人与人的交往不仅要注重“工具理性”,更要注重“价值理性”,倡导人本主义精神。不仅要遵循经济平等,更要遵循文化平等,彼此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基因,最终达到多元文化融合。非洲旅行者的旅行方式有利于其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深入交往和跨文化接触,同时也会导致其文化休克期的延长,度过文化休克期是每一个跨文化旅行者必须通过也是最难通过的一关,也是其是否选择移民的前提条件之一。调查发现旅行目的地旅游从业者和居民对非洲人的态度和尊重对其交往程度影响很大,非洲旅行者的交往意愿和交往程度与东道主对其持欢迎和尊重的态度成正比。因此,旅行目的地东道主对于国外旅行者要多给予理解和宽容,主动对旅行者及其文化进行了解和跨文化适应,促进双方社会交往与跨文化适应的和谐发展。

随着中非关系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旅行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交往和跨文化适应将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重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和现象将有助于推动亚非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亚非文化更应该在世界政治和文化体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从今日和今后一个更为长久的人类发展需要上看,那些长期支配世界的西方知识体系域经验积累中有大量的内容必须做出新的清理、校正与扬弃,在种种有关现代文明、发展、进步、正义、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性观念中,应该有来自亚非古老世界历史所积累制丰富智慧与当代发展经验的系统总结和融汇,应该加入更加多元的“亚非知识”或任何其他可以丰富完善人类知识与经验体系的智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人类知识、思想、经验与情感的全球新综合。只有这样的吸收融汇,人类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作为人类力量的来源,才足以体现表达人类文明迄今为止全部的经验积累与价值诉求,才足以支持和帮助人类克服现代性提出的种种问题和挑战[9]。

[1]凤凰网.香港“驱蝗运动”发起人为百人游行道歉http://news.ifeng.com/hongkong/detail_2014_02/20/33988618_0.shtml.

[2]梁旺兵,把多勋,马耀峰.中国入境旅游者跨文化行为研究——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考察[M].上海:科学出版社,2012:4.

[3]John Urry.旅游凝视[M].杨慧,赵玉中,王庆玲,刘永青,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3.

[4]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7.

[5]顾雪松.旅游传播与少数民族的变迁——对西江千户苗寨的多维度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37.

[6]胡锦山.非洲的中国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1-312.

[7]王妙.游客与移民对社会文化影响之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3):97.

[8]梁雪松.东西方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81.

[9]刘鸿武,罗建波.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Research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Africans Coming to China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Perspective of Tour Anthropology

SHE Shu-chu,CHEN Yu-peng
(Personnel Division,Yiwu Technical College,Yiwu 322000,China)

In the eyes of anthropology,we define the African coming to China as tourists.Compared with group tour,the process of the Africans immigration involves commerce,visiting relatives and employment,etc.,resulting ethnic group relationship and group relationship.The Africans encounter cultural shock,cultural repulsion,acculturation and cultural fusion,and the psyche and activities adjust and vary i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fricans;Tour;Social Interaction;Trans-cultural Adaptation;Anthropology

C91

A

1001-6201(2014)03-0245-04

[责任编辑:何宏俭]

2014-02-27

国家社科基金(13BRK015)。

佘曙初(1981-),女,湖北荆州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陈宇鹏(1979-),男,吉林白山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分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非洲人旅行者义乌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义乌展
头顶神功
孤独的旅行者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误解非洲
没洗脸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时间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