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UAS”合作打造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高效课堂
2014-03-22贾晓琳吕健伟潘景芳
贾晓琳,吕健伟,潘景芳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130024;2.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3.辽宁省鞍山市南长甸小学,辽宁 鞍山114000)
2012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与鞍山市铁东区教育局区域学校改进合作研究二期项目正式启动。“打造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高效课堂”成为东北师范大学陈旭远教授团队与鞍山市南长甸小学共同的合作研究。
一、碰撞交流,确定合作愿景
“愿景”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意思是“所向往的前景”[1],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包含了三个要素:一是目标,就是组织共同的愿望;二是价值观,指的是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成员的日常行为准则:三是使命感,反映的是个体能够为组织做什么样的贡献[2]。在“UAS”合作中,仅仅确立共同的目标是不够的,真正成功的合作应该是建立在合作双方的互相了解、信赖、支持和共同付出基础之上的。
基于此,双方在扎实调研、真诚沟通的基础上,将合作主题确定为:打造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高效课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实现学校特色教学的新跨越。
“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高效课堂”本质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知识真诚地对话,要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加强调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习得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将学科知识中蕴涵的“共同经验”内化为对学生生活和发展有意义的个体经验,充分释放教材知识蕴涵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经过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很好地应对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满足当前的生活需要,而且能够拓展视野,充盈精神世界,提升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生活,有能力且充满自信地去经历生活的一切,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着眼于学生人生及发展需要的园地。
二、诱思探究,唤醒合作激情
教师是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上的人,打造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高效课堂,关键在教师。为了保障“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高效课堂”的顺利推进,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首先从教师的情感、能力入手,调动教师投入生活化课堂的主动性,以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产生共鸣,碰撞中产生智慧,消除教师的疑虑、顾忌、困惑[3]。
(一)教师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逐步形成
通过一年多的接触,我们发现,南长甸小学的教师基本功扎实,责任心强,对待学生有着发自内心的满腔的爱,但普遍寡言少语,不愿意表现,尤其是面对“农民工小学”这样带有色彩的“称呼”,教师们有一种潜意识里的自卑感。但随着合作项目的推进,南长甸小学的教师每天都在面临新的问题与实验,每天都要思考“孩子是什么样的”、“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中的我应该是什么样的”,再也没有了单调的重复,跳脱出了原有的定式思维,在与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接触中,逐步提升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在课堂教学、参与“同课异构竞赛”、撰写论文等各方面得到了认可和尊重,自信也就油然而生。
杨朔老师在《爱心与花的启示》一文中写到:学校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最崇拜的教师是谁?翻开孩子们笔迹未干的问卷调查表,许多孩子都在那一栏工工整整地填写着:杨老师。我心里甜滋滋的,感到这些孩子真没白教,付出的爱总算有了回报。
王萍老师得到了学生们这样的感人留言:“教师:以前我是很讨厌上数学课的。但自从您上我班的数学课后,我渐渐地爱上了数学,喜欢上数学课,因为当我解释或断判对时,就能赢得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掌声,那种刺激感和兴奋感是无法形容的。”王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论文中写到:因为自己更加阳光、更加自信,也使得自己对学生有了更多的赏识与鼓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逐步转变
为了使南长甸小学的教师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充分理解什么是“生活世界”,什么是“儿童的生活世界”,什么又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课堂”,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先后进行了两次专题讲座——“回归儿童世界的教学”、“理解阅读——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的阅读教学”;组织了两场专题座谈会,了解教师的困惑,以平等的伙伴关系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由东北师范大学陈旭远教授亲自指导怎样构建“生活课堂”,怎样打造回归儿童世界的教育,增加教师对生活化课堂的理解和认同。经过不断的讲解、交流、沟通、研讨,南长甸小学的教师从合作之初的“敬畏”、被动的参与培训,到后期的主动发现、主动改变、主动交流,很多教师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开始尝试撰写教学论文、记录课堂心得,开始尝试以小课题组的形式去研究、探索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怎样在课堂上“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怎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度。
杨波老师认为,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喜欢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动感,把那些抽象、枯燥的语言转换为生动、有趣的语言。如讲“驮”与“背”的区别,可以说“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明明每天背着漂亮的书包上学”,并把“驮”和“背”在这两句中互换,学生会很快弄清意思,并兴味盎然。再如讲“俭朴”,可告诉学生“学校门口的老大爷着一身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家里陈设简单、陈旧,那便是俭朴。”语词要显出动感,有三条途径:一是多用动词;二是多采用比喻方式;三是善设情境。
同时,在南长甸小学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真正让学生当上“主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了盎然的活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再是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出现了马蹄形的排列、前后座位组成“蜂窝组”、全班围圈坐等,学生们正在真正地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三、统一关注焦点,提升合作实效
在“UAS”合作中,虽然合作双方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但是不可回避的却是双方一定会由于目标不同、期待不同导致关注的焦点产生差异甚至是冲突。大学一方会更加关注合作的内涵与过程,而中小学一方则会更加关注合作给学校、给领导者、给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实际利益。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有的只是由于各自所处的背景所带来的关注点的差异[4]。
面对各自的不同关注焦点,一方面要避免大学方的“强势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帮助小学方完成角色的定位和由此带来的挑战。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和南长甸小学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碰撞、交流,最终将打造“以课题引领教研的制度”作为共同的关注点,找到各个学科实现“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而提升双方的合作实效。
在推进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帮助学校以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各个教研组为单位,在本学科领域内,确定各自的“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子项目,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交流、优秀资源学习共享等形式展开。2013年5月28日,“以课题引领教研”第一次座谈会召开,立足南长甸小学教师提交的26篇文章、心得,陈旭远教授亲自进行讲解、指导,目前,各项子课题正在形成过程中。如,在语文、英语、品德与生活等课程中进行“课本剧”编排教学;在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中打造“生活数学”,将趣味数学、生活数学、生活体验、生活现象引入教学;美术、体育、音乐、书法等课程与“课本剧”互动、融合,以“故事+鉴赏”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学科教师纷纷开始关注教师语言对生活化课堂的影响,等等。
四、立足儿童世界,锻造学校文化
对于学校建设而言,文化是真正的内涵。“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上位概念,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它包含“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5]。
在与南长甸小学一年多的合作过程中,为了保障研究项目顺利进行,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给予了学校文化建设足够的重视。南长甸小学提出要求、困惑和目标所指,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提供创意,提出建议,学校、教师是“自主”,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是“主导”。
(一)创设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校容校貌,既可以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价值取向,还可以影响到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因此,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积极为学校出谋划策,帮助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体现儿童化特色,如对教学楼的厅廊进行艺术化、生活化装饰,营造温馨快乐氛围;搭建起适合学生身高的书架,购进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营造适合快乐学习的环境。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要,还配合了“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使校园的隐性课程发挥了切实作用。
(二)建立特色突出的校本化文化阵地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发现,作为校本文化的亮点“南长甸小学课本剧”是一个实现“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最有效载体。
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智能、存在智能等,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这一理论表明:教育所倡导的学生观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发散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生的问题不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智能类型、智能强项的差别。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阈下,教育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智能?是要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还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我们认为,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性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学生的智慧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智能的发掘、发展是教学过程应该贯穿始终的。对待学生要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凸显个人的优势智能,以优势智能的发展带动全面素质的完善,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智能发达、人格健全的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成功的教育,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享受智慧开启经历,把学生造就成自信、自强、有创造力、有奉献精神的合格公民。
为了在教育过程中切实凸显“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现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南长甸小学“课本剧文化建设”应运而生。
“课本剧”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等多形式的有机结合,既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间和空间于一体,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本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
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与南长甸小学共同投入精力,在已有成果和做法的基础上锻造更加精致的“课本剧”文化,丰富延展“课本剧”的内涵。于横向构建上,在学校走廊、教室悬挂中外名家剧照;对师生进行表演的要素培训;加大对表演舞台的建设;利用环保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服装,等等。在纵向构建上,设立了专门的“校长基金”,为喜欢写作的孩子编印“小书”;编印校刊《芦苇》,为学生的优秀生活习作提供展示平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积极参演、参编的主动精神和自信精神,促使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培训教师能够立足于生活和课本创作剧本,筹划出版特色《课本剧教材》。
我们的合作研究项目已经实施一年多时间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的碰撞和融合,虽然初见成效,但项目组对“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高效课堂”的形成依然在努力探索、实践,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大学与小学的共同目标,仍在不懈思考、研究。梳理在合作中摸索出的些许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UAS”的有效合作,大学与中小学双方必须化解六大问题:文化的冲突、关注的焦点冲突、话语冲突、参与合作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转变、对合作效果的评价标准冲突和任务繁重与时间不足的冲突。
当然,在我国,“UAS”合作还尚未成熟,在未来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但是,作为处在同一合作场域中的大学和中小学必须坚定信心,树立起共同的信念,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扎实有效的工作求得科研与教学的有效结合,建构起适合国情的“UAS”合作模式,实现大学与中小学两种文化、两个系统的合作共赢。
[1]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S].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6.
[2]陈莹.有效的大学—中小学合作个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田立君,杨宏丽,陈旭远.论教师专业发展中对话的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2(4):109-113.
[4]田立君,董兰,陈旭远.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基于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的行动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8-162.
[5]高小龙.让特色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发展亮丽的名片[J].课程教育研究,2012(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