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分析

2014-03-22周晓凤

关键词:流行语词语语言

周晓凤,刘 鸽

(1.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语言是交际的手段,通过语言人们不但可以交流思想,还可以传递文化。网络流行语是语言中的新现象,是网民在网络上交流时使用的一种时尚手段,它的出现也必然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让我们在更深入理解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的同时,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语言背后的文化结构,以及预测语言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焦点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是学者们不断讨论的一个议题。就目前研究来看,网络流行语现象不但引起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唤起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情。尽管研究者们在如何定义这一术语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在核心内容上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网络流行语是被网民创造的,在网络上使用的,一段时间内被更多网民接受并迅速传播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学者们感兴趣的另一个议题。由于研究者所处的领域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对网络流行语特点的结论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新奇性、流行性、简洁性、不规范性等特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语料来源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点。而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则认为流行语具有反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等社会心理特征。

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以及使用寿命又是一个备受广大学者关注和讨论的议题。正因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新鲜的语言现象,一时间传播速度惊人,被复制率极高,所以规范性较差。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行列中来,试图从语言的规范性上探讨这些新的语言形式。有人认为流行语就像流行服装一样,风靡一时、稍纵即逝。因为任何词语都要遵循语言中的“自然法则”,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因此,不必在意它是否使用规范,只要能够适应彼时彼地的交际语境就可以了。然而有些专家却十分重视流行语的规范性。原因如下:其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寿命。词和服装毕竟不一样,服装样式流行一时可能很快就过时了,但词的用法总得保留一定较长的时期,有的可能在语言中长期保留下来。或许有些词汇昙花一现,时过境迁就不再使用了,而有一些词就有一定的生命力。其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当下的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流行语不仅仅在虚拟的互联网上使用,还会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开来,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网络语言由于没有使用限制,有着多种表现手法,能够彰显使用主体的个性,带来了语言的创新和多样性,但是,也正由于其表达的多样性甚至随意性,使得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和公信度大打折扣[1]。为了维护语言的纯正性及缩小负面影响力,专家呼吁要有计划地限制流行网络语言的使用,规范其使用形式。

以上便是网络流行语的焦点问题,尽管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数量不断增长,研究程度不断加深,但目前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着的,语言中的词汇永远是一个开放系统,而流行语又处于变化的最前端。所以,对流行语的研究不可能存在终极成果。然而,每一种尝试都能推进研究的深化,每一个角度都会拓宽研究的范围。

二、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价值

语言包括两个最主要的构成成分:词汇和语法。两者当中,词汇又相对更重要一些,因为没有语法则不能很好地表达内容,而没有词汇则根本无法表达内容。所以,词汇对于语言本身的存在以及语言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有词汇学家这样评价词汇研究:对词汇的任何研究都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可见词汇对语言的作用非常之大。词汇最能让我们接近语言现实,使我们直接面对整个社会,面对每天都影响我们的各种发展与变化。网络流行语属于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具有语言的所有功能之外,它作为语言发展最前沿的具体表现更能体现语言的发展规律:新词新义会不断涌现,旧词旧义会不断消亡。

从语言来源上分析,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三个途径:1)用构词法构成网络新词。2)旧词在网络流行中获得新义。3)从其他语言借用新词成为网络流行语。受西方语言影响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已不再只是古代汉语时的“指示、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大构词法了。而目前网络流行语所使用的构词法主要有谐音、合成、象形、缩略等。比如:“围脖”(微博)、“hold住”、“囧”、“脱光”(脱离+光棍)等,就是分别使用了以上主要构词法构成的网络新词。旧词获得新义的网络词语也很多,如:“恐龙”(很丑的女生)、“潜水”(在QQ或聊天系统隐身不说话者)、“青蛙”(长得不好看的男生)、“打酱油”(指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自己什么事也不知情,相当于“路过”)等等。网络上的外借词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的英语国家,如:“酷”(cool)、“VIP”(重要人物)、“奥特曼”(outman落伍之人)等;再有就是来自某一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新潮流的一些国家,如日本动漫一直深受国际动漫爱好者的喜爱,里面出现的一些词语和现象往往也备受玩家的推崇,继而在网络上传播成为广被接受的流行语,如:“萌”、“宅”等。

从语言本质上分析,词是语音和意义的统一体,流行语也不例外。语音是词的物质外壳,意义是词的物质内容[2]。对语音和意义关系问题的回答正是人们思维和认知的重要体现。回顾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自然论和规约论之争,自然派相信语词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规约派则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语词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主观的”、“任意的”。1916年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进一步阐释了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对几乎整个20世纪的语言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语言学家开始质疑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关系,是有理据的,语言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这就是语言学上的语言象似性。事实上,历时和共时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任意性与象似性并非水火不容,针锋相对。两种特性都是语言符号生成的重要原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共识是人类认知的进步,是进步所带来的思维模式的改变。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本质性问题:象似性是人类基本思维的体现,它诱发新思想、新观念的萌生;而任意性则促成语言创新、变化的实现[3]270。

网络流行语中的象似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它的有理据性。从理据上看,拟声理据、语义理据、逻辑理据等都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理据。拟声理据主要指音和义的象似而引起的音与义之间的联想,简单的解释就是从词的读音便可获知其意义。各种语言中都有象声词的存在,如汉语中的“叮咚”、“轰隆”,英语中的“mew”(喵咪)、“buzz”(嗡嗡)等。人们遵循音与义的联想而创造出了许多网络新词或给语言中的旧词增加了新义。如:网络流行语中的“88”或“886”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词来源于英文单词“Bye Bye”(意为:再见),由于英文的发音与汉语的数字“8”象似,所以,网民们就给数字“88”赋予了一个新的词义——再见。类似的还有:美眉(妹妹)、大虾(大侠)、杯具(悲剧)、神马(什么)、鸭梨(压力)等等。其实,这类流行语的产生过程完全显示了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模式,两种事物间的象似性诱发了新的联想。尽管人们造词之初运用了象似性原则,而促成这些网络流行语最终得以产生的关键还在于任意性原则的作用。首先人们通过语音的象似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词语联系到一起,然后又主观地把名称和意义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新词来表达一种事物或将一个新的意义强加在原有的旧词语上[4]。

语义理据又被称为一种心理联想,指词义的引申和隐喻。通过这种方式构成的词语有许多类型,如隐喻、借代、类比等。隐喻是人类通过生理器官去感知外部世界,然后把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与贮存在大脑中的已知经验联系起来,通过“意象图式”结构进行记忆和推理,在不同层次、不同抽象程度上对事物、事件进行认知完形。这一过程反映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它是语言中新词产生、词义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填补了许多词项空缺,扩大了词语的语义范围[5]。通过这种心理联想构成的流行语为数众多,如最近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由“晒”组成的字群,象“晒恩爱”、“晒工资”、“晒幸福”等等。这种造词法就是使用了语言学上“隐喻”的认知方式。“晒”本来指“晾晒”,人们“晾晒”东西的时候总是要将东西摆在那里,走过路过的人都会看到;而人们发布到网络上的东西也会被浏览者一览无余,这种现象与人们贮存在大脑里的“晾晒”行为有象似之处,于是人们就将网络上的这种行为隐喻成“晾晒”,这样就有了流行语中“晒”的含义:“炫耀、显摆”。再如:“山寨”,在粤语里“山寨”一词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的意思,所以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后引申为“模仿”、“翻版”、“冒牌”的意思。此词的搭配率颇高:山寨服装、山寨手机、山寨电影、山寨明星等等。类比也是新词产生的重要理据。类比构词的特点是仿照原有的同类词语创造出其对应词语或近似词语,如今年的网络流行语“人际泡沫”,指认识交往的人很多,表面上一大堆朋友,但真正的知心朋友寥寥无几。这个词就是在“金融泡沫”、“房产泡沫”的基础上类比出来的新词。再如:“经济适用男/女”(指那些平凡但保证稳定的男/女),是通过“经济适用房”类比出的网络流行语。此外,提喻也是常用的一种造词手段,它利用了两种事物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指代另一种事物。如网络流行语“范跑跑”,这里用“范跑跑”来指代“把在汶川地震中丢下学生就跑的老师范美忠的行为与做法”,后又将“某跑跑”引申为一种“不负责任、一走了之”的所有行为和做法。再如:“70码”(或欺实马),人们用这个词语指代“在杭州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以及“大众对处理结果的质疑”。

逻辑理据是通过逻辑学里的种差加属差的方式,把要表达的对象与之相似的其他对象区别开来。如最近的网落流行词“女汉子”,指“像男人一样刚强、勤奋、豪爽的女子”,就是采用了逻辑理据创造出来的,在种差“汉子”的前面加上属差“女”构成“女汉子”,用以区别传统中的“汉子”(指男子)。

透过流行语的理据,我们还清楚地看到了语言象似性原则与语言任意性原则在网络流行语形成中的共同作用。无论是网络流行语的来源还是网络流行语的理据都再次印证了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也时时刻刻忠实地折射着文化内涵[6]。词的理据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网络流行语都包括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医学与人类的健康联系在一起,也是人类珍惜、热爱生命的产物。象“AIDS”,“SARS”,“H7N9”等这样的网络流行语都是某些流行疾病的名称,它们在网络上传播,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医学研究的进步和人们医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我们知道,善于思考、尊重生命、崇尚自然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殷商时期,我国便有了长寿的观念,并开始了对养生之术的研究。千百年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通过这类词语的传播,人们从中更多了解了某些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及如何掌握预防和战胜疾病的科学方法,从而更加强化了传统养生意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普及。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改造自然、主宰自然一直是人类奋斗的目标。然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步伐接踵而至的则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与改变,“温室效应”、“臭氧层消失”、“空气污染”等等已是家喻户晓的名词。近年来有关环境方面的网络流行语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如:“沙尘暴”、“海啸”、“雾霾、“PM2.5”等等,这些词语反映出现代人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心与恐惧。人类已经意识到只有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人们的生活才会舒适、幸福。人类不是要改造自然,而是要改善和保护自然,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关环境恶化的网络流行语再次警示人们一定要热爱地球,善待环境,这样我们才会有和谐的生活,才能避免那些人为的“天灾”。于是便又出现了“低碳”、“零碳”、“节能减排”等倡导保护环境的网络流行语。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信仰:“天人合一”、“天地人和”。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提炼形式,它们来自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里面的形象与词语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传播,从而成为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就像鲁迅作品《阿Q正传》里的“阿Q”,它本来是作品里的人物,但在汉语中已成为具有明确意义,且广为接受的词语,意为“精神胜利者”。网络流行词语中有些便与文学作品、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给力”,它本来是北方的土话,意思为“带劲儿”,是一个褒义词,用来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夸奖与赞扬,而它成为名噪一时的网络热词却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不给力”用来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自此,“给力”不仅在汉语中成为流行语,也在英语中占得了一席之地,“gelivable(给力)”、“ungelivable(不给力)”也成为了英语中所收的新词之一。再如:“不差钱”,这是东北话中极为普通的一个词语,意为:能付得起费用。而它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原因是由于2009年赵本山在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上的一个小品《不差钱》,里面喜剧演员们幽默的表演为“不差钱”的含义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所以,“不差钱”一词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人们生活中应用非常活跃的词语。它的使用范围已大大超出了买卖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场合。由于使用的泛化它原有的意思已有所减弱,而诙谐、幽默的社交成分逐渐增强。

娱乐与文化紧密相连,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最通俗易懂的展现形式。娱乐圈总是处在流行的前沿,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来自娱乐圈的网络流行语,如“艳照门”、“超女”、“K 歌”、“粉丝”等等,以其独到的形式和意义在人们生活中迅速传播,并在被使用中意义更加泛化,功能更加灵活。这些流行语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民众的道德准则、生活态度、兴趣品味等等。

同样,社会事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们也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社会事件的透明度和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道德观念、民主思想等也大大增强。网络流行语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例如:“我爸是李刚”,以及它的变体“恨爹不成刚”,从一起交通事故产生出的这个流行语,反映了某些“官二代”、“富二代”的法律意识淡薄和目空一切的嚣张。一时间爆红网络的这个词语也体现出大众对此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以及人们对社会公平和社会道德的渴望与无奈。类似的网络流行语还有“70码/欺实马”、“房姐”等等,这些词汇让种种社会弊端更多暴露于天下,人们不禁慨叹:如果规则成为权力者或财富占有者明目张胆的“护身符”,稳定与和谐不是犹如轻云一样的虚无缥缈吗?[3]271舆论最终会唤起正义的力量,大众的心理诉求终会获得满足,政府终会给人民一个公正态度,所以网络流行语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民主、公平的发展。

汉语言上的外来词现象也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心胸博大、思想开放、视野开阔。自古以来,汉民族就不仅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亲密相处,而且与周边邻国频繁往来,不断地从国内、外一些民族的语言中吸收非本族词语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网络流行语中丰富的外来词也如实地体现了这一不争的文化事实,即在处理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时,汉民族一直信奉和平、尊重和友善的邦交原则,不断促进与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网络流行外来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直接借入词,如:“PK”、“AIDS”、“BBS”、“VIP”、“Hold”、“out”、“high”等等;音译词,如:“酷”(cool)、“丁克”(DINK)、“伊妹儿”(e-mail)等;意译词,如:“拼车”(carpool)、“—门”(-gate)等;也有从日语中吸收的借形词,如:“宅”、“萌”、“达人”等。

四、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

若想预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首先就得了解其流行原因及社会功能。网络流行语毕竟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它的流行必然有其语言上的原因。首先,语言具有可传播性。当一个词语被创造出来就是用来表达某种意义的,而意义只有在交际中才能得到实现,使用者通过词语的意义来表达恰当的思想与情感。词语在被使用过程中可以被不断地模仿与复制,从而在一定交际社区中得以传播,然后被更多人所接受,成为一时间流行的词语。仅以前文提到过的网络流行语“给力”为例,从动画配音里的一个词,到它被模仿复制后使用到其他场合,再到它被广泛接受并传播到更广的交际领域,这一过程就充分显示了语言的可传播性。其次,语言还具有类比性。当一个词语被广为流传后,它往往被类比产生出更多类似的词语来实现各种交际目的。如网络流行词语“某某控”,“控”表达的是对某事、某物的超级喜爱、迷恋,好像受其控制一样,实际上是不由自主地、心甘情愿地让其控制。一经流行后,在类比原则的作用下产生出了一系列类似的网络流行语群:“格子控”、“对称控”、“收藏控”、“高个控”、“芭蕾控”、“微信控”等等。再如:“某某族”,“族”是网友们对具有“同一类特征”的人称呼,随后便有了:“月光族”、“啃老族”、“北漂族”、“裸婚族”等等。无论是语言的可传播性还是语言的可类比性都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言最终是用来完成社交任务的,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李宇明曾根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和语言规划经验将语言功能主要分为八个层次:国语功能,即语言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语言。官方工作语言功能、教育功能、大众传媒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公众交际功能、文化功能和日常交际功能[7]。由于语言的功能所限,我们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就应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性。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在网络上交际所使用的不规范的一种语言变体,处于本族核心词汇的外围部分。凭借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语言“任意性”原则被过度应用于网络语言中,有时会出现词义的含糊,甚至错用情况。这样不但不利于语言功能的发挥,而且会干扰正常交际。因为网络流行语不仅被网民们在网络上使用,也会被传播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使用者在满足个人喜好与从众心理的同时,还要提高语言鉴别能力,及时指出其用法的不当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网络流行语有效发挥其各种语言功能,维护其所承载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次,要注意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于社会危机、非正式渠道消息或受限民众意见的网络流行词语,我们在交际中更应持审慎的态度。无论它们的含义是否符合我们自己的心理,无论处境如何紧急,无论意见是否能及时得到处理,我们都不要借那些词语的传播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求得一时间的心理平衡,也不要受互相间情绪的感染,做盲动的传播者。当然,这样的流行语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管理的改善、信息渠道的畅通,它们也会很快退出交际空间。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慎重审度,将这样的词语尽快赶出流行语行列。

鉴于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及其社会功能,我们可以预测它将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新的网络流行语会不断涌现,数量会不断增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以前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可以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来,工作、购物、娱乐、交友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由于网络的发展,时间、空间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网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每时每刻知道世界各地的信息,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都会给网络流行语提供丰富的源泉。可以预测,网络流行语的数量还会与日俱增。流行语的发展也会给现有语言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不断更新变化,老的词语不断消亡,新的词语不断补进,不远的将来就会出现一种与目前语言大不相同的语言也未可知。其次,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更会多种多样。由于网络带来的时、空变化,全世界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文化接触更加频繁,所以可以预测,网络流行语中会有更多反映多种文化的词语出现。此外,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会更加趋向简洁。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本来就很快,网络的发展更是提高了速度,人们总是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所以,可以预测,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会更趋于简洁。谐音、缩略、截短、拼缀、符号等应为其主要构词方式。

综上,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变体,它与语言中的新词一样都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表现形式,都具有语言的功能,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沟通情感,完成交际目的,还可以传递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出现有语言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它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语言上的“自然法则”,符合语言规则的词语会不断进入语言中的核心词汇,不符合语言规则的将会被不断淘汰,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其注意引导,尽量使其接近规范化语言,弘扬文化传统,促进其合理发展。

[1]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J].现代传媒,2011(12):77-85.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

[3]周晓凤,李海平.形义关系的推估与类比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4]王清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3-45.

[5]丁薇.心理动词中的通感隐喻探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1):158-160.

[6]王一涛.从方言词语的文化意蕴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2(7):153-156.

[7]李宇明.语言功能规划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8(1):2-8.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词语语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流行语大盘点
找词语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语言是刀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