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问题研究

2014-03-22石忠国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

□石忠国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暂,培养经验缺乏,相对于美国等西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国,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指向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存在与学术型培养体系趋同,职业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指向问题, 深入挖掘职业指向的内涵及其在培养过程中的体现,对有关政策、制度和措施进行反思,设计加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的相关工作措施。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的内涵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刘国瑜认为职业性、学术性、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基本特征,三者共同规范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2]。袁广林综述了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质属性的研究,认为应用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3]。胡玲琳研究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区别[4]。李娟等提出,基于专业学位的特殊性,需要建立来自教育系统外部的、有别于学术型学位的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和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评价标准[5]。王莉华对美国高层次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资格认证制度以及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6]。别敦荣和陶学文比较了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异同,指出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缺乏衔接,尚未构建完善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7]。

笔者认为,职业指向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培养过程对学术性和研究性的体现应该围绕职业指向这个本质属性展开,其内涵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专业设置具有明确的行业背景和职业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服从和直接服务于这种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直接贡献。首先,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来设计。顾海良教授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产业结构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我们应该按照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来设计和考虑专业硕士学位的种类、培养的方案和目标,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也是有利于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8]。其次,专业设置应该是灵活的,应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学位的方向。如哈佛大学设置的学校危机与预防硕士专业,是为了应对美国近年来学校危机不断发生而开设的新专业,目的是使学生成为预防学校危机的专家,降低学校危机的发生几率[9]。第三,专业设置应考虑对应的职业类型,突出该职业类型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过程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专业学位最为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鲜明的职业特点,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应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围绕职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形成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与此同时,融入职业操守的培养,形成特定职业的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实干精神。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进入职场后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过程重点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两个面向”,即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应用问题;另一方面面向学术前沿,解决基础研究问题。“两个面向”具体到人才培养上也有不同的体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高校应当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应用性人才;面向学术前沿,高校应当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学生的现场实践。专业学位教育面向社会人才需求,有明确的实践导向,其培养超出了学校范围,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和参与者,而是需要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

(四)招生就业面向行业需求

招生对象面向行业需求,也就是重视和提倡从实际用人单位录取研究生,结合原单位实际课题完成论文,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工作,这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适应性。1984年11月,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工科院校提出的《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建议》实际上体现了社会适应性这一特点。就业去向面向行业需求,也就是重视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毕业生输出渠道,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从用人单位那里获得社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调整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缺失的表现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传统思想观念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存在误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沿用学术型学位的模式,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缺失,教育体系发展路径存在封闭性和排他性,招生录取与职业性缺乏关联等方面[10~11]。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针对学生、导师和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和深度访谈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缺失还有更深层次的表现。

(一)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应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规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自我迷失”,表现在教育的自我意识和特色缺失,成为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衍生品、次生品,以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要求、培养模式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12],并基本沿袭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设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调研,分析指出,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首要原因是“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不够”[13]。

(二)导师作为培养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培养不够重视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长期以来均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并以学术论文的水平,纵向科研项目的大小为考核指标,着力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型”与“实践型”师资本源上的失衡[11]。双导师制或导师指导小组制作为弥补高校导师不足的重要尝试,许多高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指导方式采取“单一导师制”的比例高达61.1%,双导师和导师小组的比例过低[13]。高校导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主体,一方面缺乏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一方面又存在重视学术素养,忽视职业素养的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趋同化,学生缺乏“职业入场的领路人[11]”。

(三)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不够

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动意识不够,包含多方面的原因,有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如对专业学位学生与学术学位学生采取同样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等;也有专业学位学生缺乏社会认同感,客观上套用学术型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的问题,如专业学位学生为证明自身实力,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不愿参与到科研项目实践;还有高校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针对性指导和管理的问题,学生群体对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认知。

(四)学生工作队伍作为管理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缺乏研究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导师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容易引起重视的。学生工作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上的作用,文献研究鲜有提及。笔者认为,学生工作队伍作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管理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突出地表现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开展正确的职业生涯管理方面。但现状是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自身也缺乏职场的历练,学生工作局限于日常管理和学生活动方面,研究性工作开展不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缺乏认识,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三、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指向的工作措施

(一)树立全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观,正确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专业学位相对于学术学位,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其鲜明的职业指向。在这一认识前提下,培养单位应立足于行业企业需求,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树立全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观。基于此,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观应有两个维度,即一个维度是学术能力,考量的是学术学位研究生,一个维度是职业能力,考量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得到初步发展并且还将有更大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应当补充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内容,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功能,确立其社会地位,使其摆脱长期依附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模式,实现自主发展。

(二)加大实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力度,建设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相对于在企业的实际训练,实践型课程不仅提高了理论概括度,也提高了问题的“浓度”[13]。实践型课程设置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建设实验实践创新平台,让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体验工程实践的全过程。同时,应当对师资队伍应当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在着力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基础研究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之外,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形成“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实现校园学习和进入职场的无缝对接

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现实的环境,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则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环境,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亲自体会项目开发实际。模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实现校园学习和进入职场的无缝对接,解决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顺利过渡的问题。当然,让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项目中,不同于职业培训中简单技能的掌握,学生做的事情不应是单一知识点或单一模块的简单开发。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构成完整、衔接紧密、运行流畅的培养流程作为支撑,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接受全过程的指导和培养。

(四)提升学生工作层次,建立全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教育机制

职业生涯管理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设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教育应该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队伍应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作层次,主动学习和研究,并提高专业化水平。同时,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也应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并让专业教师承担起教学任务。

(五)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专业学位教育面向社会需求,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参与到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当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形成多元主体投入、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开放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格局,建设校企、校地联合培养基地或创新平台,建立双导师制或导师组制等是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能力不足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高校也应借此机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

[1]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EB/OL].[2013-05-06].http://www.docin.com/p-606280219.ht ml.

[2]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1): 31-32.

[3]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9): 42-46.

[4]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4): 22-26.

[5]李娟, 孙雪, 王守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1): 57-59.

[6]王莉华.多元化的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6): 73-77.

[7]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9(3): 42-48.

[8]顾海良.专业硕士培养代表未来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 2009-03-06(2).

[9]祝怀新, 许啸.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哈佛、斯坦福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62-66.

[10]潘剑波, 李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性的缺失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12(17): 14-18.

[11]郑湘晋, 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4): 15-19.

[12]包水梅, 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 2011(9): 41-45.

[13]“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73-75.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