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溶剂萃取-硅胶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多环芳烃
2014-03-22莫叶斯尔黑力力
莫叶斯尔·黑力力
(新疆克州环境监测站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845350)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由2个或2个以上苯环连接而成的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150余种,可分为芳香稠环型和芳香非稠环型,许多多环芳烃类具有三致毒性[1]。大面积的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大气中PAHs的干沉降、湿沉降。土壤中PAHs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边环境的污染状况,因此开展对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的检测的研究十分迫切。目前气相色谱[2-3]和液相色谱[4-6]是检测PAH最常用的方法,相对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可以更好地测定低挥发性的多环芳烃,并能够有效分离多环芳烃的同分异构体,采用荧光检测器时,能够获得优于气相色谱的灵敏度。索氏提取是土壤中有机物提取的传统方法,加速溶剂萃取(ASE)作为一种最新的提取手段较前者具有提取效率高、快速、环保等优点,正逐渐推广应用。本文研究了加速溶剂萃取-硅胶柱与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建立了快速、准确、灵敏的测定土壤中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材料
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Waters 2996-2475二极管阵列-荧光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公司)。WatersPAH液相色谱柱250mm×416mm,5μm(美国Waters公司)。
硅胶SPE小柱(6mL,1g)(美国Waters公司),TurboVapII氮吹仪(Zymark公司)。加速溶剂萃取仪(美国戴安公司)。
16种标准物质混标(100mg/L):萘、苊、芴、二氢苊、菲、蒽、荧蒽、芘、屈、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德国Dr.公司)。
1.2 提取-净化方法
采集土壤表层20cm样品1kg左右,避光保存。
土壤样品进行冷冻干燥,研磨,过80目筛。采用四分法准确取10克处理好的土壤样品,加入30mL丙酮/正己烷混合溶液(丙酮:正己烷1:1),进行加速溶剂萃取。将萃取液放入氮吹浓缩仪浓缩至1mL。选用1g硅胶柱作为净化柱,将其固定在固相萃取净化装置上。先用4mL淋洗液戊烷,弃去流出的溶剂。将浓缩后的样品溶液加到已平衡过的净化柱上,被测定的样品吸附于柱上,再用约3mL戊烷分3次洗涤装样品的容器,将洗涤液加到柱上;用10mL洗脱液(二氯甲烷/戊烷(2:3)混合溶液(V/V))洗涤吸附有样品的净化柱(当2mL洗脱液流过净化柱后关闭活塞,让洗脱液在柱中停留5min),以1mL/min的速度,收集洗脱液于浓缩瓶中。氮吹浓缩至0.5mL以下,加入2mL乙腈,再浓缩至0.5mL以下,定容至0.5mL,装瓶待HPLC分析。
1.3 仪器条件
ASE条件:萃取温度:90℃;时间:5min;循环次数:3次。
液相色谱柱:WatersPAHC18,S-5μm,4.6×250mm;色谱柱:27℃
检测器类型:W474荧光检测器、2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荧光检测器:发散波长:350nm,激发波长:275nm。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波长范围200~380nm(二氢苊无荧光吸收,必须采用紫外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荧光色谱图和紫外色谱图见图1、2。流动相条件见表1。
表1 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
图1 15 种多环芳烃荧光色谱图
1、萘3、芴4、苊烯5、菲6、蒽7、荧蒽8、芘9、屈10、苯并(a)蒽11、苯并(b)荧蒽12、苯并(k)荧蒽13、苯并(a)芘14、二苯并(a,h)蒽15、苯并(g,h,i)苝16、茚并(1,2,3-CD)芘
图2 二氢苊的紫外色谱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
配制浓度依次为10μg/L、20μg/L、30μg/L、50μg/L、100μg/L和200μg/L的多环芳烃标准工作液系列。在该浓度范围内16种组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2。
2.2 检出限
根据HJ/T168-2010空白实验中未检出目标物质的检出限测定方法,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检出限为0.005mg/kg(土壤10.0g)。
2.3 回收率和精密度
土壤样品加速溶剂萃取法,多环芳烃加标量1.0μg时,平均加标回收率范围为64.4%~88.8%之间,变异系数小于20%,结果见表2。
表2 实际样品加标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3 结语
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加速溶剂萃取-硅胶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多环芳烃具有高效、快速、灵敏等特点,可以推广应用。
[1]ChenSC,LiaoCM.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6,366:112-123.
[2]Frank J.Schenck,Steven J.Lehota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0,(1):51-61.
[3]郑海涛,刘菲,刘永刚.岩矿测试验,2004,23(2):148-152.
[4]YUJianshuan,Zhu Chenho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1997,13(1):20-21.
[5]陶敬奇,王超英,李碧芳.色谱,2003,21(6):599-602.
[6]Kenneth Ogan,ElenaKatz,Walter Slavin.Analytical Chemistry,1999,51(8):1315-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