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官是一块官场招牌

2014-03-21张鸣

杂文选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案淳安清官

张鸣

自古以来,小说戏剧以清官为主角的公案题材是一大类,包公案、狄公案、海公案、施公案,演了又演,说了又说,几百年,演不够,说不完。尤其是包公,简直被说成了神。上管天,下管地,晚上睡觉还负责清理阴曹地府的冤屈。直到今天,包公的故事被拍成电视,依旧走俏。讨厌甚至痛恨官员的人们,其实离不开官儿的管,一朝没了官儿,真不知道怎样生活。所以,最大的渴望,是自己的头上出现一个清官,青天大老爷,凡事都给做主。如果实在碰不到,是自认倒霉,忍。实在忍不了,有人揭竿而起,就跟着造反,头一件事,就是杀官戗官。多少年来,多少个朝代,这种载舟覆舟的周期反复,没完没了。

做皇帝的,从理论上讲,应该喜欢清官。所谓清官,清正廉洁,公正执法,维护的是皇家的天下,做皇帝的怎么能不高兴呢?但是,凡是清官,都有一个毛病,直性子,喜欢直谏,给皇帝提意见。清朝的皇帝,费了好大的劲儿,挥舞文字狱的大棒,才算培养出几个不怎么提意见的清官,比如于成龙和施纶(就是施公案的主角)。但是明朝皇帝,还没这么聪明,所以明朝的海瑞,就是个刺头。敢抬着棺材上书,直言数落皇帝的不是。都说中国人好面子,其实皇帝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对于这样不讲情面的清官,皇帝没法高兴得起来。所以,实际上皇帝真正喜欢的不是清官。连唐太宗这样的,能忍魏征的直谏,也是不得已。绝大多数在皇帝身边围着转的,都是马屁精。而马屁精,都是贪官。

至于官场,不用说,是排斥清官的。水至清则无鱼,官儿清了,就没有朋友了。虽然口号喊得响,每个人死前写墓志铭,都喜欢说自己清廉,但千里做官,为的是财。这个道理,几千年颠扑不破。北宋的宋祁,生活极尽奢华,哥哥劝他,还记不记得当年读书时吃齑菜(姜蒜末)喝粥的日子?宋祁说,寄语相公,那时我们吃齑菜喝粥,是为了什么?宋祁说的是实话,自古以来,如果做官过的是寒苦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甘之若饴呢?因此,官场上真的出了清官,同僚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认为这是个伪君子,第二个反应是群起而攻之,挤兑得他清不下去。

其实,皇帝也好,官员也罢,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嘴上说的好听,民为邦本,但天下毕竟是要靠官员来撑着,而官员的荣华富贵,也要靠皇帝的赐予。两下无非互相利用,心照不宣,一个施恩,一个领受。但是,表面文章总得做,而且要大做特做,没有了道德的讲究,王朝一个也立不住脚。一个朝代,总得有几个清官做典型,树立起来给老百姓看,让他们多少有点盼头。所以,真要出了清官,只要名声在外,而且他自己也真的肯刻薄自己,还真就不能轻易给毁了。

明朝的海瑞,是一个实心眼的清官,除了官俸之外,一个钱都不要。明朝实行的是低俸制,七品县令,每年不过四十两银子,如果真的就靠这点银子过日子,那一家老小,就过得跟贫民似的。海瑞做浙江淳安县令的时候,还真就过着贫民的日子,平时连个荤腥都不见,粗茶淡饭,给老母亲过生日时,才能买上两斤肉。

按官场的规矩,这样的县令,其实是没法做的。不打点上司,不应付过往官员,在官场怎么混呢?亲民之官,直接负责征收钱粮,不孝敬上司,上司可怎么发财呢?但不幸的是,海瑞这样的形象,很早就传了出去,人家自己都过得跟叫花子似的,上司和同僚又怎么好按常理来待他。所以,大家就只好当他是个怪物,淳安是个特区,有什么事,一律绕行。当年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公子出来招摇,到处打秋风,路过淳安,被海瑞给绑了,把敲来的银钱没收了,以冒充官亲的名义,将胡公子送到胡宗宪那里,胡宗宪也只能吃哑巴亏。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鄢懋卿,以高级监察官的身份,奉皇命到两浙督查盐政,所到之处,地方官马屁拍得无比舒服。但还没到淳安,就给海瑞挡了驾,鄢大人也就真的不敢来了。

换别人,这样的事儿做上半个,都能掉脑袋,海瑞做了两个却安然无恙。这两件事名声传出去,别的高官避之唯恐不及,再也不会惹他了。然后就轮到他惹嘉靖皇帝了,即使惹了,无非进了监狱,也没丢脑袋。

【原载2014年3月2日《湘声报·读书沧桑》】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案淳安清官
在淳安狮城
渔舟唱晚
中国公案小说
赞清官郑板桥
论释惠洪《渔父词》八首的叙事艺术
三尺公案”的由来
清官情结
有过这样一桩“公案”
清官之恶
“清官思想”与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