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业理论及启示
2014-03-21邢繁辉
邢繁辉
(大连海事大学 人事处,辽宁 大连 11602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思想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重温这些经典作家关于就业的理论,对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就业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就业问题做过专门的阐述和研究,但是他们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非常重视全社会的就业问题,在其部分著作、手稿、笔记、书信中也有诸如职业的选择、失业等与就业相关问题的理论论述。
1.就业的前提是有理性的就业观
1835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对青年就业时应该具有的择业观做了比较深刻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比其他生物更具有优越性,因为人可以“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1]3,但是这种选择,也就是职业选择,我们必须慎重考虑。“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的、始终不会松动的、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1]4他还认为,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努力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1]7。对于一份职业,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思考,“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1]5,因为这是一份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从事这份职业后,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7。
2.就业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实践,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继承,形成了全面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这些理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三部著作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拥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对于就业,一方面要求人们要肯定并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要求很好地处理社会关系,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求,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3.就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首要命题就是“劳动和实践就是人的本质”,所以马恩认为只有在劳动和实践中才能体现自我的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就业分工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批判,得出了社会主义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劳动就业的初步预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因此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把就业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途径,以开阔和前瞻的眼光来完成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列宁的就业理论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伟大导师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导师,在领导俄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论述。
1.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量力而行
列宁在全俄共产主义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强调,共产主义的青年们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那些力不胜任的工作”[4]。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选择职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否则,不仅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而且由于所选职位与自己实际能力的不一致,在某些时候会对自己的自信心等造成一定的打击伤害。
作为一个求职者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方向是什么,自己喜欢什么。因为只有自己喜欢干,才会在这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干。正所谓爱一行,干一行。爱了才能干好,干好了,才会爱。而且只有自己明确方向,才会朝着目标方向前进。但是,与此同时也要量力而行,明确自己的实际能力,尤其是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每一项工作。
2.听从长辈的教诲和指导
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直告诫青年要在年长的人们指导下工作。年长的人指拥有丰富社会经验或是知识、技能多的人。由于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社会中的人不仅获得了满足自我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而且获得了相当的知识、技能,积累了广博的社会经验。年长的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他们在发展自身的过程当中积聚的经验、知识、技能,是即将正式步入社会岗位的青年人所不具备的。因此每个青年人,要听从长辈的教诲和指导,从而能事半功倍,更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长辈作为过来人,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很多事情都有着成熟理性的见解。在选择职业时,要适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得到经验教训,获得更多的职业信息,从而更容易进入职场,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又不能一味地听从长辈的指导,因为他们的生活不一定适合自己,这就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来选择自己的职业。
三、中国共产党四位主要领导人的就业理论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社会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是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就业的思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我国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的新局面,对于指导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毛泽东的就业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领导人,他的就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失业问题的解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从一盘散沙变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但是经济局面还是“一穷二白”。面对这种现状,毛泽东提出把如何很好地安置和救济失业人员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解决。他从农村和城市这两块重要的阵地入手,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扩大就业。毛泽东还曾经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同工农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另外,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教育,毛泽东提出要实行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经济等各方面都不发达,国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包括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种资源都是由国家统一调控的,市场作用很微弱。所以当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不存在问题,他们的工作基本由国家统一分配。毛泽东的这些就业理论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大精髓,对于我国以后的社会就业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2.邓小平的就业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5]这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科学结论。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着本质的联系。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出来,步入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期里,邓小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就业的理论做了一个创新的论述。
首先,邓小平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经济”,但仅靠经济增长难以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而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则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6]86
其次,针对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这一基本现状,邓小平提出解决好就业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村问题,农村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为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包括农村在内的经济结构改革,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解决就业问题。
再次,在科技日益进步的新时代里,邓小平强调要学习创新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就必须重视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他特别重视青年大学生这批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并在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7]。他还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6]88
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在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推动着自己不断地奋进,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任。实现理想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它需要经过无数个琐碎的事情才可能完成。所以,青年大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还要重视细节,在细小的日常工作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3.江泽民的就业理论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国有企业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确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江泽民指出,要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以此来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同时,他也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很多会议和讲话中都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首先,江泽民认为大学生“必须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并且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8]。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他强调,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要把个人的抱负同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也是江泽民多次强调的,大学生一定要知行一致,“深入实际,深入工农。研究社会,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植根于工农群众之中,从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和智慧,把自己的力量与人民的力量融合在一起”[9]。这两点都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古往今来许多有志之士成就大事业的经验总结是“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4.胡锦涛的就业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就业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就业理论。胡锦涛指出,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改革开放的大局。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政策和方针:努力开发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完善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等。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同时,胡锦涛也很重视即将步入社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大学生“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10],更重要的是要积极进行社会基层实践,自觉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10]。
胡锦涛指出:“必须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和发展,着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11]当前,无论是世界还是我国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力已成为赢得竞争胜利的一个关键要素。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仅不能骄傲懒惰,而且也不能故步自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12]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之一,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44.
[4]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42.
[8]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27.
[10]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4-24)[2013-08-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htm.
[11]胡锦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2006年8月29日)[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15-616.
[1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