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2014-03-21于丽芬
于丽芬
(大连交通大学 思政部,辽宁 大连 116028)
一、中国梦提出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梦”成为学界、官员以及广大精英阶层热议的一个词语。在中国知网以“中国梦”为主题可以得到2605条搜索项。从类型上来看,这些搜索项大多是报纸的报道,而少有学术研究。从时间跨度来看,1987—2013年,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明显呈现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2000年,中国梦的研究处于缓慢的进展之中,每年只有几篇;第二阶段为2000—2013年,中国梦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文章数量呈现每年递增之势,尤其是2013年,出现了1700多篇文章,比以往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中国梦的再次提出,在人们心中激起了共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是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中华民族正在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中国梦不只是简单的大国崛起,而是以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与世界其他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基础,表达的是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所贡献的雄心壮志。中国梦不是他国梦的翻版,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说,中国梦的再次提出,既有冲破西方话语的动力,又有来自中国模式的信心,是中国在面对西方话语霸权的境况下有了自己的选择形成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然而,如何实现中国梦,即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亟待寻求共识的问题。本文在这股中国梦的热潮之中,试图寻找中国梦背景与现实意义之珍珠,并串之以线,以达到管窥中国梦实现之基础的目的。
二、中国梦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关系
人才是事业之基、发展之本,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人才是托起中国梦的最可靠力量。创新创业人才是指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行业中,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新知识、新价值和新财富,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只有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创新创业之梦想被点燃,最终才能汇聚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生幸福的“中国梦”。
创新创业人才优先发展是实现现代化追赶战略的必由之路,从美国追赶英国,到日本追赶美国,再到韩国追赶欧洲,一个共同规律就是实施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战略。当前,世界各国为摆脱金融危机,跳出经济泥沼,纷纷寻找新机,抢占经济发展、产业革命、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实施新的人才战略成为首选目标。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推进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这是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创新创业人才建设每向前推进一步,离实现中国梦就会更近一步。
三、中国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却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匮乏的尴尬局面。尽管近些年来各地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都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战略环境,人才队伍呈现总量扩大、结构改善、素质提高的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创新创业的投资机制不完善
2012年中国GDP继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也强劲增长,继续位列世界第四位。然而,《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仅列第26位,其主要原因就是效率促进机制中有关创新的指标得分较低,也就是说,中国的创新效率不理想。“事实上,研究者们很早就发现,R&D(研究与发展)可能会增加技术创新,但不一定能将该技术转化成竞争优势。”[1]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创业投资机制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创业投资对创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创业投资与企业成长的各个时期密切相关,因此,它不仅仅通过资金供求的影响实现……它还通过管理、市场、环境等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体系建设。”[1]因此,如果创业投资机制这一环节出现短板,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创新效率。
2.创新创业人才战略的软环境建设相对不足
有关调查显示,多数人才认为,当前的创新创业人才战略的软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善,最需要加强的是“政府服务和引导”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也就是说,各种承诺能否兑现,利益保障能否到位,能否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环境和机制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去。此外,现有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可持续创新创业力也不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要大力引进人才,而且要能够留住人才使其持续发挥能量。虽然当前各地普遍都对人才引进非常重视,但是人才引进后如何有效使用却关注不够,这就导致了引进的大多数人才,要么选择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要么都争着当领导干部不再继续创新创业。
3.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本土化培养缺乏活力
目前,中国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巨大缺口主要还是依靠引进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往往花费了很大力气,但引进的海外人才水平却一般般,造成了许多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自己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培养机制上存在着脱节现象,高校、政府、企业、社会也尚未形成合力,因此,存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现象”[2]。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对此有一个形象的阐述: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是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2]
四、为实现中国梦,集聚用好创新创业人才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梦做实做强,就必须搞好创新创业人才贮备,为后续发展增动力、蓄能量。如果说,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宝库,那么打开这个宝库的金钥匙就是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及其体系。许多事实说明,中国的人才、技术、资金并不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主要缺乏的是公平合理使用人才的体制,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转化的环境条件,缺乏科学合理使用资金的政策制度,缺乏本土化培养高端人才的长效机制。俗话说,“重才”更需要在“聚才”上下工夫,“爱才”更需要在“留才”上做文章,“育才”更需要在“养才”上动脑筋。如何“重才、爱才、育才”,如何“聚才、留才、养才”,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继续推进创新创业人才战略硬环境建设
首先,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人才列为各类资源开发之首,使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促使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其次,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建设一小步,文明前进一大步。现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该啃硬骨头了。应加大宏观统筹和政策创新力度,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抓住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等重点问题重点突破。再次,抓好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支持,是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经验。目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正在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其中“千人计划”实施成效明显,已成为引才品牌。同时,及时回应国内高层次人才的热切期待,积极稳妥实施“万人计划”。这些项目都是“专家评专家”,不允许行政干预,目的是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遴选出来,使同行信服、业内公认。最后,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全面推进,都需要人才作支撑。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队伍建设,形成整体推进的生动局面。
2.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战略的软环境建设
创新创业人才战略的各项政策、制度出台后,还要落实到位。用人单位应做到“两个坚持”:其一,坚持兑现承诺,即原先承诺的诸如高薪水、大住房、高职务等要一一兑现;其二,坚持保障权益,即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劳动保护措施,严格作息制度和休假制度,及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充分保障人才的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用人单位还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两种感觉”:一种感觉是信任感,既然给人才安排了“位置”,就应当信任他,使其充分施展才能,而不是在实际工作中限制他,猜忌他,嫉妒他;另一种感觉就是舒心感,舒心感来自于优化的“生活环境”和优化的“工作环境”。所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浓不浓厚,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力度够不够大,直接影响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可持续发展力。
3.积极构筑人才队伍高地,本土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盲目或急功近利地引进海外人才,不仅对国内的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不利,更会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带来影响,也势必会挫伤国内现有高级人才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对于海外人才要适当引进,而不是过度依赖。只依赖引进外来人才,这不是长久之计,应重视本土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央政府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创新创业人才的本土化培养,这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重要角色:家庭、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形成,而学校、企业则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而这也是打破国内创业人才稀缺宿命论的关键。
4.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全程孵化
在中国,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对此,应当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2]
总之,创新创业人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最重要、最基本的“钢筋水泥”,只有搭好了创新创业人才这个支架,“中国梦”才能落地生根,一步步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亮,秦青.创业投资对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J].东岳论丛,2011(10):149-153.
[2]李浩.中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N].组织人事报,2012-09-2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