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棋王》中倪斌形象的文化内涵

2014-03-21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棋王棋艺知青

陈 钰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昭通 657000)

论《棋王》中倪斌形象的文化内涵

陈 钰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昭通 657000)

倪斌是阿城小说《棋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具有鲜明的个性,虽然身处逆境,但他自信、乐观而又豁达。在棋艺方面,他是禅棋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王一生棋艺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倪斌形象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棋王》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阿城;《棋王》;倪斌;禅文化

与一些结构宏大、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相比,中短篇小说在叙事框架和故事情节上无疑要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善于处理的作家,又往往抓住中短篇小说情节紧凑、人物集中这两大优点,塑造出一些鲜活生动、内涵丰富的典型形象。当代作家阿城的著名中篇小说《棋王》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小说中的人物除了众所周知的“棋王”王一生、老冠军、“画家”以外,倪斌也是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个性鲜明,虽然和当时的诸多“知青”一样身处逆境,但时时处处显露出过人的自信与不俗的才华。在棋艺方面,他虽然惜败于王一生的“道家棋”,但对王一生棋艺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参考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倪斌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

一、朋友聚餐中的矜持与自信

倪斌又名“脚卵”,脚卵是他的绰号。“因为腿长”,众人都称他为“脚卵”(为使本文论述与小说的原文相统一,下文均称外号不称姓名)。[1]50小说中脚卵的出场是以一群下乡知青共同营造的“蛇宴”为背景的,因此要全面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我们还得从小说中引人入胜的“蛇宴”开始。知青下乡,生活艰苦。王一生来了,却没什么好吃的,所以“我”让大家捕蛇为食。在吃饭前,我和王一生聊天,自然又聊到了象棋。王一生依然“棋”性不改。俗话说“棋逢对手”,下棋最怕的是没有好的对手。“棋呆子”王一生听说偏僻的农场里还有会下棋的高手,自然十分高兴。经过对双方的介绍,王一生认识了脚卵,我也邀请脚卵来吃蛇肉:

我说:“脚卵洗了澡,来吃蛇肉。”倪斌一边退出去,一边说:“不必了,不必了。好的,好的。”大家笑起来,向外嚷:“你到底来是不来?什么‘不必了,好的’!”倪斌在门外说:“蛇肉当然是要吃的,一会儿下棋是要动脑筋的。”

脚卵看似模棱两可的话,显示了他在众人面前矜持的一面。其实在内心之中,他不但已经决定了要来吃蛇肉,而且已决定要在饭后与王一生一决雌雄了。不一会儿,众人期待的“蛇宴”开始了。在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的条件下,蛇肉自然成了难得的美味。作者以单纯的白描手法,写出了知青年代里那种“吃”的神圣快乐。脚卵从头到尾参与了整个“吃蛇”的过程,并且也参与了对蛇肉的烹制、调理等工作。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了团队的快乐之中,然而又在不少方面显得与众不同。

脚卵的这种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与多数知青之间的一种疏离感,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种“矜持”。这种矜持不但表现在餐饮过程中,也表现在他与其他知青的交谈之中。脚卵的“矜持”并非无端而来,因为他家庭环境较好,父辈均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他也因此而受到一定的熏陶。他很怀念过去的生活,但是颇为残酷的现实处境打断了他的回忆。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个性的形成自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小说侧面介绍脚卵时说:

脚卵是南方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个子非常高,又非常瘦。动作起来颇有些文气,衣服总要穿得整整齐齐,有时候走在山间小路上,看到这样一个高个儿纤尘不染,衣冠楚楚,真令人生疑。

这段描写刻画出脚卵形象方面的两个特征:一是在外形上,瘦长高挑,衣着整洁;二是在气质上,文质彬彬,颇有风度。因此他对当时知青所处的环境感到陌生,并与多数知识青年缺少某些共同语言,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实际上,矜持不过是他显示于外的一种姿态,本质上反映的乃是他基于自身所受的文化熏陶、文化见识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自信。这在他和王一生见面相识的对话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脚卵的自信,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自信。他对过去家庭生活的回忆与怀念,珍视的也是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对文化的执著方面,他和王一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因此他不但将懂得象棋的王一生视为同道中人,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象棋:

脚卵把盒子放在床上,打开,原来是一副棋,乌木做的棋子,暗暗的发亮。字用刀刻出来,笔划很细,却是篆字,用金丝银丝嵌了,古色古香。棋盘是一幅绢,中间亦是篆字:楚河汉界。大家凑过去看,脚卵就很得意,说:“这是古董,明朝的,很值钱。我来的时候,我父亲给我的。以前和你们下棋,用不到这么好的棋。今天王一生来嘛,我们好好下。”

一副珍贵的乌木象棋,显示了脚卵对王一生这位朋友和对手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在平日知青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当然,象棋和大多数体育运动一样,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具有高度的斗争性,一场精彩的“争霸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二、弈棋活动中的潇洒与豁达

脚卵与王一生的交手,可以说是这篇小说除了结尾的“连环大战”之外最精彩的部分,但由于发生在故事的中间,作者也没有做过多的渲染,因此不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仔细分析,作者简练的语言后其实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天黑下来,早升在半空的月亮渐渐亮了。我点起油灯,立刻四壁都是人影子。脚卵就

说:“王一生,我们来下一盘?”……

王一生和脚卵大约下了四五盘棋。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王一生初出茅庐,第一次充分地展示了“棋王”的风采;而脚卵则初逢大敌,遇到了他可能是出道以来最大的挑战。二人下棋的过程如下:

脚卵慢慢摆好棋,问:“你先走?”王一生说:“你吧。”大家就上上下下围了看。走出十多步,王一生有些不安,但也只是暗暗捻一下手指。走过三十几步,王一生很快地说:“重摆吧。”大家奇怪,看看王一生,又看看脚卵,不知是谁赢了。脚卵微微一笑,说:“一赢不算胜。”就伸手抽一颗烟点上。王一生没有表情,默默地把棋重新码好。两人又走。又走到十多步,脚卵半天不动,直到把一根烟吸完,又走了几步,脚卵慢慢地说:“再来一盘。”大家又奇怪是谁赢了,纷纷问。王一生很快地将棋码成一个方堆,看着脚卵问:“走盲棋?”脚卵沉吟了一下,点点头。两人就口述棋步。好几个人摸摸头,摸摸脖子,说下得好没意思,不知谁是赢家。就有几个人离开走出去,把油灯带得一明一暗。

出于策略的需要,小说的叙述主体“我”是作为象棋的“外行”来处理的,所以文中对于二人鏖战的详细情形,只做了一个简单的记录。但我们仔细分析以上三百来字的简短片段,仍然可以从中窥见二人的棋路特点和斗争的态势。

首先,第一盘,两人一共下了“三十几步”,显然耗费的时间较长。从王一生的角度来考虑,由于是初来乍到,大概是想摸索对方的棋路与特点,因此并不急于取胜,所以下的时间较长,步数较多。但王一生追求稳健的策略可能遇到了脚卵的猛烈进攻,因此“走出十多步,王一生有些不安”;但脚卵的进攻还不足以对王一生构成太大的威胁,所以虽然出师不利,王一生“也只是暗暗捻一下手指”。走到三十多步,王一生终于水到渠成,兵临城下,如愿以偿顺势击败了脚卵,所以很快地说:“重摆吧。”这就是双方第一盘棋的全过程。

当然,第一盘的初次较量,尚不足以动摇脚卵因长期的历练和家世熏陶而树立起来的自信心,王一生也曾说:“几代沉下的棋路,不可小看。”因此尽管失败,脚卵仍能做到潇洒如意,只“微微一笑”,说“一赢不算胜”,对于第二盘的反败为胜抱有极大的信心。王一生则恰好相反:“没有表情,默默地把棋重新码好。”从赛程上看,第二盘棋由第一盘的“三十几步”,一下子浓缩为“十几步”,显示了斗争的紧张与激烈。这说明王一生通过上一盘的观察和试探,已经了解了脚卵的棋路及其大致的风格,所以第二盘刚刚开始,就已经胸中有数,所以面上“没有表情”。在短短的十余步中,他似乎使出了巨大的力量,其攻势之猛,让脚卵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较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走到十多步,脚卵半天不动,直到把一根烟吸完。”脚卵希望在最后的时刻能够借助吸烟来稳定情绪,理清思路并缓和局面。然而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所以“又走了几步,脚卵慢慢地说:‘再来一盘。'”第二盘棋的战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第一盘“摸底”的过程中,王一生、倪斌二人对对方的认识是不同的:王一生对于脚卵的棋艺可能已经看得很清楚,所以敢于放手一搏;但脚卵对王一生的强大则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二盘的快捷取胜,终于使王一生“反客为主”,在心理上取得了极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他对胜负的控制能力上,而且体现在比赛方式的调整上:

王一生很快地将棋码成一个方堆,看着脚卵问:“走盲棋?”脚卵沉吟了一下,点点头。两人就口述棋步。

小说结尾写到王一生一人大战九路人马,也是走盲棋,盲棋显然是王一生的特长,但对于脚卵来讲,获胜的难度则更大了。比赛方式的转变,使王一生更加主动,脚卵则由于连续失利,在精神上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二人的比赛由此达到了更高的难度和更强的力度,进入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较量了。因为是更为深入的较量,两个人都是全神贯注,所以容不得半点的干扰。对于脚卵来讲,这是最后的挽回败局的机会,所以必定放开手脚,全力以赴。但也许是由于用力太猛,或者是缺乏战略上的考虑,最后终于方寸大乱,全力的反击也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说了许久,脚卵放下手,很快地笑一笑,说:“我乱了,记不得。”就又摆了棋再下。不久,脚卵抬起头,看着王一生说:“天下是你的。”

面对最终的失败,脚卵的“很快地笑一笑”与开始时的“微微一笑”相互辉映,显得潇洒而淡定。他虽然十分希望能够取胜,但是也能坦然面对失败的结局,显示了他性格的豁达。毕竟象棋只是一种文化的形式,它内在的价值才是最根本的。自此之后,二人也成了相互尊重和扶助的好朋友。

三、对禅棋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象棋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实际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小说中,它甚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脚卵说:“象棋是很高级的文化。”王一生也说:“呆在棋里舒服。”这说明二人对于象棋的文化价值,其实都是有着很高体认的。那么,脚卵和王一生的弈棋活动,在小说情节的推演和思想主题的表达方面,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一生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棋王”。他虽然自小酷爱下棋,但其棋艺水平的提升,还是得益于师傅的指点。据小说所述,王一生的师傅,是一位无名的老者——“捡烂纸的老头儿”,王一生在无意中认识了他,他最后专门向王一生讲授了古代的棋谱与棋道,他说:

咱们中国道家讲阴阳,这开篇是借男女讲阴阳之气。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则折,折就是“折断”的“折”。我点点头。“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老头儿说我的毛病是太盛。又说,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

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道家思想在象棋中的运用,特别强调了“势”的哲理与象棋胜败的关系,对王一生棋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后来王一生与九个人下盲棋,场外传说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可见他真正学习并领会了道家思想在象棋中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么,吸收融会了道家思想后,王一生的棋艺在比赛中体现出来的又是怎样的特征呢?我们来看这一段评价:

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不能亲赴沙场。命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

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从引文可以看出,老先生所总结的“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就是王一生棋艺达到顶峰后最突出的特点。上文曾分析王一生所受道家思想的启发,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先生所说王一生的棋“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这其中的禅棋因素又从何而来呢?

原来,王一生棋艺中的禅棋因素,与他和脚卵的相识与交手有密切的关系。据小说记述,王一生走后,脚卵曾经讲述过他的棋艺渊源,他说:

据我父亲讲,我们祖上是元朝的倪云林。倪祖很爱干净,开始的时候,家里有钱,当然是讲究的。后来兵荒马乱,家道败了,倪祖就卖了家产,到处走,常在荒野店投宿,很遇到一些高士。后来与一个会下棋的村野之人相识,学得一手好棋。现在大家只晓得倪云林是元四家里的一个,诗书画绝佳,却不晓得倪云林还会下棋。倪祖后来信佛参禅,将棋炼进禅宗,自成一路。这棋只我们这一宗传下来。

由此可见,王一生棋艺中的禅文化因素,其实来自于脚卵的家传棋艺。他不但在那次比赛中击败了脚卵,也吸收了他棋艺中的禅文化。因此,老先生所说的“中华棋道,毕竟不颓”,不但是指象棋,也应当是指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啊!

综合上文,我们将脚卵在《棋王》中的形象特点与文化内涵总结如下:第一,《棋王》发表以后,立即获得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苏丁、仲呈祥撰文认为,《棋王》的主旨实际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2];胡河清则认为,阿城等人在小说中对道家文化的描述,主要展现了“道”作为一种文化智慧的重要作用和价值[3]。道家文化在王一生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是《棋王》这篇小说主要的美学意蕴所在,但小说同时也写到了我国的另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禅”文化。“脚卵”即是禅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是禅棋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第二,从整篇小说的结构来看,脚卵与王一生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他出身于上层社会,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王一生则出身贫寒,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其次,脚卵瘦长高挑的形貌特征,与王一生的矮壮敦实形成对比,用以突出王一生朴素踏实的人物形象;再次,在人物性格上,脚卵自信豁达的个性特征,与王一生的稳健深沉形成对比,用以突出王一生的成熟气质与“王者”风度。这是我们仔细考察王、倪二人相识和相知的过程,以及小说的全部故事情节不难看出的。两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各有特点和魅力。第三,脚卵因为有着良好的家境,使他对过去的生活有一种深切的怀念,从而产生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疏离与矜持。脚卵的一言一行,尽管有时有不合时宜的一面,但细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究其本质乃是出于一种对他自身尊严的维护,是一种不甘沉沦的心理体现。“下棋”与他平日的言行衣着其实互为表里,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自我尊严感的要求和精神体认,无论现实生活怎样让人伤感和失望,他都是不曾动摇过的。这正是我们读完这篇小说,觉得这位年轻人可爱而可敬的主要原因。在《棋王》所描述的“知青”年代里,这样的一种精神尤为可贵。

[1]阿城.棋王[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

[2]苏丁,仲呈祥.《棋王》与道家美学[J].当代作家评论, 1985,(3):20-26.

[3]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J].文学评论,1989,(2):71-80.

【责任编辑 朱正平】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i Bin in the Novel,Chess King

CHEN Yu
(School of Liberal Arts,Zhaotong College,Zhaotong 657000,China)

Ni B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the novel,Chess King,which is written by A Cheng.Though caught in miserable conditions,he had a distinct personality,who was confident,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With regard to the skills of chess,he was the person who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culture of chess,who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ess style of Wang Yisheng.The creation of the image of Ni Bin enriches the cultural and thoughts connotation of Chess King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 Cheng;Chess King;Ni Bin;Zen culture

I206

A

1009-5128(2014)09-0046-04

2014-01-13

陈钰(1976—),女,云南昭通人,昭通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棋王棋艺知青
我和爸爸拼棋艺
超级棋王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锥子式育儿”,“虎爸”奇招打造少年棋王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2008年《棋艺》主要文章索引
棋王
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