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实训的模式与去模式化

2014-03-21丁帮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模式化运作实训

丁帮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江苏无锡214153)

试论高职实训的模式与去模式化

丁帮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江苏无锡214153)

关于高职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多,对实训模式也存在着认知分歧与误解。文章阐述了高职集体实训的特殊性,指出高职实训需要模式,但是拒绝模式化。并提出高职实训拒绝模式化应遵循实效性、适用性、可行性、操作性、臻善性原则。

高职实训;模式;去模式化

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除了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距离。[1]同其他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验命题一样,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训运作的研究与实践,也往往存在着关于实训模式的认知分歧与误解。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片面理解、机械照搬固有模式及其运作方法,导致模式化;二是误将模式化的弊端归咎于模式,片面地认为“模式”即固定的样式,与事物间的差异性和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相悖,势必制约、局限与时俱进应势而变的改革创新。于是一提“模式”就觉得老调重弹,有些反感。笔者以为这种理念与担心虽不无道理,但显然有失偏颇。不应将模式与模式化混为一谈。同其他改革实践探索一样,高职实训同样需要一定的模式,但必须去模式化。

一、概念辨析

模式与模式化虽有关联却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是指从生产(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

高职教育实训模式,就是在一定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实习训练活动的结构框架和运作形式及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实训模式从宏观上把握运作活动整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形式及程序则突出实训活动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各二级学院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学院“旺进淡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物联网技术学院“校企共育工商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会计金融学院“四方联动四育并举”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学院“分层递进,三段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针对各自人才培训特点构建的总体模式,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训这个子模式的选设提供了方向性、原则性的指导。各二级学院实训模式构建能够较好地与其人才培训总模式相应配套,前呼后应,互为支撑。

虽然“模式化”比“模式”只多一个字,但这个“化”字的后缀,使原本强调实质规律的“模式”被错误地转(泛)化为形式上的规律。误将抽象的相对稳定的运作结构形式与程序(即模式),取代了本应且必须针对各自实训特点灵活应变的、具体操作的方法。具体表现为对固有模式连同人家的操作方法全盘拿来,生搬硬套,机械摹仿,或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这就使并不排斥发展变革的模式僵化成某种公式定律,异化成照着葫芦画瓢的金科玉律,从而导致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滑向了模式化的歧途。

二、高职集体实训模式的特殊性

实训是为了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就是要把学生置于实际环境中,结合讲授新知识,巩固已学知识,检查知识掌握程度,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3]高职院校一直把实训教学作为质量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高职集体实训模式的特殊性使得教学面临很多挑战。

(一)高职实训“任重而道短”的特殊性。实训主体——高职教育对象大都来自普通基础教育,少数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现修与原学专业也很少是对口衔接的。他们面对现代化高科技职业世界的需求,在高职教育有限的几年时间里,既要继续学习大学主要文化课程知识,又要系统化地学习掌握严谨而复杂的有关专业知识,为了拓展就业适应面,还得兼修某些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对谋职从业举足轻重的、决定所学知识存在意义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一般通用性必备能力的实训历练,也就显得“任重道短”。任务繁重,时空有限,逼迫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优化模式强化运作,向实训争效率、提效益、保质量。

(二)相对稳定的实训模式面对的则是动态变化着人才市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种零距离对接,最主要的表征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4]实训既要与市场需求提前接轨,而市场对人才专业技能等职业适应性能力的要求又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越来越高。前者相对的定数需要应对后者必然的变数。

(三)高职实训的软、硬件建设尚滞后于人才培训的需求。虽然近年来内外部条件均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跟不上高职教育规模和技能类别与档次的快速发展,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当中“双师型”教师相对于专业理论教师来说所占比例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训教学要求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层次目标的实现。校内的实训设备比较落后以及实训场地受限也造成学生实训课时所占比重过低。[3]

三、高职实训要模式但拒绝模式化

高职实训需要相对稳定的模式,否则无章可循,缺失系统化科学的操作模型和范式的指导,实训就难以正常有序科学高效地开展。针对高职教育和学生群体特点,要探索构建相应的集体实训模式,但必须去模式化。

主要从两个层面上防范误入模式化:一是选择、借鉴、运用模式必须有针对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创造性,在“拿来”中力避“拿来主义”;二是牢记模式是指导,方法靠创造。再精致的钥匙也不可能打开所有的锁,除非经过必要的改造或再造。比如同是一个“校企合作实训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运作方法上,不仅不同专业各不相同,即使同类专业同轨班级之间也应该富有各应所需、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后届也会在借鉴前届基础上又有所变革发展。唯其如此,模式才能远离模式化,充分体现和发挥模式为实训主体服务,为提升实训效益和效率服务的宗旨目标和应然功能。

去模式化,不仅在具体运作方法上要有因需而创、因效而设、因人(学生群体)而异、因时(阶段)制宜、因地(基地)制宜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探索创造,而且首先在模式的选择、借鉴、构建上,就要注重该模式的指导意义和方法创造的空间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的批判性继承。追根究源,任何新模式的出现,几乎无不是在前人、他人或自我构建的老模式基础上,进行借鉴、否定、取舍、更新的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化高职教育的实训模式,必须顺时应势与时俱进,在有选择的继承借鉴中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四、高职实训拒绝模式化遵循的原则

为了避免模式化,首先在选择、借鉴、构建时有必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模式属于形式范畴,但绝非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必须讲究实际效率与效益。切不可为模式而模式,盲目套用甚或被某些花拳绣腿的描述所蒙蔽,或只凭想当然闭门造车走“捷径”,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实训模式的选择与构建,首先要对其实效性进行假设推理与实验成果检测相结合的评估论证。在实证或预期确认有效模式中进行比较研究,优选最佳方案。

(二)适用性原则。有效的未必是完全适用的。联合收割机是高效的,但只能在平原地区较大面积农田作业才能发挥它的效能。适用于他人或前人的有效模式不一定就完全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实际。诚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首先得是基本可以确认或预见能够“打磨”出我们所需要之“玉”的“石头”;同时与“打磨加工”项目特点是基本吻合的。选择借鉴与引用模式,要从需求和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由于各自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很少有正好完全适用的现成模式可以全盘拿来照用。这就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选择最贴近的、可以加工打磨为我所用的模式。

(三)可行性原则。由于实训主体及项目特点、实训资源及时空条件等差异性,某些本应有效且似乎适用的模式,未必完全具备普遍适用的可行性。如果说适用性是量体裁衣重在款式的适宜,那么这里说的可行性则是量力而行重在制衣条件的适合。要视各自显性或潜在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判断可行性程度。分析可行和不可行因素的主次轻重、利弊得失,莫因局部的个别不可行因素而全盘否定整个模式的可行性。同时也要看到某些能够通过创造条件转化劣势、强化弱势,或灵活变通等办法,变不可行为可行的可能性。

(四)操作性原则。尽管模式仅是指导运作的框架结构和程序,重在方式而非方法,但毕竟是指导“施工”的蓝图。因此,它也应该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可操作性。模式的操作性虽无需也不应如施工细则那样严格规定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但要能够为采用方法技巧提供运作导向和创造空间。简言之,即模式所归纳抽象的理论与经验、结构与程序,是可以或基本可以指导具体运作实践的,实践者能够由此清晰地知道该怎么循序渐进、并得到想方设法地去做的创造性思维启迪和信念,而不是让人茫然无措甚至望而却步的空乏勾勒。

(五)臻善性原则。实训模式需要相对的稳定性,但也需要稳中有变、可变,在适当适度适法的微调中趋向完善。这种臻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或设定时就要针对自身的实训实际,作必要的应需而变的取舍变通,使之完善,力避先天性缺陷;二是在运作实践过程中碰到某些实际问题时的合理调适,使之日臻完善,以适应后天顺利而高效发展之需求。前者主要是横向借鉴时跨界融合性的完善,后者主要是纵向进程中及时调适性的完善。

高职实训需要适合高职共性和专业个性特点的相对稳定的模式,需要在一定模式指导下的方法技巧的百花齐放,因情而异、因需制宜的创新,而非模式与方法都机械照搬、一成不变的模式化。只有坚持精选活用模式,坚持去模式化,高职实训教学才能顺时应势高效优质地开展。

[1]揭平英,于晓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学生通用就业胜任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1):12-14.

[2]马俊强.北京市县域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3]李名梁,赵锦.我国高职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36):31-32.

[4]尧有平,陈星豪.“校企合办校内工作室”的高职实训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61-162.

(编辑:徐永生)

Practical Train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Model and De-Model

DING Bang-jun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214153,China)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but researchers either misunderstand or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training model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llectiv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rain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raining models are needed but at the same time refused.To refuse training models,the principle should be followed:the practical training should be effective,adaptable,feasible,operative and comprehensively perfect.

practical training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model;de-model

G 642.44

:A

:1671-4806(2014)04-0072-03

2014-03-20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2013JSJG421)

丁帮俊(1967—),男,江苏南通人,副教授,硕士,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电子工程技术。助于完成任务,有助于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由此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模式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2]

猜你喜欢

模式化运作实训
透气感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