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探析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2014-03-21蔡伟伟
蔡伟伟 张 红
(1合肥工业大学 材料与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031)
新时期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探析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蔡伟伟1张 红2
(1合肥工业大学 材料与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031)
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团建工作模式在研究生群体中遭遇困境,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了解各种模式实际运转情况,具体分析各种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出研究生团建工作突破瓶颈的关键切入点——理顺各单位及组织之间的关系、推行联合共建模式。
研究生团建工作 群体特点 联合共建 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研究生团组织是高校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是开展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之一,也是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高校团建工作重点放在本科生中,研究生团建工作一定程度上成为盲区。如何发挥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是目前很多高校共青团面临的课题,高校共青团应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中探寻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以实现“共青团组织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团建工作目标。
(二)研究概况
本课题组通过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团员及研究生学生干部进行了名为 《研究生团建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设方向调查问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0份。本次调查研究主要包括研究生团建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以及研究生团建工作发展建设方向两个方面。
二、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工作模式现状
目前基层团组织主要工作模式如下:(1)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设立的团支部;(2)以实验室课题组(科研团队)为单位设立的团支部;(3)“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的理念下,党支部和团支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开展联合共建;(4)基层团支部与研究生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联合共建的事实状态;(5)团支部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网络手段。
多数学院以专业班级为单位设立团支部,这种团支部设置模式占主流。个别学院学科科研团队建设良好,党团组织均按照实验室课题组(科研团队)为单位设立。具体而言,党委书记分管研究生工作,研究生辅导员直管研究生工作,包括研究生团建工作。学院设立了研究生基层团支部,但工作开展有限,主要工作通过研究生会开展。基层团支部与研究生会没有建立明确的联合共建关系,但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学院团委统筹共青团工作,学院团委成员包括研究生辅导员,团总支成员,也有研究生代表,但团委的重心主要放在本科生团建工作上,主要服务、管理、教育对象为本科生团员。这是历史遗留的体制传承问题,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工作模式与本科生的相对独立。研究生团建工作在日常管理服务等基础工作和活动开展方面均存在事实上的盲区,研究生团员意识不够强,共青团组织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
(二)原因分析
研究生团建工作的困境主要源于工作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下面结合各种模式实际运转情况,具体分析各种模式存在的不足,以此探寻突破瓶颈的关键切入点。
课题组 (实验室)团支部的瓶颈在于谁担任组织领导者。从调查结果看,75%被调查者表示导师比较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尤其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状况。78%的被调查者认为以导师牵头课题组(实验室)为单位的团建工作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当问及“导师是否能担当团建工作的指导者?谁最适合担当团组织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宣传者?”时,80%的被调查者表示倾向于研究生会可担此重任,因为导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团组织工作,更不可能成为团组织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宣传者,以导师牵头课题组(实验室)为单位的建团模式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建团模式和研究生专业班级团支部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团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班级团支部的瓶颈在于如何适应研究生群体特点。在本科生中行之有效的团建工作模式之所以在研究生群体中优势锐减并遭遇困境,主要因为研究生生源组成较复杂,在年龄、独立性、生活方式、学习目标、班团观念等许多方面都与本科生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研究生团员年龄跨度大致为22到28之间,与本科生相比,平均年龄较大,年龄跨度也较大。第二,研究生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比本科生更丰富,个人意识更强烈,人格更独立,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能力更强,以自我动机为行动导向,自我定向和自我满足更强烈。第三,研究生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对社会问题及人生问题有着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独特见解。第四,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科研任务更重,对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求更强烈,个体学习目标差异较大。第五,学习生活居住场所也相对分散,学习、生活更具独立性,班级同学之间平时相互交流较少,相互了解较少,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班团组织观念弱,集体意识相对淡薄。本科生中通过班级团支部较容易组织和调动成员,然而研究生通过专业班级团支部调动成员相对困难。
三、联合共建的范围及实现途径
实现联合共建的预期效果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分工合作及优势互补。发扬基层团支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和研究生会“活动优势、亲和力优势”之长,使得两者优势得以互补,激活组织活力,将有效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具体而言,从各自优势划分工作侧重点,基层团支部侧重于日常管理服务等基础工作和组织内人员协调、活动宣传等方面。研究生会侧重于策划、组织、开展活动,以精品活动为载体提升研究生内在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最大限度地提升活动的层次、规模、水平、特色、影响力,有效解决团组织活动的质量和覆盖面问题。
研究生团建工作推进的切入点在于理顺各单位、各组织之间的关系、探讨更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团建工作联合共建模式。
首先,学校及各单位应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团建工作的重视程度,理顺各单位、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发挥相关单位及组织之间的合力,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管理和指导。研究生院、学工部、校团委、院党委等不同单位都涉及研究生工作的某个领域,部分职能交叉重叠。研究生团组织工作以提高研究生内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与其他部门相辅相成,应明确分工和加强合作。研究生团建工作存在多头管理,校团委、学院党委、学院团委等与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存在一定的管理关系,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职责分工。
图表 研究生工作的各组织关系
从研究生院、学工部、校团委、院党委与院团委及基层团支部工作交叉划分对研究生团员素质培养的侧重点和模块。院党委通过指导党团工作,尤其在理论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干部培训、团员推优入党等方面,加强基层团支部与基层党支部的联合共建,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方面的管理,在研究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应加强指导,基层团支部与研究生会联合共建,通过科技创新类活动提高研究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校团委通过指导研究生会和团支部工作,丰富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从而提高研究生内在能力和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实践能力。校院团委定位不同,校团委统筹工作,加强与各院团委之间联系,并指导院团委工作,搭建合作的平台。校团委具有跨院系和组织(研究生会、社团等)调动和整合资源的优势,所以侧重于仅靠单一院系办不好、资源与统筹需求较大、具有普遍性而非特殊性的项目。例如,校团委可对不同层级及组织的网络系统加强规范和整合,按照统一要求加强联网合作,推动信息资源的迅速共享和有效利用。院团委在配合校团委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应着力打造具有院系特色的项目,争取校团委的支持,合理引入社会资源。
图表 团员素质模块与各组织分工合作关系
其次,基层团支部(专业班级团支部或实验室课题组团支部)与相关组织加强联合共建,通过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形成多重渠道网格化的全面覆盖模式。目前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遭遇瓶颈,分析各种模式利弊,把基层团支部与研究生会联合共建作为研究生团建工作的主流模式,允许多种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与机制的并存,例如加强基层团支部与基层党支部的联合共建,加强基层团支部与班级的联合共建,加强基层团支部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等,才能尽快走出困境,实现“共青团组织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
最后,联合共建模式应集管理、服务、教育三位于一体,凸显服务维权型、学习创新型组织特点,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活动的项目化、品牌化运作管理模式,通过精品活动为研究生搭建锻炼自我、表现表现、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的平台,从而服务于青年的成长成才。“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只有开展高质量的活动和工作,才能打破僵局,充分发挥团组织功能。整合活动项目和内容,避免重复建设和“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策划要符合研究生实际需求及群体特点,突出学院特色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前应深入了解青年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活动中应加强指导与全程跟踪,活动后应评估效果并认真总结完善,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影响广泛、体现团员形象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特点的品牌项目,并以项目化的形式固定传承并推广。
总之,联合共建应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跨组织整合流动,通过政治宣传、思想整合、文化吸引,深化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加强团员意识渗透,进而增强团员的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学院党委和校院团委应从不同层面对研究生会与基层团支部联合共建进行业务指导、考评监督、资源支持。人力资源整合上,在注重干部选拔、培养的同时,加强研究生会干部与基层团支部干部的人力互换。优秀的基层团支部干部应积极竞聘充实到研究生会中,身兼团支部干部和研究生会的干部,研究生会应有意识地吸纳优秀的基层团支部干部。信息资源整合上,发挥基层团支部的宣传枢纽作用,同时加强活动宣传的联合署名,强化基层团组织的影响力。财力资源上,整合利用好校团委和学工部的经费、社会赞助、团员个人经济支持,保证联合共建模式有效开展工作。
[1]高珊.高校研究生团建工作模式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0(03).
[2孙德芬,顾志勇.研究生共青团工作模式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