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溢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

2014-03-21朱春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戏曲美食传统

◎朱春红

朱春红,江苏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数十篇。责任编校:左晓光

世界几大古老文明,或者灭亡了,或者衰败了,只有中华文明还在延续,还在生机勃勃地发展。中华文明生命力之强让人惊叹。这强大的生命力来自于中华文化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每一个中国人,从他开始认字,就在一笔一划中认字明意;从他开始读书,就在一言一语中知书学礼;从他走进学校,就在一篇篇课文中接受汉语言文化的熏陶。每一个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中国人,从小到大,都被深深地笼罩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是什么,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回答,问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回答。谁也说不清传统文化是什么,但传统文化就是真真切切地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洋溢在我们语文课堂上的一篇篇课文中。

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中说:“传统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他认为:“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语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涉及到许多方面。

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与农时节气有关的节日,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的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传统节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既有着重要地位,又有着独特的光彩。

莫言的散文《过去的年》,写的就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中国地广人多,五里不同语,十里不同风,各地过年风俗不同,作者没有写各地过年方式的差别,而是抓住过年的本质——庆祝、祈福、礼敬天地祖宗,写出这个传统节日特有的风俗和氛围。作者最后说:“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一语写尽“过去的年”的特点,更写出对“过去的年”的无尽的怀念。这些深深烙上传统文化之印的传统节日正在受到现代生活的强烈冲击,年味在变淡变薄变少,一些遥远的怀念也难以激起现代年轻人的共鸣。但无论如何,春节在现代生活中仍有着其他节日无法相比的重要性。一个春节,把聚居在神州大地上所有的中国人,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只为大家同是炎黄子孙,有着同样的文化之根。

传统戏曲

戏曲在我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过去,戏曲是许多中国人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传统戏曲故事多劝善惩恶,宣扬忠孝节义。传统戏曲在丰富百姓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百姓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艺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戏曲在现代生活中渐渐由大众艺术活动退隐成为少数人的艺术活动。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传统戏曲缺乏兴趣更缺乏专业知识。仅有的一点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只能来自于语文课堂。

《窦娥冤》 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关汉卿熟悉舞台艺术表演,既能编剧,又能亲自登台演出。借由关汉卿和他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元杂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窦娥冤》成功塑造了悲剧主人公窦娥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形象,成为元代底层社会中善良、坚强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典型。窦娥的蒙冤受屈让无数中国人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她的善良坚强更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辉,她的冤情最终感天动地让人一舒心头郁闷之气。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更让这部戏曲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传统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见证和亲历人类大事;建筑是沟通的桥梁,连接着历史和现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精美的建筑艺术。兴于北方的皇家园林,盛于南方的私家园林,各臻其艺术极致。那些散布在山水之间、点缀在园林之中的亭台楼阁,更是精美绝伦之外,又有令人沉醉的传说和故事,即便是各地民居,也是极富地方特色,凸显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

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专门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巧妙运用与艺术效果。他在文中例举的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无一不有着厚重的历史。这些建筑从过去到现在,一直矗立在北京城中,它们不仅有着富丽堂皇的外形,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这些建筑,既有辉煌的荣耀,也有锥心的痛楚。他们沉默地矗立在那里的身姿,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无言的诉说,一种无声的歌吟。

传统饮食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民以食为天”的生活观念。在物质资源尚不丰富、生存成为人的第一需求的时代,“食”成为人生第一要事。随着物质资源的丰富,人们一方面继续多方开拓食品原料领域,另一方面开始关注食品的滋味和营养价值。对美食的追求成为我们的祖先提高自己生活质量、丰富自己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饮食渐渐发展成为如今种类丰富、制作精妙、味道鲜美、令人迷醉的美食艺术。

汪曾祺是中国当今文坛公认的一位风雅独特的文人美食家。他在美食散文名篇《五味》 中,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美食。他把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古今国人的口味变化,一一道来,娓娓动人,趣味盎然。文章虽谈美食,其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却极丰富。读者在欣赏到各地美食的同时,也了解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汪先生笔谈美食,读者如临其境。

传统手工艺品

手工艺品制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竹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手工艺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品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给世界人民认识和欣赏中国文化提供着具体的物品,带来最直接的解说。

《景泰蓝的制作》 就是一篇说明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作者详细地说明景泰蓝制作中“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六道工序,文章虽然写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但不是单纯的技术说明,作者在说明各道工序的过程中,穿插了不少他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让这篇说明文在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文化的味道。

古典诗词

对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说,诗歌是其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化载体。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明,承载这种文明的诗歌,自源自民间的《诗经》 始,至出于诗人之手的《离骚》,再至唐诗宋词,一路绵延,风流倜傥,代有才子,佳作叠出。吟诵这些古典诗词,我们感受到诗人淳朴浪漫的情怀,体会到诗人细腻缠绵的情思,领略到诗歌深沉广远的情境。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妙的诗音、诗律、诗境,中国古代诗词大家独特的诗情、诗性、诗心,这些都是只有中国汉语言文字才能创造的境界,也是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呈现的文字与情感之美。

《诗经》 的民间歌者, 《离骚》 的爱国诗人;流连在田园中的陶渊明,放浪在山水间的李白;一腔热血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满腹经纶透悟人性的苏东坡;贵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卑俗流连青楼的柳永;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那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一一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上。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的诗歌杰作,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静静地散发着迷人的光彩,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洋溢着传统文化的那一篇篇课文在语文课堂上,就如春风吹过原野,似无痕还有迹。这些洋溢着传统文化的课文如春风细雨,在学生的一生中,始终滋润着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并最终汇聚成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奔腾在历史的长河中。

猜你喜欢

戏曲美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美食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