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要点
2014-03-21陈际深
陈际深
陈际深,教师,现居江苏睢宁。
教师解读文本,除了自己读深读透文本以外,在上课时给学生解读文本时,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觅得一金针,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读懂文本。尤其是对那些学生感觉晦涩、难懂的篇章。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苏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文章,由于辛弃疾词擅长用典,所以初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很难读懂这首词。笔者在教这首词时尝试用了这种方法,将全词内容概括为一、二、三、四、五。
一位老将:词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这首词最大难点。学生不明白为何要如此结尾。在上课的时候,我用PPT展示廉颇的个人资料:廉颇是“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在赵国,他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更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后秦用离间计,赵国弃廉颇不用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才招致长平惨败,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国势遂急转直下,不可收拾。国难思良将,赵王想重新启用廉颇,又由于受到了奸佞小人的蒙蔽,终弃廉颇未用,遂使赵国灭亡。再结合词人辛弃疾的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不久之后他被权臣韩侂胄一脚踢开。在这里辛弃疾以廉颇自况。学生们自然体会出词人作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内心的忧愤之深广。个人的荣辱得失问题是小,江山社稷的安危为大呀!
二个小名:在这首词中出现了两位帝王的小名,“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词人写刘裕出身贫贱,却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了词人对英雄的敬仰。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仅是仰慕他的英雄业绩,还会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明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朝廷采用的意思。另一个帝王的小名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词人运用当年拓跋焘攻破王玄谟军队后在瓜步山建立佛狸祠的典故,写南宋臣民在异族入侵的庙堂下迎神祭祀,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安于异族统治,不谋求迅速“还我河山”,着实令人痛心!
三座名山:这首词是辛弃疾登上北固山时亲书的。北固山是镇江有名的三山之一,另两山是金山、焦山。金山以金山寺天下闻名,白蛇、许仙的传说更是增添了金山的神秘色彩。焦山上的定慧寺也由《西游记》中唐僧出生后落难而被定慧寺和尚发现收留抚养长大而后在此寺出家而名满天下。这些美丽的传说使镇江三山更增一层灵气。这时,我通过PPT向学生展示镇江三山两寺的风景画,并向学生简要介绍这些美丽的传说。让学生们在欣赏我们祖国壮丽的河山时,内心油然而生保卫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
四个帝王:在这首词中提到了历史上的四个帝王。除了上文中已提到的两位帝王外,还有三国时东吴的孙权和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孙权、刘裕、拓跋焘都是皇帝中的英雄。他们在世时叱咤风云、建功立业,俱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词人运用这一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当权者轻率出师北伐的劝阻意图。
五个典故:用典高手辛弃疾在本词中成功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通过上面的一、二、三、四,学生已经知道、明晓了这五个典故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这个时候在课堂上学生争相发言甚至是侃侃而谈了。高潮处让人兴奋不已。诚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课堂教学中有了高潮,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度,有了波澜。”
至此,我给学生讲解全词内容:年已66岁高龄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接着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尤其是词中的这些典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通过一二三四五,原来晦涩难懂的辛词变得简单、有趣了。学生课后高兴地对我说:“记住一位老将,两个小名,三座名山,四个帝王,五个典故,这首词就好懂了!”
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一二三四五,巧妙学辛词。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明白了钱冠连先生说的: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有趣是教学的高境界。这不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最高追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