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2014-03-21陈梅娟张信美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6期
关键词:异位症发病率卵巢

陈梅娟 张信美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各年龄段女性中的发病率,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研究组患者260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同期来本院就诊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260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50岁年龄段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年龄,40~44岁时患者的发病率高达24.62%。个体因素:职业为干部及技术人员、学历在大学以上、血型为A型及O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 <0.05)。月经状况: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d、经期≥8d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 <0.05)。生殖活动:产次为1次、人流次数不低于2次、原发或继发不孕、避孕方式为IUD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P <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周期、经期、人流次数及初潮年龄(P <0.05);保护因素包括孕次及产次(P <0.05)。 结论 多种因素均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6-0004-0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目前我们还不能明确具体发病机制。该病不仅具有复发性,而且具有侵袭及种植等恶性行为,因此具有“良性癌瘤”之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比较,预防的意义更为重要[1]。笔者对近期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其发病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组患者260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平均年龄(39.01±6.52)岁。对照组为随机选取同期来本院就诊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260例,平均年龄(38.93±5.87)岁。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及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研究中妇科疾病调查表的填写通过查阅病历的方式完成。填写调查表的医生具有丰富的妇产科临床经验,由1名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对研究中的质量控制负责。本次的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年龄、民族等患者的一般情况;职业、学历及血型等个体因素;初潮年龄及月经周期等患者的月经状况;初孕年龄及孕次等患者的生殖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行t检验,对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年龄段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比较

将两组研究对象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5~50岁年龄段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年龄,研究组中25~29岁年龄段发病率接近10%,30~49岁发病率均高于10%。患者在年轻时具有较低的发病率,40~44岁时该组患者的发病率高达24.62%,更年期后发病率出现明显的降低。见表1。

2.2单因素分析结果

①研究组与对照组在个体因素方面比较,职业为干部及技术人员、学历在大学以上、血型为A型及O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月经状况方面比较,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d、经期≥8d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生殖活动方面比较,产次为1次、人流次数不低于2次、原发或继发不孕、避孕方式为IUD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两组相关因素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月经初潮年龄较小,月经周期均较短,人流次数较多,两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的经期、初孕年龄、孕次及产次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混杂因素去除,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以上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周期、经期、人流次数及初潮年龄(P<0.05)。保护因素包括孕次及产次(P<0.05)。见表4。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育龄妇女中较为常见,在初潮后与绝经前的年龄中均可发生,该类疾病为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雌激素合成的场所中,育龄妇女的卵巢占主要地位[2]。本研究结果表明,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较低的发病率,发病高峰年龄为25~50岁,更年期妇女发病率具有降低的趋势,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40~44岁。研究结果与相关报道具有一致性[3]。在青春期前的幼女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较低,青春期和年龄不高于20岁的女性中子宫内膜异位症仍可发生。妇女绝经后卵巢功能明显降低,脂肪和皮肤等卵巢外组织为雌激素的主要合成场所,绝经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与性腺外雌激素的生成有关。所以,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卵巢功能所起的作用可以通过年龄因素体现[4-6]。与正常内膜比较,异位的子宫内膜病灶增长较为接近,一定水平和周期性的卵巢性激素的刺激非常重要。

有研究认为,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及技术人员中具有较高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可能是因为干部及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的人群中脑力劳动者居多,精神容易处于紧张或应激状态,此外,该类人群的运动多不规律,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或者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平衡,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促进作用[7,8]。另一方面,干部或者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的人群多具有较强的保健意识,保健条件与其他的人群比较也较为优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血型为A型及O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BO血型为显性遗传,遗传性状及种族差异为其遗传的分布特点,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有报道表明,经血倒流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患者的月经初潮过早和月经周期缩短,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风险增加,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因果关系。患者具有较早的初潮年龄或者较短的月经周期则经血反流发生的时间也比较早或比较频繁。每次反流的经血量随着患者行经期长和经量多而增加,以上均会导致患者盆腔内有更多的经血及内膜碎片。当机体免疫系统对月经产物的清除能力低于倒流的经血量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9]。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月经状况方面比较,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d、经期≥8d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之前患者也可能发生痛经,经血倒流的机会由于月经期宫缩的加强而增加,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痛经为危险因素,并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危险性随着患者痛经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增加的状态。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会受到妊娠次数的影响,两者之间呈负相关,患者最后一次分娩的时间越长,妊娠的保护作用会越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会越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足月妊娠1次患者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足月妊娠1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两组之间的产次为2次及以上的患者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可能是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关。大部分女性均生育1次,生育层次没有平衡的分布[10],这也导致在相关因素的t检验中两组的平均产次较为接近,两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都有过妇科宫腔镜手术的经历。在多产妇、多次人流及有过宫腔操作的妇女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较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人流次数越多,其OR值也越大,表明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危险性随着患者人流次数的增多而增大。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人工流产为其危险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放置IUD为其危险因素。有报道表明,新近应用IUD具有较低的发病风险,但应用IUD 49~72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与未应用过的IUD比较明显增加,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总之,多种因素均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以达到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晓佳,孔宪超,陈冲,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388-391.

[2] 温玉群.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27(6):122-123.

[3] 骆海娟.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5):770-771.

[4] 张美英. 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9):78.

[5] 王优快.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62-63.

[6] 于兴江 范克军. 多因素判别分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价值的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63-1065.

[7] 崔丹, 崔满华.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5):2369-2371.

[8] 邹容.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300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14):116-117.

[9] 史精华,冷金花,郎景和,等. 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生育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51-53.

[10] 王宁宁,刘斌,谭金凤,等. 广东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趋势与特点[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7):962-965.

(收稿日期:2013-08-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会受到妊娠次数的影响,两者之间呈负相关,患者最后一次分娩的时间越长,妊娠的保护作用会越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会越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足月妊娠1次患者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足月妊娠1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两组之间的产次为2次及以上的患者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可能是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关。大部分女性均生育1次,生育层次没有平衡的分布[10],这也导致在相关因素的t检验中两组的平均产次较为接近,两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都有过妇科宫腔镜手术的经历。在多产妇、多次人流及有过宫腔操作的妇女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较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人流次数越多,其OR值也越大,表明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危险性随着患者人流次数的增多而增大。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人工流产为其危险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放置IUD为其危险因素。有报道表明,新近应用IUD具有较低的发病风险,但应用IUD 49~72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与未应用过的IUD比较明显增加,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总之,多种因素均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以达到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晓佳,孔宪超,陈冲,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388-391.

[2] 温玉群.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27(6):122-123.

[3] 骆海娟.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5):770-771.

[4] 张美英. 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9):78.

[5] 王优快.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62-63.

[6] 于兴江 范克军. 多因素判别分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价值的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63-1065.

[7] 崔丹, 崔满华.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5):2369-2371.

[8] 邹容.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300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14):116-117.

[9] 史精华,冷金花,郎景和,等. 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生育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51-53.

[10] 王宁宁,刘斌,谭金凤,等. 广东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趋势与特点[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7):962-965.

(收稿日期:2013-08-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会受到妊娠次数的影响,两者之间呈负相关,患者最后一次分娩的时间越长,妊娠的保护作用会越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会越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足月妊娠1次患者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足月妊娠1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两组之间的产次为2次及以上的患者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可能是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关。大部分女性均生育1次,生育层次没有平衡的分布[10],这也导致在相关因素的t检验中两组的平均产次较为接近,两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都有过妇科宫腔镜手术的经历。在多产妇、多次人流及有过宫腔操作的妇女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较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人流次数越多,其OR值也越大,表明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危险性随着患者人流次数的增多而增大。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人工流产为其危险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中放置IUD为其危险因素。有报道表明,新近应用IUD具有较低的发病风险,但应用IUD 49~72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与未应用过的IUD比较明显增加,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总之,多种因素均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以达到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晓佳,孔宪超,陈冲,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新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388-391.

[2] 温玉群.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27(6):122-123.

[3] 骆海娟.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5):770-771.

[4] 张美英. 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9):78.

[5] 王优快.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62-63.

[6] 于兴江 范克军. 多因素判别分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价值的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63-1065.

[7] 崔丹, 崔满华.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5):2369-2371.

[8] 邹容.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300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14):116-117.

[9] 史精华,冷金花,郎景和,等. 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生育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51-53.

[10] 王宁宁,刘斌,谭金凤,等. 广东地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趋势与特点[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7):962-965.

(收稿日期:2013-08-21)

猜你喜欢

异位症发病率卵巢
保养卵巢吃这些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卵巢多囊表现不一定是疾病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如果卵巢、子宫可以说话,会说什么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从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