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治疗在中国转型期家庭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014-03-20季治国

卷宗 2014年1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本土化心理咨询

季治国

摘 要: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国家庭单位由大变小,且家庭结构日渐多元化;同时,家庭的某些危机状态如夫妻沟通障碍 、婚外恋、家庭暴力 、子女教育、经济纠纷、婆媳矛盾等家庭问题日渐突出,迫切需要系统的家庭危机干预方式,而家庭治疗则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本文从家庭治疗的本土化方面来论述了其在中国转型期家庭中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家庭治疗;本土化;心理咨询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对个体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生活在不良或病态的家庭关系环境中,家庭成员心理心理健康会受到消极影响,导致个体逐渐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家庭成员一个个单独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所能解决的。这时,家庭治疗也许是最合适的心理咨询方法。

在国际上,家庭治疗代表了心理治疗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方向,已发展成为心理路咨询和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面对这种新的工作理念与方法,我们既要看它在中国是否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也要看它能否解决中国家庭在转型期社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家庭治疗在中国的真正本土化与推广应用。

1 家庭治疗的概念

20 世纪50 年代,家庭心理治疗(family therapy)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技术发展起来,它是以格式塔理论和社会建构等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心理医生在受理有心理障碍的来访者时采取的以 “家庭” 为治疗对象,而非仅仅针对来访者个体。它认为来访者的问题是整个家庭成员群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理治疗不能单从来访者个体着手,而应以整体的家庭系统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有把来访者个体生活周围的不良环境给清除了,心理治疗的效果才能得到巩固,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标志。

2 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

家庭治疗是个舶来品,因此在中国应用存在一个适应性的问题。下面将以中美文化差异为出发点,从家庭与个人关系的差别、家庭结构和职能的差别、家庭矛盾的解决以及家庭理论的发展趋势四个角度,结合上文家庭治疗理论,分析家庭治疗在我国的文化适应性。

2.1 家庭与个人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虽然他们也重视亲情,但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认为人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大家都是兄弟姊妹。而在中国,人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亲情和家族的观念至上,用“家天下”的方式来处理诸如父子、夫妇、兄弟等关系,家庭外的社会关系也是家庭关系法则的扩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变化。中国人在注重家庭整体利益与荣誉的同时,开始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在大部分中国城市家庭里,都慢慢开始强调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尊严与地位。家庭中的个人与个体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种转变使得系统家庭治疗促进家庭成员个性化的理念比较容易被接纳,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家庭结构和职能的差别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类型结构,而这些类型结构主要根据家庭所拥有的代际结构、婚姻状况、以及亲属关系等因素来进行分类。一般说来,我国的家庭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1)横向的联合家庭指两代以上的夫妇及其子女、亲属同堂的家庭;(2)纵向的直系家庭。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3)三口之家,由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还包括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

在转型期的中国,三口之家、单亲家庭及空巢家庭开始增多,横向联合家庭及纵向的直系家庭开始减少,家庭结构开始缩小。由于家庭结构的缩小化,使得家庭的职能开始分散。比如以往由大家庭统一分配财产、共同生产、聚居居住的模式已经为财产独立、生产独立、居住独立所取代。

2.3 家庭矛盾的解决

中国家庭出现的常见问题,如家庭中的权力层级问题、亲子次系统和夫妻次系统的界限问题、家庭系统间的沟通问题等与西方社会也不完全相同。根据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冲突主要表现为父母之间的冲突(即婚姻冲突)以及亲子之间的冲突,其中前者在冲突中起主导作用。西方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三角关系的冲突比较明显,是西方家庭心理治疗的治疗重点。在中国父母与子女三角关系的冲突却不明显,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类冲突也逐渐呈现出与西方一致的倾向,即变成以夫妻的婚姻冲突与亲子冲突为主。

2.4 从家庭治疗的理论发展趋势看其在中国的应用

家庭治疗自20世纪80年代传人国内以来,有治疗者进行过小规模的治疗实践和研讨,但是各个治疗者所采取的治疗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使得治疗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治疗者开始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可为遵循不同疗法的治疗者提供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一起挖掘各疗法的共通疗效因素,从而发展更具有治疗效力的治疗模式。在这样的大整合模式下,比如许多家庭疗法的治疗家们在坚持以家庭为整体的治疗取向的同时,也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其他主流治疗范式如箱式疗法、行为-认知疗法、人本-存在疗法的中的精华,从而使得家庭治疗的实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以上这些对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家庭由于重视“和为贵”,不像西方那样敢于挑战权威和坦率直接的交流方式,而更接受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沟通,而这正是认知疗法的强项,因而,在家庭治疗中整合个人治疗的一些方法对于它的本土化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关注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等深入中国人骨髓,这和家庭疗法注重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情境以及家庭、社区对心理康复的积极作用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为家庭治疗模式本土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3 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

结合上文家庭治疗的文化适应性探讨,在理论认识上,应看到家庭治疗本身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此同时,鉴于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造成此理论不能生搬硬套的在中国运用,并且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家庭治疗在中国还是一个崭新的事业,家庭心理治疗进入国内的时间还很短,国内家庭心理治疗师的自身定位、诊治方式以及家庭心理治疗功能如何与中国文化有机的结合等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一步探讨。因此在家庭治疗理论本土化的以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1 强调家庭系统治疗,而不是个体治疗

家庭治疗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强调从整体和系统的观点出发,致力于分析、调整家庭关系。通过家庭或更大的机构在内的系统的改变,来处理和消除个体所存在的问题或症状。家庭是一个人整个生活的基础,每个人都应注意建立并维持一个健全的家庭。社会可以说是个大家庭,一个人如能很好地适应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也就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关系。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强调私密性与一对一的咨询关系,但是在家庭治疗之中,却要将主要家庭成员如父母、一起生活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纳入到心理治疗过程之中。缺乏这些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那么家庭治疗将无法顺利实施,另外治疗效果的持续性也令人怀疑。强调家庭的整体参与这点家庭治疗师一定要反复对来访者予以提醒,这样才能确保家庭治疗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2 推广到社区服务

家庭的某些危机状态如夫妻沟通障碍 、婚外恋、家庭暴力 、子女教育、经济叫纷、婆媳矛盾等家庭问题仍在困扰着中国相当大比例的家庭。这些家庭所面临的诸多何题,并不能仅视其为家庭成员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往往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必须依靠社会的介入和干预。在社区有从事婚姻与家庭治疗的社会工作者、家庭治疗师可以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在治疗过程中学习和提高解决家庭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底细胞,家庭的健康和稳定,对社区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社区要加大对家庭问题的关注,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引入家庭治疗服务项目,一方面可以让那些受家庭问题困扰的居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

3.3 助人自助

“助人自助”,也就是帮助求助者学会自己帮助自己,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代替他们做出决定。而且,在此过程中要与所有家庭成员建立信任关系,从而确保会谈与治疗顺利进行,也要求助人者扮演引导者和家庭关系的平衡者。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无法与求助者进行有效沟通,并唤醒他们内心的责任意识,助人者就难以从中抽离出来,就会让求助者及其家庭产生依赖心理,这样不但很难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而且也很可能会使求助家庭的问题更趋复杂化,使他们的无能感愈发增强。

3.4 对治疗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

在学习和使用家庭治疗理论时,要求中国治疗师不能迷信西方的理论更不能生搬硬套的运用,而是在具体治疗中能够中西结合双剑合璧,切实做好家庭治疗的中国化工作。优秀的家庭治疗师,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更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磨练。但在现阶段情况下,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并且现阶段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也是良莠不齐,因此要推进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大范围应用难度很大。因此,现阶段家庭治疗专业人才的培训是我们推进家庭治疗工作的当务之急。

4 总结

中国家庭文化与西方相比,跟家庭心理治疗的理念有更多的一致性,比如注重整体,强调结构,注重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比较依赖家庭,注重权威等;而且,在操作上容易进行。这些决定了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这也是其他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所无法比拟之处。所以,中国文化为家庭心理治疗在国内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而家庭治疗则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和家庭本位的思想,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家庭治疗在中国转型期家庭中推广应用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 刘志红、阮曾媛琪.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5):29-31.

[2] 李灵.论家庭治疗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从传统家庭文化的转变看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应用.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本土化心理咨询
家庭治疗对躯体化障碍临床效果的干预研究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国内外青少年药物滥用家庭治疗的研究回顾与反思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家庭治疗在社区戒毒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精神疾病家庭治疗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