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四组概念

2014-03-20南鱼东

甘肃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渲染联想衬托

南鱼东

〔关键词〕 渲染;衬托;联想;托物言志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64—02

1.渲染与烘托

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增强艺术效果。用在诗中则是对环境、景物或人的作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杜甫的《登高》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陌上桑》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以闹衬托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的本意在写夜雪之大,大到什么程度?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的感觉、视觉、听觉等侧面描写来烘托雪之大的。如《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渲染与烘托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且常常并提。在使用时,渲染一般从正面着眼,而烘托一般从侧面用笔。

2.对比与衬托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士兵之间的尖锐矛盾。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作背景来陪衬,所谓“绿叶衬红花”,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做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题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用皇宫中所有的美女作为陪衬来衬托杨贵妃的美,此为正衬。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衬托主体,从而使主体更形象、更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如以美衬丑、以乐衬悲等。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语花香是多么美好的景物,可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竟然让诗人溅泪、惊心,更显诗人心中离乱之苦。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为了突出两者,而反衬只是为了突出一者。表达目的是明显不同的。

3.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制的愤激之情。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可以说,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诗歌创作尤其如此,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想象了一幅感人的场景:自己在客栈孤灯独坐,想念家人。家里人也会同样坐到夜深,并且还在谈论着远行之人,诗人丰富的想象说尽了思乡之苦之切!

4.情与志

刘勰说:“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 就是说诗是由“情”而生,有感而发,“情”是诗的生命;诗由“志”明,是诗人志向和理想的集中表达,从而给人以启迪,以导向,“志”是诗的力量。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使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思索。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二者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后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不着一字,读完后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描绘了北国雄奇的雪景,并由此引出了无数历史风流人物,表达对于他们的仰慕与惋叹,迸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千古绝唱,作品中充满了豪迈奔放浪漫主义激情,表达了一代伟人崇高而旷达的胸襟。再如宋人陆游的《咏梅》,描绘了风雨交加中梅花飘零的景象,寄托诗人理想碰壁,孤立无援的处境,但又矢志不渝的决心。

情与志的区别:“情”——喜、怒、哀、乐、怨、忧;志——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渲染联想衬托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浅谈三维软件在二维动画渲染中的应用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