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课”中探寻课改之路
2014-03-20于珊珊
于珊珊
新课程改革该如何改?怎样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效果,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是民乐一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所面临的问题。“课改应先从‘改课上下工夫”,校长王学舜这样认为,在这样的理念下,民乐一中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近年来,民乐一中紧跟课改步伐,将教育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核心内容,积极创新,无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课改之路。
“大备课”点燃教师的教研热情
走进民乐一中的教室,记者看到一位语文教师正在上《长短句的转换》一课,课堂上认真听课的除了学生,还有很多教师。该教师讲完示范课后,和所有听课教师到指定教室相互讨论,听课教师对他讲的课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你的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衔接都非常好,值得借鉴。”“这节课要是多一些让学生课后延伸阅读的部分就更好了。”老师们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自己的感想和建议,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讲课、评课活动就是民乐一中的“大备课”组活动。
刚刚参加完语文大备课组活动的张淑琴教师向记者介绍,学校的大备课组活动按照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学科安排时间表,数学、英语等学科组都会像语文组一样,每周腾出半天时间,教师们集中在一起听课,组织集体讨论,对讲课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经大家讨论、补充、完善后,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然后全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跟踪调查,逐一落实大备课组讨论的内容,课后还要进行教学评议。这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备课,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过去教师应付工作的态度。同时,活动在实践上针对知识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备课,这种方式对教师成长非常有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
记者了解到,该校的大备课组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备课,更是学校教师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成为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该校语文教师宋峥告诉记者,大备课组活动是教研活动的创新,把教研活动的重心移到了课堂上,把教学研究转移到课堂上。“正如校长在开学工作会议上所说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加强教学研究。”
“学校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分大组和小组,大组活动每周一次,小组活动每周二至三次。活动时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探讨,共同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大备课组活动既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也形成了教学合力,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化。”该校校长王学舜说,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更是他们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
“导学案”让课堂更高效
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课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让课堂变得高效呢?
“新一轮高中新课改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学校吸收外校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研究适合我们学校的‘导学案。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应对课程改革、推进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合力,共同提高,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益,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王学舜说。
民乐一中的“导学案”到底是怎样一种教学模式,它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呢?
宋峥向记者介绍,导学案是教师编写的,编写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科组的集体智慧,一份导学案具体流程为主备人自主备课(主备)——备课组集体备课并由主备人修改(集备)——包科领导签字印刷——上课教师补充(自备)——课后修订。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学科等对导学案的使用制定不同的发、用、收、评、纠方案。
王学舜说:“导学案的功能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它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教师们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我校的导学案在长期编制、使用实践中,对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要求、规范、编写过程、使用方式等都形成了较完备的操作系统。通常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的侧重点都各不相同。
导学案是怎样使用的?和教材有何联系呢?记者了解到,导学案其实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
张淑琴说:“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无法直接读懂、理解,教师对教材‘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导学案不能代替教材,在学习中,学生要学习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抓紧回到课本,先把课本内容提纲挈领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形成问题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自学,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
该校学生张学丽道出了很多学生的感受:“学校的导学案很好,比如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会发给我们学案,先预习,如果有疑问我们会在学案上记录下来。预习完后将学案交上去,老师对学案完成情况做全面检查,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会将我们的疑问带入课堂解决,从我们感兴趣又充分思考的问题开始,老师也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一倍,学习起来自然也轻松了。”
“走出去,引进来”让课改有保障
“我曾去江苏省海安中学学习,那次外出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让我对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去年6月参加完外出学习的英语教师郭爱英说,她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外出学习还是向来学校的专家学习,对她来说都是理念更新、教法提升的好机会。
郭爱英道出了该校许多教师的心声,他们都表示学习是课改更好进行的保障。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课改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民乐一中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下大力气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倡“走出去,引进来”。
王学舜告诉记者,“走出去”就是外出学习。自2012年10月至今,学校先后共派出249人次赴江苏如皋、江苏海安、上海复旦大学、河北衡水等名校听课、交流、参观学习。学习的教师通过看、听、问等方式,充分了解了所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深入反思自己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和所存在的差距,引发了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诸多思考,为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将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和自身体会与学校其他教师分享,促使其他教师尽快成长,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我们还有‘引进来,就是聘请专家到学校来交流、座谈,曾邀请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创国家教育集团的专家齐明等来学校讲座,其效果非常好。”
张淑琴说:“教师学习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在交流学习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尽可能‘取其精华,真正达到学习的效果,也让学生受益。”
“正是采取这样的培训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也在步步推进。”该校教师王祥学说,这几年来,民乐一中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做了很多工作,得到了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如今,民乐一中的课改之路越走越宽。
编辑:陈富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