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差异形成的经验分析

2014-03-20吴海兵张文松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央政府金融区域

吴海兵,张文松,汤 潇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2.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3.平安银行,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央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差异形成的经验分析

吴海兵1,2,张文松1,汤 潇3

(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2.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3.平安银行,广东 深圳 518000)

文章选取2000-2010年我国有关区域金融发展方面的数据,计算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市场化相关比率RFMR,分析了我国各区域间金融发展状况和金融结构水平。研究发现,我国三个区域金融相关比率都在逐步上升,但是地区之间发展速度并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金融深化较快,而中部地区相对落后,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在过去30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文章采用基于中央政府行为的数理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形成进行了解释和经验分析。建议中央政府要因地制宜,转变政府职能和干预方式,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货币政策,鼓励金融制度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区域金融;金融差异;中央政府行为;金融结构

一、引言

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区域经济发展也随着体制的变迁、政府偏好性政策呈现出不同特征。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从平衡到非平衡两个显著性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有一定的特殊性,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更多取决于政府的外部制度安排[1]。

从当前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和金融差异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从对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的关系方面,如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地理学和金融发展理论。大量研究成果说明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发展之间的内生关系,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宏观经济等角度研究了导致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各种因素。但是,过度强调地理学、空间环境因素以及理想化的市场经济条件假设很大程度忽视了政府干预环境的影响,导致无法为实际工作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文章试图从理论和历史沿革角度探讨中央政府制度安排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进而提出有效政策建议,实现区域金融和谐发展。

二、我国东中西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1.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指标选取

借鉴哈斯(2006)的研究观点,文章选取了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资产结构3个在现有条件下能够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指标。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区域差异的指标为金融相关率;衡量金融资产总量的指标有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和金融机构人均存款总量;金融资产结构与规模包括存款、债券和股票等。

2.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数据说明

根据国家发改委(中部办、西部地区开放领导小组)的划分方法,可将全国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发达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黑龙江、吉林13个省市,其中辽宁、黑龙江、吉林属于东北地区。中部区域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西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文章所用数据基本上是2000-2010年有关我国各区域金融发展方面公布的年度数据,大部分指标的年度数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由于统计口径和新统计指标的变动,使得有些年度的数据无法获得,甚至存在一些错误。为了弥补这类缺陷,文章运用数据平滑处理的方法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2]。

3.区域金融总体差异数据分析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雷蒙德·OW·戈德斯密斯(Goldsmith)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首次提出金融相关比率 FIR(Financial International Ratio),其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主要衡量一国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其公式为FIR=金融资产总量/GDP。麦金龙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时,采用的是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衡量金融增长的标尺。国内一些学者在衡量金融增长时,由于各省的金融资产,M2等数据无法准确获得,故以地区存贷款代替地区金融资产总量,FIR=(S+L)/GDP(其中,L代表贷款额,S代表存款额,GDP为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而金融市场化相关比率RFMR(Relative Financial Market Ratio)等于金融相关比率减去国有金融相关比率,其可用来作为中国各区域中的金融市场的竞争差异化指标,衡量比较区域间的金融发展状况和金融结构水平[3]。

图1 金融相关比率变动趋势(1978-2010年)

从表1及图1可以看出,从1978到2010年我国三个区域金融相关比率都在逐步上升,但是地区之间发展速度并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金融深化较快,分别从1978年的0.98、1.02至2010年上升到2.39和2.38。而中部地区相对落后,与中西部的差距日益加大。这反映出,从货币经济化角度来看,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在过去30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北京、上海、广东、山西、四川等省的金融相关比率增长较快。

表1 2000-2010年中国各区域金融结构总体评价指标

三、基于中央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

1.基于中央政府行为的两阶段假定

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央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根据一国经济发展规律,将一国发展根据政府政策变化的差异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一国改革发展的初期,由于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政府更加注重“量”的增长,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成为政府在制订政策过程中的首要目标。由于资源有限,必然会采取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实现其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这一时期,实施“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一系列政策,使得部分地区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带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区域间经济金融差距不断扩大。地区之间差异化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导致投资规模差异通过投资乘数的放大效应进一步影响区域金融的均衡发展。

第二阶段: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促进国家区域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转而成为一国政策制定实施的重要目标。减少政策的干预,提高资金、金融产品等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性,进一步消除壁垒,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体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助力落后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基于中央政府行为的数理模型解释

上述政策两阶段变化过程,可通过以下数理模型进行简要阐述:

假定某国A为市场经济国家,有着统一的金融市场,排除政府干预,该市场的交易成本几乎可以忽略,设为零。基于该假定,行政制度安排对经济主体的储蓄行为不会产生影响,一地区储蓄量主要由统一的市场利率决定。

将A国简单划分成B与C两个地区,它们具有相同经济规模,且具有相同的投资和储蓄函数。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该国B和C两个地区的储蓄是用来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市场利率与储蓄总额成正向变动,与投资总额成反向变动。

假设居民B、C两个地区储蓄函数为:Si=Soi+hir。其中,Soi表示地区i的自发储蓄,hi表示地区i的储蓄利率系数;i=B,C。同时,假设B、C两个地区的投资函数为:Ii=Ioi-dir。其中,Ioi表示地区i的自发投资,di表示地区i的投资利率系数;i=B,C。

根据上述假设,B、C两个地区的投资函数即为两地区的金融市场资金需求函数,且B、C两地区的储蓄函数即为两地区的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函数,且两地区的储蓄函数之和即为A国的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函数[3]。中央政府采取区域偏好性政策市场数理模型解析:

(1)差异化政策市场分割状态两地区模型

阶段一:假设A国在发展初期,中央政府根据一国实际状况,对某地区采取具有偏向性的区域政策,在区域融资规模或融资成本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制度优惠。该国把B地区作为优先发展区域,大规模的资金补助,利率优惠等政策措施可有效提高B地区的投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这使得A地区在投资借贷领域具有优先权。

图2 差异化政策分割状态两地区示意图

假定由于地区B长期享受政府的倾向性的金融制度安排(如优惠利率,大规模资金投入),金融体系较C地区日趋发达,可筹资金远超过其投资额,可以以低于均衡利率水平利率(r1)进行融资,如图2所示。在融资成本为r1的情况下,其融资规模为Ib1,比均衡水平Ib增加了(Ib1-Ib)。

而地区C在该阶段金融市场发展一度滞后。对地区C而言,由于筹资效率较低,可筹资金供需紧张,该地区资金需求方只能通过对利率竞价的方式来争夺有限的资金,导致利率由均衡水平上升至r2。此时融资规模为Ic,比均衡时的融资额减少(Ic-Ic1)。对于整个融资过程来讲,两地区由于在分割的金融市场,资金流动受限,在中央政府差异化的金融制度安排下,B地区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融资,而地区C则以较高的利率损失了大量金融资源,两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加大。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A国整个可用资金规模不变。地区B由于差异化政策多获得的资金规模恰好等于C地损失的金融资源。

图3 一体化金融政策下两地区示意图

(2)一体化金融政策下两地区模型

阶段二:随着A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一国政策的主要目标。一国采取如取消差异化利率待遇等制度创新措施实行金融资源的跨市场的一体化,鼓励资源的自由流动。由于C地区的投资具有较高的收益r2,促使B地区资金流向C地区,进而C地达到供需平衡,利率回落到r0,筹资额度增加到Ic1。与此同时,随着B地区富余金融资源的流出,供过于求的矛盾等到解决,利率逐渐回归到均衡水平r0。伴随着C地区投资规模的增加,经济速度得以较快增长,两地经济差异的收敛化也加快了金融发展差异化的减小。

3.模型对于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与中央政府行为的现实解释

中央政府行为与中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形成机制可以通过上述理论模型得到较好的现实说明。在改革初期,中央政府采取的区域政策更多的是谋求经济增长的总量速度最大化。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而只要整体上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超过区域间经济金融差距扩大的负面影响,区域金融经济差扩大并不是当期的主要问题。这种理论逻辑基本体现了当时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实。中央政府为保证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制度安排上更多的降低了给予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优惠。东部地区发生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发展要素市场,解决金融资源和企业家资源的约束,发展非公经济等措施,在投资乘数作用下,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金融差异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地区之间经济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共同富裕”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目标。新的制度安排相应减少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规模,从而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中央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差异形成的经验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和现实解释不难看出,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根据其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适时实施差别化的货币、财政政策促使了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总结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中央政府对地区差异化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差别的利率政策

差别化的利率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体金融机构的存贷状况、储蓄规模,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一经济体的储蓄规模是其经济起飞的重要准备和核心变量。由于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偏好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利率制度安排,进而对区域金融差异产生较大影响。如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快东部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国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向经济特区提供5年以下的2.88%,五年以上4.32%的低息贷款。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赋予广东省较大的利率调控权,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设立利率浮动水平和档次区间,使得深圳金融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核心,为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这一系列优惠政策打破了统一的金融区域政策状态,而且进一步使我国区域金融从行政性平衡状态向政府主导型非均衡状态过渡。

2.有差别的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与利率差异化的手段不同,中央政策实施有区别的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其行政色彩更强。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了更好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一部分“先富地区”认为的对金融机构区域加以限制的措施。如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加快经济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央一系列文件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关于广东、福建两省继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会议纪要》,明确“广东、福建两省可以试办区域性金融组织,也可称银行。”《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结构,标志着中国金融业的正式对外开放。上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大连、青岛等8个城市引入外资金融机构,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差别推行,导致外资银行基本上布局于东部地区,2011年东部地区外资银行占比达87%,而西部地区只有3.5%。

3.有差别的股债筹资和信贷政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已经建立了股票市场、融资市场和融资体制,但出于金融安全,控制资本流动的考虑,我国在证券债券市场发展初期阶段,中央政府对上市资源采取行政性分配和额度控制的办法,这造成各省市争夺上市公司数量以获得股票融资资源。由于国家将国内仅有的两个证券交易所建在上海、广东两地,而金融发展其本身所具有显著的聚集效应,东部地区毫无疑问在这一争夺上市公司数量方面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和资源,而中西部地区仅获得了较少资源,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扩大。1996年上市公司数量东部占比64.48%,2010年68.40%,而西部占比分别为18.8%、16.40%。无论从哪个时间段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的比重都比较小。

同时中央政府会给予一些地区特殊信贷政策以扶持其发展。如上世纪90年代对深圳特区,中央政府给予其信贷资金“切块”管理权,除中央国库款和向人民银行总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外,各专业银行深圳分行将所有信贷资金和存款全部留在深圳特区,而且,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对深圳下达信贷规模。

4.统一的货币调控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生产力低水平的现状、计划经济下的封闭状况,采取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尤其合理。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深入,各区域状况发生了较大差异。忽视区域间的差异程度,以单一某一地区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标的,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无疑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绩效结果,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在大规模投资后产生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在国家层面采取“一刀切”的紧缩货币政策,使各地区经济迅速降温。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冷热不均”,且基于相对东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周期阶段相对滞后的现实,东部地区过热经济迅速降温,却使得中西部经济原本属于正常运行投资并不过度的中西部地区也不得不收缩的经济,从而进入发展停滞的境地。加之东西部货币经济化程度差异,使其在货币传导、政策执行都存在差异,从而使得其复苏弹性远弱于东部地区,进而导致东西部地区间经济金融差距的不断扩大。

发达地区由于发展初期受到政策倾斜所积累的发展优惠,其微观主体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偏好和金融需求。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相关制度安排在没有东部地区的资金支持下根本无力实施。因而改革后期中央政府的制度安排地区经济、金融差异变化的影响力已大为减弱。此时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博弈,成为造成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传统经济地理学观点,历史文化环境,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了区域差异化的金融资源布局。而对于还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金融资本还没完全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各地区的金融存贷款、证券市场融资状况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特殊发展偏好的区域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影响。区域金融差异主要反映的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外在差异化驱使性行为。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改革的渐进特征和路径依赖,我国政府干预下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会仍然存在,并且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距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我们不是害怕这种差距,而是要利用这种差距加快各地区金融发展。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目标应该体现以下特征:①区域性的金融业要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潜力相适应,以利益为导向,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地区专业化分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②在金融市场化基础上实现地区专业化分工,提高区域间金融合作;③建立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决定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和边界的相关制度安排更多地依赖于中央政府制定实施。因此中央政府如何因地制宜,转变其政府职能和干预方式,对金融业发展实现从行政性干预转向通过市场相关规则进行约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货币财政政策。正如在文章分析中所提到的,忽视差异性、单纯的“一刀切”政策无疑会导致地区经济金融差异的不断扩大。因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地区的差异性,对相对落后地区给予特殊政策优惠,或在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区别化使用各类货币政策组合,保持发达地区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有力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对“三驾马车”根据地区发展程度实行差别化管理: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针对落后地区货币乘数较低的现实,准备金率可以定的低一些,调节地区间资金平衡,实现区域差别化再贴现率;同时可以在贴现条件和贴现率浮动方面给予地方一定的权限,优化资金结构,实现市场化利率改革,鼓励民间金融,解决落后地区无款可贷的局面;同时优化货币政策组合,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交叉使用,突出对落后地区选择性货币工具的使用。

其次,鼓励金融制度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金融制度创新体现为放宽金融市场管制,促进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可有效为落后地区提供经济发展的条件。要积极发展“三农”信贷制度体系,建立城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创新机构,构建落后地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制度的创新还应该明晰产权结构,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和调节,遵循市场竞争规则,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促进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1]崔光庆,王景武.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与政府行为:理论与经验解释 [J].金融研究,2006(06):87-89.

[2]哈斯.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分析 [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04-15.

[3]黄桂良.区域金融发展收敛: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05-25.

[4]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24-28.

[5]赵伟,马瑞秋.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成因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6(2).

[6]范学俊.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实证检验 [J].金融研究,2006(3):58-62.

[7]施建准.金融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 [J].经济学动态,2004(9):7-13.

[8]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 [J].管理世界,2003(7):13-20.

(责任编辑:FZF)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WU Hai-bing1,2,ZHANG Wen-song1,TANG Xiao3
(1.China Center for Industrial Safety Research,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2.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 Hunan 423000,China;3.Ping An Bank,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China)

This article selected the data of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from 2000 to 2010 in China,calculated financial ratio FIR and financial market rate RFMR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analyzed various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level.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financial ratios of the three regions are gradually rising,but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uneven among regions.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financially deepening rapidly,while the central region is relatively backward.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 shows a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past 30 years.Us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ehavior,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regional financi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intervention,make and implement differenti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encourag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guid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Hotel service industry;Financial differences;Hotel management;Financial structure

F832

A

1004-292X(2014)05-0084-05

2014-01-08

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12ZK2047,2014ZK2042);湖南省教育厅委托项目(12W015)。

吴海兵(1974-),男,湖南新邵人,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管理战略、中小企业战略研究;

张文松(1968-),男,山东滕州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发展战略与集团管控、企业家成长与企业转型、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研究。

猜你喜欢

中央政府金融区域
中央政府将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元明中央政府治藏宗教政策不同特点成因分析
清朝中央政府的筹藏方略与西藏宗教事务管理基本经验
分区域
P2P金融解读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