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及其相关问题
2014-03-20李筱
李筱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我国的青铜乐器历史悠久,它的形状、结构、发声特点明显区别于欧洲钟,它是我们探讨古人关于音乐学和声学技术及科学史、商周史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①高西省:《青铜钟的形制、用途及其他》,《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 期,第10 页。安徽地跨长江与淮河,兼有吴楚文化的特征,还具备自己的特点。
研究青铜钟,先要从青铜钟的各部分构造开始。(如下图所示)钟是从铙演化而来,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②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93 页。这个可以悬挂钟体的柄称为“甬”。“甬”的上部是“衡”。“甬”的中下部突出部分称之为“旋”。“旋”的正面上方用来悬挂的孔称之为“干”,通过干部来悬挂,钟体是倾斜的。共鸣箱上方的平顶称为“舞”。钟的正背面中上部直的梯形阔条被称之为“钲”,而“钲”部两边比较突出的乳钉称之为“枚”,“钲”与“枚”占据了一个乐钟的大半部分。“枚”与“枚”之间的间隔部分叫做“篆”,“篆”部往往刻有美丽的纹饰。乐钟的下半部分称为“鼓”。钟的底部呈弯弯的弧状,弯曲的弧形下口处称为“于”,“于”部两侧比较尖锐的部分称为“铣”。“纽”出现在西周中期直悬的钟上,是在“舞”部的平面上竖立一个梁,这就是“纽”。纽钟是直悬的钟,甬钟则是斜挂的钟。青铜钟共鸣箱的大小决定音量的大小,鼓部的薄厚决定音频的变化。
一、安徽的青铜钟
(一)蔡国蔡侯铜编钟
1955年,安徽省寿县西门蔡侯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蔡侯编钟。这套编钟大小共有9 枚。右图显示的是其中的第一枚。这套编钟大小依次,均为长方形单纽,纽饰于三角纹组成的四方连续纹样。螺旋形枚,衡部呈长方形扁平状,甬部镂空,无旋部无于部,舞部、篆部、鼓部均有变化的蟠螭纹。这9个钟每个都有铭文且字数不等。这套编钟的铭文最多的是82 个字,最少的只有3 个字。具体来说,第1、2 号钟,有铭文12 行82 个字,与一同出土的鎛相同;第3、4 号钟,在鼓部左右各有铭文2 行6 个字,自名“行钟”;第5、6 号钟,在鼓部左右各有铭文1 行3 个字,两钟共一名,也名“行钟”;第7 号钟,在两鼓部右侧有铭文4 行20 个字,与第1 号钟的后20 个铭文相同;第8、9 号钟,各有铭文16 行82个字,铭文与第1 号的相同。这些钟的铭文有的有韵,有的自铭“行钟”,内容大致是反映的是楚国与蔡国的关系。这些钟大小有一定次序:最大的1 件通高28 厘米,钮高6 厘米,舞15×11 厘米,口17×12 厘米;最小的1 件通高16.5 厘米,钮高3.5 厘米,舞8.5×6 厘米,口10×7.5 厘米。
(二)钟离国铜编钟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始,在凤阳和蚌埠相继发现钟离国墓葬,这两座墓葬根据所出青铜器具铭文显示均属钟离国君。虽然墓葬遭受严重的盗掘和破坏,但仍然出土有大量精美文物,其中尤以青铜乐器备受学者瞩目。①
1、蚌埠双墩一号墓铜编钟
2006 至2008年,在蚌埠双墩一号墓中出土9件编纽钟。编钟器形是相同的,只是大小依次递减。通高26.5-15.5 厘米,最大的钟与最小的钟之间相差了11 厘米,每件递减约是1.38 厘米。如右图所示,铜钟均为合瓦形,于部弧形斜口,两铣部为垂直下滑。钟体内壁有微隆起的音脊,钟口有磨挫形成的波状起伏。该组铜钟均为方形素纽,枚部和纽部一样为素面无纹饰,舞部较平饰云纹,篆部饰纠结的蟠虺纹,钲部和鼓部都有纹饰,左右两边各有三个夔头。9 件铜钟的正面钲部都有相同的铭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廲君柏作其行钟童廲之金。”据史料,“童丽”即“钟离”,此座墓的主人是春秋時期钟离国国君柏,作器者为钟离国君“柏”,所以又可以称作是“钟离柏钟”,而这组乐器自名“行钟”,意思是用于外出随行的。
2、凤阳卞庄一号墓铜编钟
2007年,在凤阳卞庄一号春秋墓中出土9 件编纽钟。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这与蚌埠双墩一号墓相同。如图所示,形制为扁圆筒形,于部呈弧形斜口状,两铣较突出且斜直下垂,从正面来看,略显梯形。舞部较平,纹饰分为两区,均饰有蟠螭纹。钲部上窄下宽呈梯形状,正反两面的纹饰相同,左右两边均以凸弦绳纹为界分开,两边又分为五个小分区,组成枚部和篆部。枚部是五个小分区中的上面三个分区构成的,这三个小分区每个区内均有三个突起的乳丁状圆形枚,每个枚的顶端饰有三个小蛇交织在一起的蟠虺弦纹,做工十分细致;篆部为下面两个小分区,饰有蟠螭纹。扁方桥形纽,饰于回形的三角几何纹。鼓部是由蟠螭纹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变形兽面纹。该组铜钟的调音手法与蚌埠双墩一号墓相同,钟体内部也有隆起的音脊,底视钟口呈现起伏的波状。根据铭文等史料可知,凤阳卞庄一号墓的墓主为“钟离公柏之季子康”,是蚌埠双墩一号墓主的儿子,即为父子关系。
安徽地区出土的多套青铜钟,架构较完整,音律也较齐全,显示本地诸侯小国音乐的盛行。蔡侯钟闻名全国,展示出古皖文化风格的个性色彩。安徽青铜钟从发展历史上看,经历从早期形制较为简单摇响器到后来繁复纹饰的青铜乐钟的演变。蔡侯铜编钟和蚌埠双墩一号铜编钟等,在编制上虽大小有异,但钟体是成熟时期的合瓦体,理论上是可以产生两个音的。但实际上,测音数据不健全,部分乐钟残损较为严重,因此无法确定其排列和音高的关系。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二度、四度、七度等合瓦体,如果确定这些乐钟的测音数据,就可以进一步确定他们处在乐钟发展史上所处的阶段。
二、安徽青铜钟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内涵
(一)社会功能
青铜钟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礼乐方面。首先,青铜钟常以组合的形式出土,成一定的规模;其次,带有铭文的青铜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文化情况、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再次,青铜钟的形制和纹饰等所反映的信息,除了大小不一的造型,怪异繁缛的图案,粗犷奔放的阳线,流畅纤细的线条等之外,还有观赏的美感,独特的造型更增添器物视觉美感的功能。
具体来说,蔡侯墓中共清理了50 余件青铜器,除了9 件编钟外,还有编镈8 件,甬钟12 件,还有残钟若干;蚌埠双墩一号墓中出土9 件编纽钟,12件编磬,1 件铜铎;凤阳卞庄一号春秋墓中出土9 件编纽钟,5 件编镈,9 件编磬。无论是蔡侯钟或钟离国钟,它们出土的数量众多,而且同时还伴有其它乐器一同出现,规模盛大,气势雄伟,可以看出安徽方国的盛大宴饮场面和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
蔡侯编钟,自名为“行钟”,铭文内容反映的是蔡国与楚国的关系;蚌埠双墩一号墓中的铜钟也自名“行钟”,这组钟的主人是钟离国的“柏”;凤阳卞庄一号春秋墓中出土的青铜钟,依据铭文显示其主人是“康”,是蚌埠双墩一号墓主的儿子,即为父子关系。蔡侯编钟和钟离国编钟都在器身反复出现器物主人的身份地位,既显示主人对拥有此大型乐器的成就感,又可以反映出器物主人透露其所沿袭的礼乐制度
春秋晚期的青铜纹饰可举蔡侯墓,花纹细致繁缛,多饰于表面,装饰趣味极突出。①王安潮:《安徽出土的先秦乐器研究》,《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 期,第15 页。蔡侯铜编钟其钟体以变化交错的蟠螭纹为主,钟离国铜编钟兼有交织在一起的蟠螭纹和蟠虺弦纹。“蟠” 为屈曲,“螭”为传说中的无角龙,“虺”是小蛇,蟠螭纹和蟠虺纹分别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龙或小蛇相互缠绕,重复出现构成的几何图形。钟体上的纹饰相互对称,图案生动形象,尤其是凤阳卞庄一号墓铜钟的枚部顶端饰有三个小蛇交织在一起的蟠虺弦纹,造型可爱。东周时期,安徽境内小诸侯国逐渐被多个大诸侯国所控制,吴楚争夺,百越地区也逐渐融入,纹饰呈多元化。而蔡侯钟从纹饰上看较成熟,从铭文和工艺上看,它属于春秋晚期的乐钟形式,蔡侯钟与楚钟,略有差异,非楚国的艺术品,但却与同期楚钟极相似,反映出它与楚国,吴国等文化的融合。古皖地区的铜钟纹饰,既有以阳刻粗线为多,具有粗犷之美的中原文化,又有以纤细流畅的线条和繁缛装饰为主,具有灵秀之美的吴越文化,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有一定的历史风韵。
(二)历史内涵
凤阳卞庄一号春秋墓略晚于蚌埠双墩一号墓,早于寿县蔡侯墓。春秋末期,蔡国和钟离国都是楚国的附属国,它们出土的青铜器物,以乐钟为例,不管是形制、纹饰,还是组合来看,都很相似,明显的具有时代风格和楚国的文化特征。说明蔡国和钟离国有着一定的联系,较多的受到楚文化的影响,与楚人在春秋前期大力开拓和经营淮河中下游流域有着密切关系。
安徽出土的绝大多数青铜钟位于江淮之间,以淮河流域为主,成为淮夷文化。受淮夷文化和大诸侯国影响的地区,出土了规模较大的青铜乐钟组合;中部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出土的大型青铜乐钟较少;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且开发较早,生产青铜乐器的能力胜于北方,但由于受百越文化的影响,所出土的乐钟等青铜乐器较少。
周初,王室对周边附属国相当重视,为稳定政权和获得更多的物资,曾对安徽地区的附属国发动多次战争。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大国控制天下,安徽地区诸侯小国各自为政,他们对周室的效忠动摇,也不甘心被大国控制,就效法周王室享乐的形式来享用钟鼓之乐。笔者认为,在周初,周公就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礼乐的形制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宴乐只能是王室或者大诸侯国才能享用。以青铜器乐钟为代表的大型乐器在安徽境内的小方国频繁出现,这不仅反映了周王室影响力下降,也反映了大诸侯国如吴、楚等虽有争夺和控制,但这些小方国仍然不断增强自主独立的意识。自古弱国无外交,安徽境内江淮之间的小方国因地理环境、物产等优势,一直是王室和吴、楚等大诸侯国争夺的重点,处在诸强夹缝中生存的小方国享用与礼制不符的大型钟鼓之乐,正是一种对王室和大诸侯国的变相反抗。
三、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工艺水平较高,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青铜乐钟文化。安徽地区在这一时期以青铜乐钟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也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通过青铜乐钟研究,可以体现出古蔡国对外的博采众长,对内的独创一格,钟离国的兼容南北风格等古皖地区兼收并蓄的文化品质。安徽地区的青铜乐钟特有的风格,自成一体的特点,为安徽地区的方国历史研究,乃至古皖地区的礼乐风俗和历史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