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淘宝战略背景下的物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4-03-20戴伟
戴 伟
(1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2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2009年4月,淘宝网正式开启了实体淘宝线下商店:淘一站,走出了实施大淘宝战略的第一步。其后短期内,淘宝网在全国区域开放数十家实体淘宝商店,成为大淘宝战略的先声。同年9月,淘宝网又顺利实现了大淘宝战略的两岸覆盖。物流是大淘宝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基础设施平台、信息网络平台以及政策法律平台影响我国物流产业的指标,为建设各区域省份结构完善的物流产业体系、实现我国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依据[1-5]。
一、大淘宝战略的内涵
阿里巴巴集团公司立足于电子商务领域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帮助商家、客户降低公司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将淘宝网从一个网店平台转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平台,构建为传统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电子商务平台,即实施大淘宝战略。通过“三通一平”开始在中国C2C 市场建设实体店铺,大淘宝战略推动了淘宝开启零售领域市场霸权的重要一步。
二、大淘宝战略的背景及解决途径
(一)大淘宝的时代背景
阿里巴巴开启大淘宝战略的时代背景如下:
1)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各中小型企业的业务,从而导致其破产或业务缩小。由于阿里巴巴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因此,在我国政府出台政策拉动内需时,马云及时将公司的经营视角转向中国内需实体市场。
2)针对我国迅猛增长的互联网用户,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章程制度,以实名制的形式规范网络服务,这一新政策的出台使中小型商家在工商税务问题上陷入窘境,必然对其贸易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同时淘宝开店的低门槛也导致管理淘宝的困难。
3)国内垂直B2C 市场的分化,出现了一批新的竞争对手,如京东、凡客与当当,它们在物流、信誉和贸易推广方面对淘宝冲击较大,在此情形下,马云通过“新商业文明”来维护信誉保障,及时解决淘宝交易中的纠纷,提升平台形象。
(二)解决途径:大物流计划
在大淘宝的时代背景下,淘宝要想生存,必须改变经营战略,此时大淘宝应运而生,它通过整合自有资源、提高经营效率来赢得商家的信任与支持。换言之,大淘宝其实就是阿里巴巴集团将其经营优势整合到一个全新的淘宝平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阿里巴巴,优化经营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而在这一战略计划中,大物流则是大淘宝计划实施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大物流实际上就是基于“物的流动论”的MF(Material Flow)[6]。“大物流论”着重从实物形态研究商品运动规律。
徐寿波认为[7-8],物流工程是由物流六要素或物流六力组成的综合体,将物流硬科学技术和物流软科学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目的是造福人类。物流工程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瓶颈产业。丁俊发则将物流业分为: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邮政业等,认为其是一个新兴产业。梁金光等认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物流一体化能够在较大范围内重新组合与配置各种资源,从而促使相关企业间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达到适应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目的。
2008年9月,阿里巴巴总裁宣布实施大淘宝战略,做电子商务领域的新型全方位的服务提供商,使用户在大淘宝平台上实现支付、营销、物流等功能畅通无阻。在大淘宝体系中,物流是构建覆盖全国线下商务平台的关键,是淘宝网和线下实体之间的一座桥梁,成为淘宝虚拟经营中的现实支点。因此,淘宝在全国10 多个重点核心城市的办公区、住宅区周边各便利店、超市、银行营业厅、药店等布设便利支付网点,推出刷卡为淘宝交易付款、支付宝账户充值等服务。这不仅扩大了淘宝在线下用户中的影响力,也为未来更多的线下用户转为线上用户奠定了基础。如果未来的物流计划能够如期运行,淘宝将在颠覆互联网零售方式经营后,又一次以全新的面貌颠覆我国实体行业的零售,在大淘宝战略的帮助下,成为一个独创性的、世界领先的新型零售业帝国。
三、大淘宝战略背景下物流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物流产业体系框架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物流产业建设现状[9-11],从大物流战略的概念出发,以培育现代化的开放型物流产业市场、消除区域壁垒和统一法规政策为目标,本文试图建立在大淘宝战略背景下的我国物流产业体系评价指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现阶段我国物流产业体系的整体框架,如表1所示。
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物流产业的运作特点和运作细节,进一步将指标细化:在基础设施平台指标中,可以具体细化为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检验装配包装、发送与销售、入库检验、运输与接货等一系列细节操作指标,将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诸如运输、仓储、加工及配送等功能一一考虑;在信息网络平台指标中,要建立系统的物流基础信息平台、物流供需平台和物流公共管理平台等涉及到政府、企业与物流节点的详细指标,如公共交通运输、物流供需信息和商品需求等信息;在政策法律法规中,参考国务院于2009年发布并实施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根据该规划所提及的重点环节,建立与基础设施相匹配、与信息网络平台相结合的规范性、可操作的标准章程指标。
通过建立合理全面的物流产业指标评价体系,以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为基础,分析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以及需要改善之处,将会为我国物流产业的结构性优化调整提供实际的数据依据。
表1 我国物流产业体系的整体框架
(二)建立数学模型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合理的归纳合并,利用降维的思想,将上述我国物流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简化为几个合理的少数综合性指标,但是在含有的信息量上,却涵盖了该体系的主要信息量,利用简化后的综合性指标,能使数学运算简单化、可操作化,便于从该评价体系的主因素着手,分析该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的实际意义。主成分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3 个主要的步骤。
1)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同、内在含义不同,为实际的数学分析带来了困难,无法通过综合计算获取实物的本质特征。因此,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将各指标因子的数据及内在含义以统一化的标准数据模型进行运算评价,简化处理复杂数据指标的难度。由于在本文中,所有指标均处于规定的正向指标范围内,其指标的数值量大小反映出其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竞争的优势,所以本文以极大值的指标标准模型进行原始数据的处理,构建各指标的线性关系。其公式如下:
Iij=MAX(aij)
其中,Iij表示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中I 省的标准比值,aij为影响I 省的第j 个影响因子的实际统计数据。
2)根据评价体系模型建立相关矩阵。在标准化原始数据后,根据简化后的系数矩阵,计算数据表中I 的协方差R,由于在第一步骤中,X 已经标准化,所以根据矩阵论原理可知,R 为数据表I 的系数矩阵,同时,R 系数构成的矩阵类型为正定矩阵。
3)求矩阵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计算每一指标对于该物流产业体系的具体贡献率。由正定矩阵的定义可知,R 的特征值符合如下规律:
λ1≥λ2≥λ3≥…≥λn
每一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U1,U2,U2,…Un
各特征向量彼此正交,所以由线性代数的相关定理和引理可知,在本体系指标中,第K 个主成分满足以下公式:
Fk=I·Uk;其中K=1,2,…n
由此求得主成分F1,F2,Fn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累计方差贡献率:
选出前m 个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具体主成分F1,F2,Fm,使得累计方差的贡献率大于86%。
4)归纳综合出主成分的具体数量,求出Ii与Fi的相关系数值rij,得到相关的系数矩阵A=(rij),它也为因子载荷矩阵,rij表示在指标体系中第i 个指标变量Ii在第j 个公共因子Fj上的负荷,由此解释主成分Fj所包含的具体变量信息,其中Fj即为一个公共因子。
5)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通过数学计算方法计算各主成分的成分值及综合分值,在计算后再通过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函数如下式所示:
Fj=βj1X1+βj2X2+…+βjnXn,
其中j=1,2,3,…,m
经过上式的推导可计算出评价指标中每个样本指标选取的m 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最后充分结合主成分的贡献率ak,最终获得精确的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函数,如下式所示:
F=a1F1+a2F2+…+amFm
以综合得分函数为基础,可以计算出各评价指标所在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其不足,通过得分的高低进行依次排序,便可评判各区域的产业体系实际状况。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对指标对象的选取,建立在大淘宝背景下的物流产业体系研究,经过对指标体系的建模分析,以二级指标为得分基础,将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得出我国物流产业体系在各区域的指标得分,以数值1 为基准,各区域整体数值指标大于1,则该指标相对于其他省份区域值具有相对优势。经过计算得出的我国部分省份二级指标值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物流产业体系的区域指标值
由表2 可知,在我国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由于对内、对外贸易频繁,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平台以及政策、法律法规较为健全,体系较为完整;而我国宁夏、云南等省份则由于位置偏僻,属非经济发展中心,其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则相对较差,二级指标得分数值较低。
四、结论
通过对大淘宝战略背景以及物流在大淘宝战略中的重要性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大淘宝战略下的物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客观的数学分析,得出了我国现阶段各省份区域物流体系建设的实际状况,即我国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的物流体系较为完整,而我国宁夏、云南等省份的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则相对较差,由此可见,为了进一步的物流产业规划、实现全面的物流产业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位置偏僻的非经济发展区域的基础设施平台、信息网络平台以及政策法律平台,从而推动其物流体系的完善,促进大淘宝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大发展。
[1]荣朝和.交通——物流时间价值及其在经济时空分析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2011(8):133-146.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宋宇.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3):32-35.
[4]林善浪,张锋.国外港口物流体系化研究进展[J].求索,2010(8):5-7.
[5]徐忠平.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6(1):28-31.
[6]Shoubo Xu.Prospec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M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Proceedings of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F/Logistic.Beijing: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04:3-11.
[7]Shoubo Xu.A Theoretical Study on Commodity Material Flow[J].Systems Research Behavioral Science,2009,26(2):235-249.
[8]Shoubo Xu.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Material Flow[J].InformationSystemsFrontiers,2008,10(5):601-609.
[9]吴宇蒙,王赫,何燕.浅谈我国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物流科技,2004(3):103-104.
[10]李琰,李红霞.我国煤炭物流产业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15):53-56.
[11]丁俊发.关于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2(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