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民休闲研究述评

2014-03-20冯媛媛

关键词:国民计划旅游

冯媛媛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山东威海264209)

引言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得以极大提高,2012年人均GDP 已经达到6 100 美元。同时,我国自2007年实行了新的休假制度以来,规定全年共有法定节假日11 天,再加上双休日104 天,我国国民全年的休假天数已经达到了115 天。一个成熟的社会越来越强调生活的品质,强调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1],休闲越来越成为大多数普通中国国民的需求。面对这样一个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当前学术界对于国民休闲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哪些方面?对于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理论界应该有着怎样的担当和使命?这些都是本文将要讨论的话题。

一、有关国民休闲研究的现状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文献来源,使用文献检索法搜索主题词为“国民休闲”的学术文献(注:检索截止日期依照CNKI 数据库收库规律为2013年12月底),得到以下数据:2002—2013年CNKI 以“国民休闲”为主题词的文献共139 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42 篇,特色期刊文献12 篇;报纸会议文献81 篇;优秀硕士论文3 篇;学术辑刊1篇。如图1所示。

图1 国民休闲学术文献数量折线图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和折线图,可得出如下结论:虽然我国国民休闲研究起始于2002年,但直到2008年,国民休闲发展研究的文献数量都还处于极低的状态,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然而在2009年,对国民休闲发展的研究忽然达到顶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国民休闲旅游纲要”的目标和计划。《意见》的出台,无疑开启了中国国民休闲的新时代,引领了中国国民休闲发展的新方向,明确了中国国民休闲发展的新目标,更成为一种制度设计深入到每个普通国民的心中。与此同时,关于国民休闲研究的文献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国民休闲进行了研究。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国民休闲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从而引发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二、国民休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可行性问题的研究

2009年《意见》刚刚出台之际,国民休闲计划就在学术界引起一片哗然,遭来一阵议论。关于国民休闲计划是否可行,不同的学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学者对国民休闲计划表示赞成和支持。高舜礼认为,启动国民休闲计划恰逢其时。之所以高度肯定这样一个计划,他认为,国民休闲计划既是一项生活质量的提升计划,又是一项拉动内需的促进计划,更是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计划以及抗御金融危机的救市计划;休闲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休闲消费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我国的休闲时间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冯凌、石培华等人则从国内外陷入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以及对旅游休闲产业在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整结构、传导效能、共振发展等方面的潜力进行分析,进而诠释当前启动国民休闲战略的适宜性[3]。

尽管国民休闲计划的实行得到了官方以及一些社会学者的肯定与支持,但是其可行性还是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忧虑和质疑。翟峰认为,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是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此计划只是“把握契机力争早日度过‘寒冬’的一项政策,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这种休闲计划体现出惠及国民的公共意识,以及如何能通过这种休闲计划从真正意义上去提升国民的福利,而不应和‘救市计划’捆绑在一起”。况且“在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尚未达到休闲的基础条件”[4]。董观志也认为,尽管“国民休闲计划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计划,然而,要把计划变成现实,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5]。在提到国民休闲的制约因素时,梁文俊、杨俊平等人认为,无论是从国民休闲的出台时机、对象落实、资金来源,还是执行过程来分析,国民休闲计划在中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可实行性[6]。刘德谦也从休闲时间、休闲费用和休闲供给等方面提到了国民休闲发展的制约因素[7]。

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休闲需求和休闲意识的增强,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此,我们不应该再简单考虑国民休闲是否可行,而应要求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要做好迎接国民休闲时代的准备。首先,需要我们明确和界定好休闲的主体,要考虑到不同阶层、职业、教育文化背景、年龄阶段乃至性别等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制约因素分别做好准备,保证休闲主体的全民性、大众性以及公平性。此外,从国家层面对国民休闲做好战略保障和制度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国家已经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对其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做出了重要规划,但是对于一项惠及全民的工程来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继续出台相应的计划和措施。当然,迎接国民休闲时代最重要的还是理论界要有学术担当和使命精神,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并最终为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价值问题的研究

从近10年有关国民休闲研究的文献反映的内容得知,当前学术界总体上对国民休闲的价值持肯定的态度。任晓敏主要是从国民休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来肯定国民休闲的地位和价值。她认为,国民休闲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的,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8]。高舜礼则认为,推动国民休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国民休闲关乎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关乎全面小康的生活指标,关乎“以人为本”理念的建设,关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9]。此外,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祝善忠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现实意义解释为以下5 项:“发展国民旅游休闲,有利于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旅游休闲是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旅游休闲是人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体验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休闲顺应了旅游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纲要》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旅游业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快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10]。亢雄、马耀峰却从“国民休闲有利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战略调整,有利于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还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11]等方面,肯定了国民休闲的价值和意义。当谈到国民休闲的价值和功能时,冯凌、石培华等人则运用图表,清晰地呈现出当前国民休闲的收益情况。他们认为,国民休闲的收益主体有政府和社会、企业和个人,收益方式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种[12]。国民休闲在提升社会文明、促进企业发展以及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学术界都从很多方面肯定了国民休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是通过刺激国民旅游消费,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使我国逐渐走出金融危机;二是提倡国民休闲,体现了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三是国民休闲最终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然而,笔者认为,学术界对国民休闲研究的价值取向过于经济化,缺乏人文关怀。因为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国民休闲的发展不能只是满足于刺激经济的发展,更应该包含文化、社会乃至哲学层面的提升。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国民休闲发展必然越来越强调其文化性,强调文化意蕴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提高,精神的释放与心灵的融合,身心的放松与舒适的生活,而非单纯的物质享受。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13]。对于国民休闲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官方理念还是民间意愿,都应该不时的将国民休闲转移到一种文化战略的层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休闲文化,以契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路径选择问题的研究

国民休闲计划作为政府作出的一项顶层设计,应通过怎样的路径“全面推广国民休闲旅游计划”[14],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任晓敏主要是从加强休闲设施和休闲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国民休闲的对策,她认为,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做好国民休闲的基础工作;提高休闲服务质量,搞好休闲管理;加强休闲教育,提高国民休闲素质;加强休闲理论研究,为国民休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8]。周永博等人认为,休闲消费观念是驱动国民休闲的根本动力,休闲体验创新是驱动国民休闲的发展之本,休闲引导推广是驱动国民休闲的常规手段,休闲价格调控是驱动国民休闲的应急措施[15]。冯凌、石培华等人则主要基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思想主线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启示,探讨了国民休闲计划实施和推进的路径和组织、分工及步骤,要研究出台《国民休闲指南》,形成部门联合、政企联动、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推动格局[16]。沈祖祥则从休闲供给方面给出建议:“我们需要一套公共政策来制度化地开展国民休闲计划,而不仅仅是扩大内需……,把国民休闲计划视作服务性政府转型的契机,尽力向国民提供更多公共休闲空间和产品。”[17]游方朔也是从国家职能层面提出国民休闲发展的现实路径:“国民休闲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更高层面和更宽领域加以谋划与运筹。以国家的视阈去审视,从国家的层面去规划,凭国家的职能去统筹,既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也是确保国民休闲健康发展之必需。”他认为,只有通过顶层设计的统筹谋划,国民休闲才能沿着更加科学、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18]。王素云在文章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核心思想:提高收入、增加闲暇时间是提高国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科学、丰富、健康、文明的休闲文化和休闲观念是引领国民休闲的必要手段;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创造良好休闲环境是保障国民休闲有效运行的基本路径[19]。

当前,虽然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国民休闲计划,已经提出了相当多的意见和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国民休闲的基础理论建设,为国民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还应该大胆吸收和借鉴当前西方国家完善的休闲基础理论和优秀的实践成果,并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形成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国民休闲模式、休闲战略与休闲制度。总之,为了更好地迎接这样一个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我们既要为国民休闲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又要做好相关的战略准备工作。此外,国民休闲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国民休闲实践活动(如举办国民休闲汇),激发国民休闲的意识,提高国民休闲的能力,进而找到国民休闲发展的现实路径。

(四)其他问题的研究

1.国民休闲与旅游关系的研究

在谈到国民休闲与旅游的关系问题时,冯学钢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冲击具有自身的阶段特性、传导路径和影响领域,在“突机破危”的特殊环境下,出现了从“大众旅游”向“国民休闲旅游”的转变趋势,而国民休闲计划也随之成为旅游减危排危、扩大旅游弹性消费的有效途径[20]。在休闲与旅游的受众群体方面,吴文新认为,“旅游在一般的意义上说,并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或日常生活状态,顶多是部分公民的一种福利、特权或特殊生活状态,旅游无论在金钱还是在时间花费上都属于高端休闲,相当长时间内对我国大部分公民而言依然是一种奢望。应该在作为休闲之龙头产业的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制定面向全体国民日常休闲、作为一种生活状态的大众休闲的指导性文件”[21]。吴文智等人则以上海为研究样本,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分析研究了国民休闲计划对上海居民旅游弹性消费的影响机理,认为不同假期类型、不同性别群体和不同学历群体的旅游消费时间将决定这个群体休闲计划的推行,并认为二者总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他们还认为,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强国民休闲的公益属性”[22]。

2.国民休闲发展与文化价值的研究

在涉及国民休闲发展与文化价值研究的问题时,王艳平认为,“我国社会目前缺少对休闲‘文化价值’的认识”,“发展我国休闲应首先着手形成国民休闲文化价值的社会意识主流,确立其权益属性”,将“功利休闲”剔除于休闲的基本属性之外;他认为休闲的基本属性是其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要在行政部门逐渐弱化‘惟金钱’思想,非赢利的休闲必须有一席之地”[23]。在文化与国民休闲供给产品方面,程遂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可以作为国民休闲产品加以开发利用”,他主要是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二者的关系,“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国民传统休闲活动的产物”、“我国现代国民休闲方式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以及“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国民休闲产品要有新思路”[24]。

总之,学术界已经逐渐认识到旅游与休闲在定义特征和受众群体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应该辨别之。“旅游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它的特点是异地性、享乐性和休闲性”[25],旅游是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在离开常住地之后体验到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或许在这特定的时间内人们会感受到旅行所带来的快乐,但是一旦恢复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人们便会继续陷入茫然的境地;况且,旅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休闲方式,它需要以特定的时间和金钱条件作支撑。然而,旅游与休闲有着本质的区别,休闲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26]。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休闲和旅游都应该由刺激和驱动经济发展转向提升人的文化价值和自由价值,给人创造一种轻松舒适的生活环境,享受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既是现代人的追求,也是国民休闲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随着人们休闲欲望的提升和休闲意识的增强,国家开始从政策和战略层面来提倡国民休闲,使其进入了大众的生活视野——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龚育之曾指出:“休闲,从少数人的消磨光阴到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进而演变为一种研究对象,形成一门休闲科学。”[27]不可否认的是,学术界对国民休闲的研究热潮,一方面拓展了休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完善了休闲学的理论框架,推动了休闲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让人们对休闲产生了更加深刻和明晰的认识,进而激发了国民的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国民休闲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在未来休闲研究的道路上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国民休闲主体精英化

国民休闲强调休闲的主体是大众,而我国当前的休闲主体则呈现精英化的趋势,休闲依然只是少数精英群体的生活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有极大提升,但是不同群体在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背景、文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休闲的主体依然是社会上的有闲阶级和精英阶层。普通的大众群体无论在休闲的基本条件、基本意识,还是基本能力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这是当前国民休闲发展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减少并最终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将是实现国民休闲的一条重要现实途径。

(二)国民休闲理念庸俗化

从国民休闲理念来讲,很多国民尚未真正认识到休闲的本质,对于休闲的理解片面化:有的认为工作以外的休息活动就是休闲;有的认为只有出门旅游才是休闲;有的认为到商场购物消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休闲。这些都导致休闲的异化,使人们逐渐沦为休闲的“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对此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物欲泛滥的时代,因此普通民众更需要精神和文化上的信仰与支撑来实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休闲的生活方式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而我国国民在获得了物质产品的极大满足以后,亟需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身心需要,因此,将国民休闲发展和政府制定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将不失为一个重要的价值契合点。从国民休闲方式来讲,更应该强调一种日常性核心休闲方式,即有规律地在家里,或在家附近进行花费不多的、组织松散的活动,而非那些深思熟虑的、花费较高的特殊活动(包括旅游以及能提供独特体验的事件)。在这方面,美国休闲理论建构对中国国民休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28]。

(三)国民休闲保障落后化

国民休闲的发展,既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实现。国民休闲的保障落后,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未认识到休闲之于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上。目前,我国人均拥有的休闲基础设施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就造成了国民想休闲却无处休闲的尴尬局面。因此,要使国民休闲的保障能够与时俱进,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需求,则需要政府来承担这个重要责任。“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29],同样,只有知道每个国民如何运用闲暇时光,国家和政府才能真正了解国民及其需要,也才能真正为国民服务。首先,政府应当在宏观战略层面承担起推动国民休闲发展的重要职责;其次,政府还应该在微观层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提供休闲服务、休闲教育;最后,政府应当号召企业和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志愿者承担一部分推动国民休闲发展的工作。

[1]戴斌.推出国民休闲计划正当时[N].人民日报,2008-12-11.

[2]高舜礼.启动“国民休闲计划”恰逢其时[J].中国经济周刊,2009(10):58.

[3]冯凌,石培华.国民休闲的条件基础和时机研究[J].旅游研究,2010(6):51.

[4]翟峰.“国民休闲计划”应当缓行[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9(5):51.

[5]董观志.国民休闲计划:谁来买单[N].中国文化报,2009-01-05.

[6]梁文俊,杨俊平.论“国民休闲计划”可行性[J].知识经济,2009(7):36.

[7]刘德谦.克服制约国民休闲因素的有力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3-03-20.

[8]任晓敏.国民休闲与社会发展[J].理论学习,2002(8):39-40.

[9]高舜礼.积极推动国民休闲的战略性意义[N].中国旅游报,2009-12-18.

[10]国家发改委社会司.以人为本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解读《国民旅游休闲纲要》[J].中国乡镇企业,2013(3):18-19.

[11]亢雄,马耀峰.“国民休闲计划”的实践意义[N].光明日报,2009-03-24.

[12]冯凌,石培华.国民休闲战略的成本收益与潜在风险研究[J].旅游研究,2010(3):14.

[13]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18.

[14]王小润.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应全面推广国民休闲旅游计划[N].光明日报,2009-01-08.

[15]周永博,沙润,田逢军.国民休闲驱动机制研究——生活方式、信息刺激与休闲消费行为的结构模型分析[J].经济地理,2010(6):1035-1036.

[16]冯凌,石培华,龙江智.基于历史经验的国民休闲战略推进路径与组织[J].旅游研究,2010(9):3-4.

[17]沈祖祥.国民休闲,知易行难[J].南风窗,2009(23):46-47.

[18]游方朔.国民休闲需“顶层设计”[N].中国旅游报,2012-10-22.

[19]王素云.影响国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70-72.

[20]冯学钢.国民休闲计划与旅游弹性消费——基于旅游应对危机的政策选择[J].旅游科学,2010(2):25.

[21]吴文新.国民休闲纲要: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战略规划[M]//陈金剑.黄海学术论坛(第十九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23.

[22]吴文智,汪彦,赵磊.基于国民休闲视角的旅游弹性消费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98.

[23]王艳平.对国民休闲文化价值的认识及其权益属性的探讨——兼论日本社会休闲的运作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87-88,91.

[24]程遂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民休闲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2010(5):11-12.

[25]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

[26]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田松,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

[27]狄建荣.北京理论界关注休闲理论《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出版[N].解放日报,2005-02-01.

[28]杰弗瑞·戈比.中国的休闲改革漫谈[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0-23.

[29]林语堂.林语堂谈人生[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144.

猜你喜欢

国民计划旅游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旅游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