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2014-03-20吴子晏刘洋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椎管活动度节段

吴子晏,刘洋

(湖北省武汉市第五医院骨科,湖北 武汉 430050)

腰椎退行性病变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行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但由此也会引起相邻节段退变导致患者出现反复腰疼。Cheh等[1]报道,在腰椎融合术后5年的随访中,邻近节段病变导致腰疼的患者发生率高达89%。近年来随着非融合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自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5 例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充分减压后行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固定,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 例,男10 例,女5 例;年龄41~62 岁,平均57.4 岁。腰椎间盘突出症9 例,腰椎管狭窄症6 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伴有一侧或双侧肢体麻木,不同程度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者均行腰椎X线、CT和MRI检查。且都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3~6个月。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15 例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常规C型臂定位,以病变节段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剥离两侧棘旁肌至关节突外侧。在退变椎间隙上下椎体的椎弓根固定4枚定位针,术中透视位置合适后,打入4枚椎弓根螺钉。根据神经受压情况行全椎板切除,显露松解神经根,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选择是否进行摘除,椎间盘退变较重的节段置入椎间融合器Cage或是自体骨颗粒进行植骨融合,安装好弹簧棒和尾帽,彻底止血后置入1根引流管,依次缝合各层。术后48 h拔管,1周后在支具保护下逐渐下地活动。

1.3 治疗效果评分 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2],0~10分,0分无疼痛,10分为最严重疼痛。b)测量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3]。c)记录腰椎及邻近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过伸(或过屈)位时,节段上位椎体下缘与下位椎体上缘相交夹角即为过伸(或过屈)位角。ROM=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邻近节段指邻近手术节段的上下各1个节段[4]。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通过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麻醉意外、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且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年,患者腰腿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前患者的VAS评分为(8.4+1.3)分,术后下降为(2.3+1.2)分,至末次随访为(2.1+1.1)分,VA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术后与末次随访无明显差异。手术前ODI平均为(70.20+4.51),至末次随访时降为(15.62+3.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ROM 整个腰椎的活动度术前为(35.2+12.3)°,术后1年随访的活动范围变为(29.5+13.5)°,术后活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临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略有减少,由术前的(6.9+1.4)°降为1年随访后的(6.7+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一为48 岁男性患者,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术前X线、术前MRI及术后X线提示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置入(见图1~3)。典型病例二为53 岁男性患者,L4~5、L5S1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术前X线、术前MRI及术后X线提示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和Cage置入(见图4~6)。

图1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术前X线片 图2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术前MRI 图3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术后X线片

图4 L4~5、L5S1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术前X线片 图5 L4~5、L5S1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术前MRI 图6 L4~5、L5S1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术后X线片

3 讨 论

在过去的50多年里,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益成熟,脊柱融合坚强内固定由于能有效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提高融合率,已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疾病的标准方法。近年来,由于年轻患者增多、腰椎手术数量的增加以及基础研究水平的进展,脊柱刚性固定对临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其远期疗效和临床应用,而脊柱动态固定系统的出现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和兴趣。

BioFlex脊柱弹性内固定系统是由韩国著名的脊柱专家、韩国广惠脊柱专科医院院长朴庆佑教授,在经历上万例脊柱手术基础上,根据人体生理需求设计而成。该系统由钛制椎弓根螺钉和镍钛记忆合金带螺旋连接棒构成。连接棒直径4 mm,带有1个或多个螺旋型号,分左右应用两种,钛制椎弓根螺钉钉尾有两个沟槽,便于置入和安装。由于镍钛记忆合金具有高弹性和高张力特点,抗疲劳强度大,在后柱可充当张力带作用行后路的支撑,起到类似后纵韧带作用。当行纯弹性固定时能够更好的恢复人体活动度;在与Cage联合应用行半刚性固定时,其微动可以促进融合节段融合;对于多节段病变,通过融合与非融合相结合,可以既能稳定脊柱又可避免邻近节段椎间盘出现退变。Park等[5]和Zhang等[6]通过临床试验证实,该系统能部分保留非融合节段的活动度,且能预防邻近节段退变。

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腰椎活动范围虽然较术前减少,但统计两者无明显差异,而且相对于传统坚强固定而言,仍保留了腰椎部分活动能力,有利于活动时脊柱在矢状位的平衡。由于一般刚性内固定融合术后固定节段的活动减少,邻近节段椎间盘由于代偿相应活动度加大,导致应力升高且集中在邻近椎间盘和关节突,使其遭受疲劳载荷性慢性损伤,最终导致退变。Bastian等[7]发现,脊柱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代偿性活动度和应力增加是邻近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而作者统计分析发现,行弹性内固定术后腰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略有下降,故BioFlex脊柱弹性内固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不过由于随访时间有限和样本量的原因,其临床疗效还需中长期进一步随访观察。

总之,从初步临床疗效来看,BioFlex脊柱弹性内固定系统对于腰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除能为病变节段提供稳定的力学环境,还能保留部分活动度,预防邻近椎间盘退变。

参考文献:

[1]Cheh G,Bridwell KH,Lenke LG,etal.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following lumbar/thoracolumbar fusion with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A minimum 5-year follow-up[J].Spine,2007,32(20):2253-2257.

[2]Huskisson EC.Measurement of pain[J].Lancet,1974,2(7889):1127-1131.

[3]Chow JH,Chan CC.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Oswest-disability index[J].Work,2005,25(4):307-314.

[4]Kim YS,Zhang HY,Moon BJ,etal.Nitinol spring rod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 and Nitinol memory loops in surgical treatment for lumbar disc disorders:short-term follow up[J].Neurosurg Focus,2007,22(1):10.

[5]Park H,Zhang HY,Cho BY,etal.Change of lumbar motion after multi-level 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 with bioflex system:1 year followup[J].Korean Neurosurg Soc,2009,46(4):285-291.

[6]Zhang HY,Park JY,Cho BY,etal.The BioFlex system as a dynamic stabilization device:does it preserve lumbar motion[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09,46(5):431-436.

[7]Bastian L,Lange U,Knop C,etal.Evaluation of the mobility of adjacent segments after posterior thoraeolumbar fixation:A biomechanical study[J].Eur Spine J,2001,10(4):295-300.

猜你喜欢

椎管活动度节段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