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变异系数的四川省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分析

2014-03-20付志宇

地方财政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自治州川西财力

付志宇 罗 成

(西南财经大学,成都 611130)

一、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及转移支付制度格局

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省内共有18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东西跨度大,人口分布不均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川西3个自治州由于地域偏僻,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造成川东城市和川西自治州的差距尤为明显。为了缩小地区之间的这种横向差距,财政转移支付成了很重要的一项经济政策。四川省每年对于川内各市及自治州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否达到均等化效应和实现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在分析之前,本文先引入财政自给系数。财政自给系数是地方的一般预算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值,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区域经济是否能达到自我满足和发展,是衡量地方经济初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越高。2001年—2011年全省21个市及自治州的财政自给系数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全省的财政自给系数处于0.20-0.45之间,最高为2001年时的0.44,最低时为2008年和2009年的0.28。具体看川内每个市州,成都市每年都维持在0.60-0.80之间,最高为2007年的0.80,其财政自给系数一直处于全省最高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和自治州。川西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3个自治州的财政自给系数一直处于全省比较低的水平,尤其又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代表,其财政自给系数历年都处于0.10左右,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基本同比低于另两个自治州,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全省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地级市,除广元市外其余的财政自给系数基本都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随历年全省财政自给系数波动,有很好的均等性。

从财政自给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川东和川中地区的地级市发展较均衡,成都市作为省会城市财政系数最高,发展较快。而川西3个自治州发展相对落后于川东城市,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财政转移支付应该对川西地区给予一定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变异系数的基本介绍

从根本上说,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是以各个地区居民享受的均等公共服务和产品来衡量的,但这一指标难以量化。前面给出的财政自给系数又难以全面准确反映实际状况。从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效果衡量来看,通常有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也可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衡量。本文选择通过对比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标准差的变化来衡量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效果,该方法比较明晰地反映整个四川地区接受转移支付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基尼系数只对中等收入敏感这一问题,因此我们选择变异系数这一衡量指标。

表1 四川省全省及各地历年财政自给系数表①由于篇幅有限,只给出表格的一部分。如需要,请与作者直接联系。

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是指获得财政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的标准差与获得财政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的均值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CV表示变异系数,σ为标准差,X为均值。变异系数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绝对值,其数据大小不仅受变量值离散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变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响。一般来说,变量值平均水平高,其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也大,反之越小。

由于要比较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因此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前的变异系数和财政转移支付后的变异系数。在这里面,本文以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和该地方的人口比值作为该地方的人均收入,也就是看做转移支付前的人均收入。同时本文以地方财政支出和该地方的人口比值作为人均支出,也就是转移支付后的人均收入,从而本文得到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的对应公式:

对于该公式需做出的说明如下:CV0和CV1分别表示转移支付前后的人均财力差异的变异系数;X和Y分别表示转移支付前后的人均财力水平;由于四川省的18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均在样本内,所以公式中我们除以n而不是n-1;此处样本容量即是总体容量;同时在这个地方,本文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比较均等化效果。

(1)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变异系数的差值,即CV0-CV1。该差值是衡量一个变异系数的跨度问题,无固定取值区间。在人均财力变异系数一定的情况下,若转移支付效果显著,即转移支付后的标准差变小,同时人均财力变大,则会相应减小CV1的值,对应差值越大。

(2)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变异系数的比值,即CV1/CV0。在转移支付之前的人均财力变异系数CV0一定的情况下,若转移支付效果明显,则转移支付后的CV1变小,相应地也就是说比值会减小。同时比值越趋近于0,说明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起到的均等化作用越明显。反之,若该比值大于1或者趋近1,则说明转移支付效果不是很好,甚至有拉大差距的危险。

(3)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变异系数的变化率,即(CV0-CV1)/CV0。该值同第一个衡量指标趋近,也是衡量相对于转移支付前的人均财力变异系数,转移支付后人均财力的相对变化值。

三、四川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根据上面的公式,同时参考2001年—2011年四川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历年的各地级市和自治州的人均财力收入和支出,同时带入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2001年—2011年全省的一个财政转移支付系数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四川省2001年—2011年全省转移支付变异系数表

由表2可以看出,2001年—2003年,转移支付前的变异系数均小于转移支付后的变异系数,同时相应的得到的CV1/CV0大于1,但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同时在2004年—2008这五年内,转移支付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转移支付后的变异系数,同时相应得到的CV1/CV0小于1,且也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在2001年—2008年这八年内,全省范围内的财政转移支付效果明显,且呈现逐渐均等的一个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在2009年—2011年内,财政转移支付前的变异系数又小于转移支付后的变异系数,再看CV1/CV0这一指标又大于1,财政转移支付不均衡的趋势反弹。同时由CV1-CV0这一指标的正负符号也可以看出,全省范围内的转移支付只有在2004年—2008年内才起到了均等化的效果,而其余的年份在均等化效果方面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扩大了该省省内地区财力的离散程度。

在上面的均等化分析中我们以公平为原则进行了考虑,而结合最开始的财政自给系数可以知道,成都市作为省会城市,每年的财政自给系数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成都市在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中并不适合作为样本,因此我们剔除了成都市这一样本,得到2001年—2011年全省除成都市外的转移支付变异系数表,见表3。

由表3可知,在剔除了成都市的样本后,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得到一定的体现。从2003年—2009年,转移支付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转移支付后的变异系数,即是财政转移支付对于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两者的比值经历了一个先减后增的过程:2003年—2006年该比值逐渐变小,在2006年达到最小值0.71,说明这一年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最好;2006年—2009年中比值又逐渐变大,但始终小于1,说明这几年内财政转移支付都是起到了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作用,只是作用呈现逐年递减的一个趋势;同时2010年—2011年中,财政转移支付在除成都市外的其余城市中,均等化效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作用。

表3 除成都市外的四川省全省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表

在剔除成都后的考察中,根据前面的财政自给系数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地区的财政自给系数处于均值水平,我们可以假设该部分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也呈现出这种规律。考虑到四川省东西跨度大,且东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在这里本文把属于川东中的七个地级市,包括资阳市、遂宁市、广安市、南充市、泸州市、达州市、内江市单独罗列出来考虑其相应的转移支付变异系数,见表4。

表4 川东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表

可以看出,表4正好满足我们最初的设想。2001年—2011年11年内,川东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财政转移支付后的变异系数,其对应比值均小于1,且在0.10-0.30之间波动,属于一个较理想的波动范围。也就是说,财政转移支付在川东地区实现了很好的均等化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推断,转移支付是否实现均等化,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能否缩小,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应该在川西。所以,考虑到转移支付中的少数民族因素,同时加上自治州的因素,我们单独计算了川西中3个自治州的转移支付变异系数,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除2004年和2005年外,省内3个自治州转移支付前的变异系数均小于转移支付后的变异系数,且2004年和2005年的这两组数据也比较接近,也就是说从2001年—2011年,财政转移支付在这三个自治州并未实现预期的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反而扩大了这三个自治州经济发展的趋势。再结合前面的财政自给系数我们可以发现,三个自治州中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财政自给系数均低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这是造成变异系数偏大的主要原因。

表5 川西3个自治州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表

综上可以看出,整个四川省的财政转移支付从2001年—2011年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缩小地方差距,实现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川东七个地级市发展均衡,转移支付均等化的目标实现较理想,而川西3个自治州与其他地级市的差距十分明显,转移支付效果不显著。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们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衡量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实证研究了四川省18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的转移支付情况,发现全省的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并不好,省内东西差距明显,且转移支付未实现均等化的主要原因发生在川西的三个自治州。从平衡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做出以下建议:

(1)保持对川东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变,扩大对川西自治州的转移支付力度。对川西自治州的政策坚持效率优先,结合川西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同时以川东的整体发展带动川西发展,逐步缩小省内的东西差距,以期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

(2)加强川西自治州的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政府监督机制,改进自治州的激励约束机制。转移支付机制在设计之初便加重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权重设计,但在2001年—2011年的大比重转移支付之下,地方自我发展能力降低,自我激励约束机制变弱,因此有必要重新改进完善川西自治州的激励约束机制。

(3)结合川西自治州的实际情况,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川西自治州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先天资源禀赋落后,因而与省内其它地级市的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设计转移支付机制时可以考虑川西实际情况,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增加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

〔1〕李一花,李阳,李秀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果的实证分析—以山东县域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12(7).

〔2〕王鹏,杜婕,陈思等.以基尼系数为视角的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研究——基于吉林省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2(6).

〔3〕付文林,沈坤荣.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J].财政研究,2012(5).

〔4〕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90).

〔5〕郭庆旺,贾俊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J].世界经济,2008(9).

〔6〕Qian,Yingyi and Barry R.Weingast,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1997(11).

猜你喜欢

自治州川西财力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来源分解及动态演进
岁月尽川西
“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只能增、不能减”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收支
挺进从江 黔东南自治州岜沙峰会会址项目征战纪实
结算财力
结算财力
资讯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