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高中学思政教学效果探析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2014-03-20孙红霞
孙红霞
(淮安市文通中学,江苏 淮安 223200)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高中学思政教学效果探析
——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孙红霞
(淮安市文通中学,江苏 淮安 223200)
将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中学思政教育中,可以丰富中学思政教育资源,有利于思政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久远,文化深厚。本文以淮安为例,首先阐述了淮安地方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其次确定了中学思政教学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原则,最后探讨了利用淮安地方文化资源强化思政教学效果的具体实施策略,试图为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学思政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有益探索。
地方文化 中学思政教育 教学效果 淮安
地方文化指在一个确定的区域内,由于共同生产生活而长期积淀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财富的总和,如历史遗迹、山水风光、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以或显性直观或隐性内敛的方式影响、规约并塑造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地方文化资源是思政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能够使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际,能够推动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中学思政教育内容,优化思政教育结构,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对中学思政课改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一、淮安地方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东部。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期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民族英雄关天培、巾帼英雄梁红玉、汉赋大家枚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刘少奇、陈毅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淮安留下光辉足迹。淮安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销基地,也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发源地。淮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等非金属矿产,已经探明的岩盐储量达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淮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近3万家,盐化工业、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兴起。两千多年来淮安逐渐形成了“运河文化”(漕运文化、水利文化)、“湿地文化”(洪泽湖等)、“曲艺文化”(淮剧、淮海戏、泾口高跷、博里农民画等)、“饮食文化”(淮扬菜等)、“历史人物”(周恩来、吴承恩、韩信、关天培等)和“名胜古迹”(周恩来故居、漂母墓、胯下桥等)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二、中学思政教学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原则
第一,辩证发掘利用原则。地方文化并非一尘不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定的不良成分,教师对于地方文化中的消极内容要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从而形成科学认识。
第二,教学目标为主原则。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学只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巧妙、灵活地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思政品德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方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第三,因地因人制宜原则。教师在根据教学目标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选择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掘文化资源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教学内容与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因人而异。
第四,积极继承创新原则。充分认识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在思政教学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积极有为,真正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强化中学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思政教师队伍。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是地方文化资源与中学思政教育实现有效结合的纽带。中学思政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课程意识,有目的地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其次应该掌握中学思政新课改的目标和任务,通晓地方文化资源的种类、分布、内容及文化价值,并具备将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中学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组织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使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与枯燥乏味的中学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努力使课内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让学生有兴趣、有感触、有收获,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教育管理者要尽力切实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研究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教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创新工作,改进思政教育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与方法,鼓励和肯定致力于思政教育创新的教师取得的成绩。
2.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思政课教学仍然沿袭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定,追求共性而忽视个性开发。中学思政教师应致力于设计和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实践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纳入思政教育资源,把地方鲜活的具体实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拓展中学思政教学内容,也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笔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把淮安的地方文化资源分成不同主题群分别纳入相应的思政教学课程单元。例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单元时,笔者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淮安籍民族英雄关天培全力支持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光辉事迹,面对英军猛攻,尽管对方数倍于守军,关天培仍亲自指挥,死守阵地顽强抵抗,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的画面,让学生在被深深震撼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应用于中学思政教育之中,需要不断改进思政教育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调研、整理周边的地方文化,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调研,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参观、调研、考察的过程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讲授《爱我中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节时课堂上采用视频形式向学生播放盐化工业园发展纪录片,用图表形式展现其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课后组织学生参观、调研、考察,并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撰写参观体会,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方式中感悟改革开放30年来淮安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农业大市发展成为“中国新盐都”的历程,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心,对家乡的改革开放产生自豪感与认同感,进而深入讲授全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壮丽风采,熏陶和感染学生形成爱我中华的美好情感。
3.发掘特色文化资源
发掘淮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可以被中学思政教育使用的物质载体,充分凝练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淮安周恩来故居及纪念馆、吴承恩故居、淮安府署、淮安漕运总督府、漂母墓等名胜古迹都承载着思政教育信息,对其充分挖掘利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有效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开展《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专题讲座时,系统整理出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廉政教育基地——淮安府署中的古代楹联,如大堂内柱上的“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吏科的“考贤问政贤能举,惩黩襄明廉洁扬”、户科的“赋税须知四民隐,度支应悉八方情”、礼科的“兴学育人弘礼乐,规章典范守纲常”、兵科的“选兵练勇家邦靖,利械坚城草木威”、刑科的“量刑无枉皇恩显,执法秉公天宪彰”、工科的“兴工为国珍财富,举役存心泽子民”,等等,细致分析楹联折射的古代先贤们正义、良知和惜人爱民的情怀,以及“法令行则国治”的儒家法治理念,再联系当今“依法治国”的现代法治精神,通过这些学生身边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传授相关内容,更易于加深学生理解。
四、结语
将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中学思政教育是对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突破与创新,对思政教学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正确领会地方文化资源的内容与特征,把握好资源利用的原则,不断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文化资源发掘策略与方法,推进我国中学思政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夏莹.中学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教育,2013(03).
[2]周慧.中学思政教育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探析.东方企业文化,2010(10).
[3]朱彦妮.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4]淮安市政府.淮安简介.淮安市政府网,20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