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03-20董智
董智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留学生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
董智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本文探讨影响中国海外留学生有效沟通的因素,旨在唤起他们如何成功交流的意识,帮助他们通过努力克服海外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沟通障碍。同时,本文希望为涉入跨文化行为的企业、机构提供相关的资讯。
中国留学生 跨文化差异 有效沟通 沟通障碍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企业必然迫切地需求具有丰富跨文化或多文化知识的人力资源,这是促使中国人出国求学、求职的一个主要因素,即从国内区域市场步入国际市场。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开的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留学海外人数仅1.76万,自2008年开始,中国留学生人数保持为2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2011年人数达33.97万,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41.39万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之前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全球总数的14%,位居世界第一。国际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及求职中,一定数量的中国留学生承认有过不同程度的沟通问题,而这些问题明显地成为他们后来在海外生活、求职及更高层次学习中的障碍,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明白和了解这种现象。为了能更好地在海外学习、自我改进和提高,有必要提供相关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消除和克服这些沟通障碍。
导致国际学生面临沟通问题的原因有许多,包括交流者自身因素和外在的因素。Dwyer(1977:44)提到沟通障碍源于沟通过程中的任一因素,即信息传递者、信息接收者、信息、沟通渠道、环境和无效的反馈。尽管无法避免沟通障碍的发生,但的确可以克服,至少可以将障碍最小化。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发音变化、自身障碍、缺乏自信和根深蒂固的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文化差异
Alder(2002)定义跨文化沟通是文化的传递者将信息传递至另一种文化接收者的过程。当第二种文化的接收者无法正确地解码信息时,沟通障碍出现。不同文化的人们通常持有不同的观点、解释和评价,这些在跨文化沟通中都将减少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顾曰国(1997)和Alder(2002)均阐述到人们的行为受文化的影响,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通常又塑造着人们的行为。例如,在中西方国际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中,个人隐私问题有时会使双方均感到困惑。在中国文化中,关于年龄、薪水、婚姻及付款方式等话题非常普遍,而其在西方文化则视为个人问题,属于隐私,需要保密。例如,如问及一位中国女士其年龄、工资及婚姻状况,她将很乐意地给予答复;反过来,如果问及一位西方国家的女士,她会对此类问题流露出反感,并将询问此类问题的人归为粗鲁、无礼一类。此外,依赖性是跨文化差异中的另一问题,西方人强调个体的独立,喜欢独自处理解决问题,中国文化则不同。中国人喜欢彼此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相互关照,让别人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尽管西方人对国际学生持有相对赞许的态度,但仍存有一些令人不快的因素。Burke(1997)报导过有很大一部分本国学生对在校的国际学生不感兴趣,或很少同他们交往。所以,文化差异无疑需要公众的关注,以便降低彼此间误解所致的沟通障碍。此外,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基于交流者双方的原因,需要适当调整彼此的沟通方式。
文化的差异容易造成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间的误解,导致沟通失败。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喜欢争取更多的机会与当地居民接触,从而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当地习俗。他们所面临的日常文化差异一般涉及不同程度的礼貌、谦虚、个人隐私、待客方式等方面,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尤为明显。O’Sullivan(1994)评论道新西兰的文化是低权利距离,高个人主义,低不确定性回避;中国文化则恰好相反,高权利距离,集体主义,高不确定性回避。Adler(2002:175)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常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不确定性回避,低个人主义,高权利距离。
西方人直接表达其拒绝方式,中国人则偏好间接方式,这种中国式的拒绝方式常常令当地的西方人迷惑不解。Seligman(1999)谈到中国人很难直接拒绝客人,通常采用“不便”取代“不”。如,一位西方学生邀请一位中国学生外出,该中国学生不想去,他没有说“不”,而是说:“谢谢,我很想去,但我现在很忙。”事实上,他当时什么事情也没有。
二、语言差异
第二语言或不同语言的局限性容易导致沟通障碍。根据Neff-Smith,Fahs,Bryant和Pierce(summer,2000)在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2nd ed.)书中的观点,有效的沟通受限于语言的差异,该现象常见于不同文化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而不是其母语。中国教育体系同英语国家的教育体系截然不同,中国的英语教育主要侧重于阅读和写作,听力和口语仅仅近年来方纳入重视之中,因此,中国学生发现他们所接受的英语学习方式使得他们运用英语表达时同英语国家的交谈者存有差异。
语言是跨文化环境下妨碍有效沟通的因素之一,对中国留学生的异国学习和工作而言都是一种挑战。Tsang(2001)分析观察社会距离时谈到,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社会距离的程度。Dawyer(2002)提及公开、共识、支持、肯定和平等的程度影响人际间的有效沟通。以上因素加上语言和文化差异导致沟通障碍,比如,谦虚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美德,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他们的感想和意图。语言障碍伴随着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意图不清晰或产生误解,导致不同文化交流者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故而对中国学生而言,克服这些问题至关重要。London(1999)提出语言障碍易造成沟通不畅或误解时,首选忍耐以便进一步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澄清、重申或解释。
此外,Nutting和White(1990)在其书中The Business of Communication(2nd ed.)指出沟通产生的问题有时是由单词的双重或三种意思所致。在编码和解码问题里,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许多英语单词有两、三种甚至更多的词义,尽管词典中涵盖了常用词汇的用法,但还不能满足日常的应用。外国学生常常通过字典扩大词汇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获得准确的信息、更好地理解他人。例如,单词“stamp”有“邮票”的意思,该词意在中国学生中最为常用,而此词还有“印章”和“跺脚”之意,许多中国学生通常忽视最后一层含意。因此,对于身处异国的人而言,当务之急仍是超越跨文化环境和协作中的语言障碍。
三、发音变化
不同的发音时常困扰着使用第二语言的人,语调、方言和词汇常常造成沟通无效。虽然一些西方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大量的不同发音不可避免地给外国人和国际学生带来困难。如果一个人很好地掌握了英语,口音和发音变化就不会感觉那么无法克服。
Liang and McQueen(1999)在Computer Assisted Adult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一文中阐述到,非说英语国家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说的障碍。虽然最好的办法是避免产生误会的面对面交流,但观察面部表情也无法完全帮助外国学生简化发音变化中的复杂性,而且相同国家的国际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其本身也存有口音差异。例如,很多中国留学生来自中国各地,他们说英语时各自带有不同口音,加之自身发音错误,这些都会给他们在海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阻碍。
Pinner,David和Dorothy(1994)提出许多人说英语都带有非常用字或俚语的方言,极易引起交流不畅。通常另一种语言的接受者对所解码信息的反应不是请求重复,而是假装听懂;习惯用语和玩笑也时常以此类方式干扰有效的沟通,与文化差异联合起来将信息的接受者拒于话题之外。
词汇是阻碍沟通中有效理解的另一因素,由于单词有多种实际词意,国际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词汇量。然而,Nutting和White(1990:33)强调“拥有大的词汇量并不代表掌握好了词汇”。因为接受中国式的英语教学法,大多数中国学生在阅读方面占优势,而听、说、写方面相对较弱,他们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主要集中于学术领域。诚然,他们能够应用大而复杂的单词,有必要使他们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正确的单词。
此外,汉语语法同英语语法截然不同。例如,英语中附加疑问句的使用。中国人给出肯定或否定答复时,通常直接言及“Yes”或“No”,而英语国家的人喜欢使用附加疑问句表达其态度和感受,诸如“It isn’t a good day,is it?”,“He doesn’t like it,does he?”等,怎样答复则时常困扰中国学生。
此外,汉字有四种声调,起着区别或改变字义的作用,例如,“嘬”zuo,“昨”zuo,“左”zuo,“坐”zuo四个字的音位完全一样,但声调不同,字义也不同。英语则不然,声调不能改变英语单词的词义,例如,car[ka:],无论读成平调的[ka:],升调的[ka:],降升调的[ka:],或降调的[ka:],均不能改变它“车”的本意。
四、自身障碍
沟通障碍也可由沟通者自身因素所致,如不同的出国目标、目前条件、心理状态等。Nutting和White(1990)提到:当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最感兴趣的信息总是在这些方面。由于中国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中国文化中,中国的父母关爱他们的孩子,不愿意让孩子遭受任何的危险,从而维系一种亲密的关系(顾曰国,1997)。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导致这样一种情形:中国留学生年龄越小,他们的独立性越差。在出国学习的潮流中,远离国家和家人的中国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Burke(1997)报道说,在寄宿家庭中生活所发生的冲突或问题引起苦恼和不满情绪。此外,国际学生不断地更换居住地所造成的不便,反过来也给他们增加了压力,成为沟通不畅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轻微的社会距离也给在异国的国际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Burke(1997)在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谈到这样一个事实,国际学生遭遇较低等的个人歧视,该现象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距离,形成跨文化障碍。
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抱有在海外留学能够学有所成的愿望,回国面对亲朋好友以赢得面子,这无疑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还有其他诸如经济能力、求职、交友、移民、家庭、年龄、婚姻等方面的压力,为他们的异国交流增添了许多沟通不畅的原因。
五、缺乏自信
Dwyer(1993)定义“自信”的概念是一种对某一情形或另一人拥有舒适感觉的能力。可以通过观察诸如语调、姿势、空间的使用及着装等非语言的信号,详细地观察某人处于轻松或焦虑的状态之中,自信意味着行为果断,间接地流露出悠闲,并易于为他人所接纳。一部分国际学生表示在异国缺乏自信,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他们在本国很少有机会使用英语交流,在到达异国的初期阶段,介于不好意思或不敢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选择沉默,偏爱用本国语同本国人交流,等等,加深了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壑。
六、根深蒂固的看法
看法是价值观的展现,表达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采取一定方式的行为或反应(Adler:2002:18)。人们的观点和信仰由个人、家庭、生活方式和种族背景等因素所构成,对某一话题或某人的外表持强烈的看法,无疑会造成沟通的失败。Galvin,Prescott和Huseman(1992)在《商务沟通:策略与技巧》一书中指出,人们往往会综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个人信仰、个人看法和文化背景来解释信息,以符合他们的观点。由于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存有巨大的差异,中国国际学生又分别来自各种各样的背景,因此他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于西方人而言,这种情形也同样存在。因此,双方都持有根深蒂固的看法。正确地区分跨文化差异能够避免误解和偏见的发生,也能够帮助减少沟通中的障碍。
良好的沟通会使工作、学习和生活更轻松自如,意识到这些导致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可以减少沟通障碍的发生,从而引导进行成功有效的交流。因此,当务之急是掌握沟通技巧和跨文化知识,克服信息的复杂、沟通渠道的局限及个人喜好的不同,以便在跨文化环境中成功地获得有效反馈。
[1]顾曰国(1997).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Adler,N.J.(2002).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4th ed.).Cincinnati:South-Western& Thomson Learning.
[3]Burke,B.(1997).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s:Our business or everyone’s business?Melbourne,Australia.
[4][On line]Internet.http://www.mineduc.govt.nz/index.cfm? layout=document&documentid=5643&indexid=6671&indxparentid=6663.
[5]Dwyer,J.(1993).The Business Communication Handbook(3rd ed.).NSW:Prentice Hall.
[6]Dwyer,J.(1997).The Business Communication Handbook(4th ed.).Sydney:Prentice Hall.
[7]Dwyer,J.(2002).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strategies and skills(2nd ed.).Frenchs Forest NSW:Prentice Hall.
[8]Fairhurst,A.M.&Fairhurst,L.L.(1995).Effective TeachingEffectiveLearning:makingthepersonalityconnectioninyour classroom.Palo Alto,California:Davies-Black.
[9]Foster,D.(2000).The Global Etiquette Guide To Asia: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for business and travel success. New York:John Wiley&Sons.
[10]Galvin,M.,Prescott,D.,&Huseman,R.(1992).Business Communication:strategies and skills(4th ed.). Marrickville: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11]Liang,A.&McQueen,R.J.(Fall,1999).Computer Assisted Adult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Arlington:Adult Learning.
[12][On line]Internet.http://global.umi.com/pqdweb?Did= 000000059049223&Fml=3&Deli=1&Mtd=1&Idx=3&Sid= 1&RQT=309.
[13]London,M.(1999).Principle Leadership and Business Diplomacy:a Practical,Values-based Direc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Bradford: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14][On line]Internet.http://global.umi.com/pqdweb?Did= 000000116353724&Fmt=3&Deli=1&Mtd=1&Idx=92&Sid= 2&RQT=309.
[15]Neff-Smith,M.,Fahs,P.S.,Bryant,S.A.,Pierce,C.et al.(summer,200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2nd ed.).Chautauqua: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Nursing& Health.
[16][On line]Internet.http://global.umi.com/pqdweb?Did= 000000065673681&Fmt=3&Deli=1&Mtd=1&Idx=49&Sid= 2&RQT=309.
[17]Nutting,J.&White,G.(1990).The Business of Communication(2nd ed.).Roseville:McGraw-Hill.
[18]Nutting,J.,Cielens,M.&Strachan,J.(1996).The Business of Communication(3rd ed.).Roseville:McGraw-Hill.
[19]O’Sullivan,Kerry(1994).Understanding Ways:communicating between cultures.North Sydney:Hale&Iremonger.
[20]Pinner,David&Dorothy.(1994).Communication Skills(3rd ed.).Auckland:Longman Paul.
[21]Seligman,S.(1999).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a guide to protocol,manners,and cult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ew York:Warner Books.
[22]Tsang,E.W.K.(first quarter,2001).Managerial Learning in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of China.Wiesbaden: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3][On line]Internet.http://global.umi.com/pqdweb?Did= 000000071778540&Fmt=4&Deli=1&Mtd=1&Idx=38&Sid= 2&RQT=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