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4-03-20秦秀丽唐玉琴
秦秀丽,唐玉琴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所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之一,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其应用性强、涉及面广、发展迅速,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了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及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微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与探索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近几年对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实践中的体会做一总结,以期在今后的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中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1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石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环节[2]。为了能将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这块基石夯实,提高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采用了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到知名的高校进修学习。通过此项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更拓宽了中青年教师的视野,提高了中青年教师的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汲取了兄弟院校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找出在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二是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学及科研项目。课程组的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教学与科研、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三是设立“以老带新”以及听课评课制度。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相互听课、评课,使教师能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课程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高。
2 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1]。由于高校的层次和类型不同,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实践方法和途径也不同。为此对本门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确定了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了确保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针对该门课程现状及特点,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行统筹考虑,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符合本校实际的微生物学课程建设规划。该规划以优化微生物学课程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以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主线,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及网络教学,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该门课程建设目标明确、步骤清楚、措施具体有效,加快了该门课程建设的步伐,微生物学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及省级优秀课。
3 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1 优化教学内容,使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3]。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成熟,多种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相继完成,蛋白质组学迅速发展。因此,要求高校微生物学的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引入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4]。为此,按照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完善和修订了教学大纲,在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与应用性,及时补充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使之适应学科快速发展的趋势及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使各个章节的联系更加紧密,便于抓住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照搬教材中的顺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系统性及连续性。同时把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交叉内容渗透到微生物学中来,使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学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使微生物学的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融会贯通。
3.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5]。掌握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6]。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中,以重视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及创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①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如在讲授细菌的芽胞时,先讲清芽胞的概念及生理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芽胞之所以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是与其所具有的特殊结构密不可分的;②比较式:将相近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进行比较、微生物不同营养类型进行比较、微生物不同生物氧化方式进行比较等;③举例式: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联系,插入贴近实际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真菌时,将酵母菌与馒头、面包的发酵作用,霉菌与制酱、腐乳以及奶酪的生产、蕈菌与日常生活比较熟悉的食用菌等实际例子联系起来;④比喻式: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进行讲解,如用游泳过江和坐船过江来比喻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便于学生的理解;⑤归纳式:每章节的内容讲完后,引导学生对该章节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全部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能够将抽象变具体,使微观变宏观,化复杂为简单,增强了微生物学直观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掌握知识点[7-8]。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有保证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及正确地运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应注重科学性、生动性,突出重点,言简意赅,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较好地把握教学节奏,使学生思维与教学同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 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微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9-10]。以往的微生物学项目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获得实验结果,但是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知识得到透彻的理解,只是被动地完成实验。为此,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和改革,将理论与实验密切地联系起来,将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及探究性实验进行转化。例如:革兰染色虽然是一个验证性实验,但在实验中不只要求正确的染色结果,有的学生进行染色时没有得到预期的染色结果,形成了假阳性或假阴性,针对这种情况,不是把染色失败的原因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思考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原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在实验中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G+菌和G-菌革兰染色结果不同,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革兰染色机理,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知识转换的探究过程,不仅提高了实践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常年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实验,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自行拟定研究题目或者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课题开展相应的实验,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5 建立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11]。目前高校考试普遍存在重成绩、轻素质,偏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部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高分,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4]。为了克服重成绩轻能力的考核带来的弊端,对微生物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单独进行考核。理论课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占40%)和期末考核(占60%)。平时考核按照平时课堂表现及出勤10%、作业10%、阶段性测验占20%进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期末考核以笔试闭卷方式进行,共出6套试卷,每套试卷按命题计划进行出题,其中基础题占25%、综合题45%、应用题35%,期末考试卷进行随机抽取,重点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验课的考核以实际操作和口试为主,占实验成绩的60%,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实践能力;此外,实验课表现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占30%,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实验结果记录及讨论分析的科学性。从近几年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效果来看,以上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综合能力,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6 结语
微生物学是一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骨干课程,该课程的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微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继续不断实践,大胆探索,深化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杨建磊.试论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高校高职研究,2013,(6):158-159.
[2]刘海生,王宏达.高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203-204.
[3]鲜尽红.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32-33.
[4]孙正祥,周赕.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1):100-101.
[5]谢洁,左伟东,潘国庆.浅谈高等学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64-167.
[6]张文治,孙晔,俞苓,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86-389.
[7]李晓艳.多媒体教学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学报,2013,41(3):1347-1348.
[8]王记祥.提高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方法[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1):107-109.
[9]张玲.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1017-1020.
[10]胡廷章,黄小云,刘仁华.提高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812-814.
[11]陶静,孙新城.试论高校微生物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J].轻工科技,2012,163(6):180-182.
[12]李明春,牛淑敏,严冰,等.微生物学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2,2(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