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道路文化精神探源(上篇)*
——对“办什么样的安农”的历史探索

2014-03-20赵良庆吴文革

关键词:农学院安徽大学合肥

赵良庆,吴文革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大别山道路文化精神探源(上篇)*
——对“办什么样的安农”的历史探索

赵良庆,吴文革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

从历史渊源视角看,独立建院前,安徽农业大学从办学模式、大学职能、制度体系、办学定位四个方面初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安农”;在独立建院、下迁农村分散办学、回迁合肥集中办学期间,安徽农业大学开始了“建设什么样的安农”“怎样办好安农”的探索。从时代精神视角看,不同历史时期办学模式的战略选择及其实践探索,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次开门办学”的探索,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实践经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历史机遇。

大别山道路;文化精神;探源

大学文化积淀着自己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一代代学人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改革发展的精神滋养。86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农”)的文化精神历程孕育了独具安徽高等农业教育特色的“大别山道路”。

“大别山道路”是安农在长期服务“三农”实践中开拓的一条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之路。

梳理安农的文化精神历程,深刻认识和理解“大别山道路”的重要意义。如果从狭义视角看,“大别山道路”肇始于1985年安农与金寨县政府联合举办的“安徽农学院金寨农业专科班”。但是,若从广义视角考察,“大别山道路”却发端于1935年6月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因为,“大别山道路”文化精神之源始于首任院长李顺卿拟就的安农发展史上第一个蓝图——《筹备安徽大学农学院计划草案》[1]。

全文以“办什么样的安农”“怎样办好安农”的逻辑思路,分上篇与下篇系统阐述“大别山道路”奠基、探索、开辟、创新的文化精神历程。

一、奠基——从创办到独立建院

(一)安农的历史渊源

1.创立

一所大学的发展,总是以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标识,总是在推动大学历史车轮转动的同时,让一代代学子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汲取前进的精神动力。

翻开86年校史,有两个不同寻常的纪念日一定要令安农人铭记:一是1928年4月10日,这一天是开创安徽先河的省立安徽大学诞生纪念日,是安徽现代教育史上高等学校创立之始,也是安徽农业大学“母体”诞生之日。一是1935年6月,经断续8年的筹备,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开创了安徽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

有两个人物也注定在安徽高等农业教育的历史上熠熠生辉:一是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傅铜,他主政安徽大学期间的最大功绩是使陷入停顿的农学院筹建工作重启,实现了从筹建到正式成立的飞跃。一是安徽大学农学院的首任院长李顺卿,李院长借鉴西学并结合当时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实际,拟就安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蓝图——《筹备安徽大学农学院计划草案》,自此,农学院蹒跚起步……

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不仅仅以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标识,也以一系列典型载体——物质文化元素,诸如校徽、校旗、标志性的建筑等进行传承。

1933年,安徽大学第九次校务会议审定了校旗、校徽、校歌。校歌由程演生作词,国立音乐学院院长萧友梅作曲[2]26-27。校徽图案为倒立的三角形,上面是马首,下面是书卷,四周是嘉禾。时任校长程演生对嘉禾图案的解读为:“安徽为农业省份,故用嘉禾表现之。”程演生校长的解读,让我们品读出安徽大学与“农”的渊源。

实际上,1927年,农学院就成为即将创建的安徽大学内设三个学院之一。后因农学院院址问题出现反复,学院负责人选出现变数,因而,错过了在1928年夏秋时期与文法学院同时成立并招生的机会,农学院建立计划告辍[2]14-16。到1935年农学院正式成立,这一中断就是8年。

2.停办

1937年7月,日军大举侵华,局势维艰。卢沟桥的硝烟刚刚熄灭,日本侵略者又在上海燃起战火,接踵而至的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不久古城安庆又拉响了警报……

1938年春,安徽大学校长和大部分教职员工纷纷离去。安徽省府命农学院院长汪洪法为安徽大学主任保管委员。夏,日军逼近安庆,安庆告急,安徽大学的校务也陷于停顿。校方召开紧急校务会议,决定将安徽大学西迁。于是,汪洪法带领师生避六安,迁金寨,走汉口,退重庆,辗转流徙,经费断绝,继续办学已成绝望。

一所大学的进步,总是以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为线索,汇集成一所大学的精神血脉,成为推动大学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这是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校工,却注定要永远铭刻在安徽高等教育史上。这位校工名叫王华德,他撰写的《新旧安徽大学及农学院校史》手稿,为我们讲述在战火纷飞中,在办学几近中断时,普普通通的安大人为延续“安大文脉”的抗争——“7条民船的故事”[3]。

安大的校工们冒着枪林弹雨,将学校大批的图书、仪器设备搬上7条民船,另外还有5万元现金,拟作为在湖北荆州复校之用。护送安大财产的一干人有:教授李相勗、职员郑胃川,另有校工王华德及部分校警计16人。船队由安庆港起航向汉口驶去。

船至江心约3华里,天气骤变,风过5级,浪高丈余,间有日机轰炸。教员们顶风雨、冒狂炸。经过15天的航行,船队抵达九江市。为早日汇集汉口,李相勗教授提议,雇一条轮船相助。稍事休息后,船队又起航向汉口而去……

纵使战火纷飞,有校工如王华德,用他不太优美的文字记录了办学中断中的安大人的坚守。这些普普通通安大人是覆巢之下一株株不屈的小草,使安徽大学在战火硝烟中得以弦歌不辍;农学院在迁徙流离中得以星火流播……王华德,他的那本发黄的校史——让我们感受到了普通安大、安农人在逆境中“护校”的“安农精神”。

学运系于国运。1939年夏,经艰苦创业,有11年历史的省立徽安大学宣告停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农学院遂告夭折。

⒊复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一些皖籍名士、青年学生吁请南京政府教育部恢复安徽大学。经“群策群力,筹备半年,终得以如愿”。1946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校址仍在安庆。国立安徽大学由教育部直辖,学制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1946年10月,齐坚如博士应聘任农学院院长,聘沈寿铨、吴清泉、杨著诚三教授分任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系主任。至此,停办7年的安农重获新生。

⒋合并

1949年4月22日,安庆解放。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管会派军代表靳树鸿、黎洪模、郑玉林、朱全(徐静斐)等四人接管安徽大学。从此,江山易主,学运迥异。

1949年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校园全部被淹。10月,奉中共中央华东局文教部令,国立安徽大学迁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安徽大学。12月,校务委员会成立,撤销原安徽大学的院级建制,实行系科制,专业进行对口融合。这时,安徽大学农科设农学、森林、园艺三系。

1953年10月20日,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从1935年至1953年,18年来,安农历经创立、停办、复校、合并、独立建院等重大转折。

(二)初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安农”

这里所说的“奠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初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安农”这一命题。

⒈确立了建立欧美模式的现代大学

若从文化渊源考察,安徽现代大学渊源于清末著名的“中学与西学之争”。翻开19世纪的世界历史:一边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一边是东方封建帝国的衰微。当鸦片和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天朝上国”之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救亡图存,振兴发展是中华民族要破解的历史命题。此后,无数仁人志士、各种政治力量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做过各种尝试……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伴随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的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了一场“中学与西学”的大讨论。

这场争论反映到高教育领域乃是“上法三代”——继承书院制度,抑或是“旁采泰西”——移植欧美大学体制?争论的结果是:源远流长的书院退出历史舞台,欧美模式一统天下——“欧洲大学的凯旋”[5]4。

如果说1901年成立的安徽大学堂(1904年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以敬敷书院为校址)——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学——尚有一丝书院痕迹的话;那么,1928年4月正式创办的省立安徽大学则标志着源远流长的书院渐行渐远,仿效欧美模式创办的现代大学登上历史舞台。

⒉奠定了现代大学四大职能的雏形

继欧洲中世纪大学、柏林大学为世界高等教育奠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大职能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实践及“大力倡导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标志着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的正式产生,这是威斯康星大学及美国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6]。此后,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全世界所接受。品读李顺卿拟就的《筹备安徽大学农学院计划草案》,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已见端倪。《草案》第二部分“农学院之使命目标”曰“本院之主要使命,约略言之,凡有三端”:其一,实施农业教育,目标是“造就人才”;其二,研究农林科学,目标是“改良农业”;其三,实行农业推广与农村调查,目标是“救济农村”。由此观之,《草案》的这三大使命与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如出一辙,足见李顺卿之高瞻远瞩。

而现代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也能从《草案》的“绪言”部分找到渊源。绪言开宗明义提出“素为世界农业先进国”之“吾国”,为何落后于“先进欧美各国”?李顺卿认为原因有四:惟“株守旧章,忽视科学”,致农业生产落后;加之经年以来,“水旱为灾,兵燹时作”,致农村破坏,举国骚然。皖省虽据长江富饶之区,亦不得幸免。为图挽救,故“急起提倡生产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发展应用科学”。在此情况之下,皖政教当局,鉴农业之急需改善,“遂令安大增设农学院”。绪言部分揭示的李顺卿对素为世界农业先进国的中国为什么落后的反思;对落后原因的分析;立足“皖省实际情形”,提出的高等农业教育救国救省蓝图等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安农文化的策源、人文精神之“星星之火”。

⒊奠定了大学的制度基础

其一,学校领导体制问题。关于领导体制,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的领导体制,安大历经了省立、国立的变迁。这里主要指微观层面的领导体制。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由安徽省政府聘任,学校实行校长主持下的校务会议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是,校长直接领导各院系,并主持学校行政会议[7]。教师实行聘任制[2]36。

其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安大建校初期实行校院系体制,1949年12月,废除学院制[8],实行系科制。1946年1月,实行的学年学分制,这些制度设计为安农的未来发展构建了初步的制度体系。

⒋奠定了安农立足安徽、服务安徽的发展定位

《草案》绪言中“按皖省实际情形,草拟一最低限度之计划”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三层含义:其一,服务方向上,立足皖省;其二,指导思想上,按皖省实际情形,实事求是;其三,“一最低限度之计划”,表明安农的未来发展一定要脚踏实地,切不要好高骛远。李顺卿的这一计划草案,为安农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立足安徽,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基础。

18年来,从安庆到芜湖而合肥;从省立到国立;从“孕育母体”到“独立门户”,安农实现了从安徽大学农学院到安徽农学院的转变。

二、探索——从独立建院到回迁合肥集中办学

(一)独立建院

每一所旧中国走来的大学,校史上都记载着这样一笔拐点:1952,院系大调整[9]。院系大调整的想法发端于1950年6月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说:“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地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和某些系科,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这次会议拉开了将中国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进行改造的序幕。

安徽大学先后经历了三次院系调整。第一次调整在1950年7月,这次是响应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而做出的小范围的调整。将学校的工程土木系及艺术系于同年9月调整并入到南京大学。

1952年秋季,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安大也于1952年9月开始第二次调整,这是一次在范围、力度、影响都较大的大规模调整。经过这次调整,先后调入的系科有: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部分师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蚕桑专修科师生;安徽师范专科学校也同时并入。经济系的学生及部分教师调往复旦大学;园艺系二、三年级学生调往浙江大学农学院;法律系部分教师及学生调往华东政法学院,未调走的教师转入历史系,法学院及所属系科不复存在。调整后,安大的文、理、农三院各学科整合设置为“师范学院”和“农学院”两院。

1953年暑假又进行了第三次调整。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三年级学生调入安大化学系;数学系、物理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经过三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由原文、理、农、工学科专业齐全的全国性综合大学,变成只有农林、文理师范类专业的省属大学[2]137-140。

1953年10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转发政务院的决议案:“安徽大学校名取消。其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从此,独立的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这“一对孪生”开始“独立门户”。1954年9月10日,学院正式公告在肥办公。从此,一所独立的安徽农学院,在江淮腹地、省会合肥开始谱写安徽高等农业教育新的历史篇章。

“以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1955年5月14日,推行四级计分制和口试制的新考试制度。10月1日,开始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6年3月23日,开始实行班主任制度。1963年9月5日,学校开始在学生中配备专制政治辅导员,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至1960年9月,全院共设农学、林学、蚕桑、茶叶、牧医、森工、农机、园艺、农业物理学等9个系。1961年9月,为贯彻党中央下达的高教“六十条”,学院党委明确提出了“以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质量的思想开始深入师生人心。1961年6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全院各专业普遍修订教育计划。新修订的教育计划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贯彻了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一专多能的精神。

科学研究渐入佳境。1955年1月,成立科学研究计划小组,确定科学研究的方针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为生产服务。1956年10月,学校举行首届科学研讨会。11月成立科学研究处,这样,独立建院后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实现有了组织保障。1959年9月18日,召开1959年科学报告讨论会。1960年,省委决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安徽农学院合并,一个机关两块招牌;1962年11月28日,两院分开。1961年1月24日,院党委扩大会议强调指出:切实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做到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要坚决推行使用,克服以往光开花不结果,开花多结果少的现象。1963年4月6日,举行1963年科学研究报告讨论会,总结科研成果,推动今后科研工作。1964年5月9日,学校举行独立建院10周年庆祝大会并举行第四次全院性科学讨论会,共收到研究论文40余篇。1965年1月,学校建校以来第一次招收研究生。

独立建院后,安农人开始了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大学的探索。

⒈开始了从“欧美模式”向“苏联经验”转型

安徽大学的三次院系调整,一方面标志着安大开始从“欧美模式”向“苏联经验”转型;另一方面则直接导致作为学科专业齐全的全国性综合大学安徽大学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

1955年2月22日,主持院务的干仲儒在院刊《安农》上为独立建院一周年题词:“加强团结,积极努力,改进各方面的工作,为建设真正新型的高等农业学校,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农林干部而奋斗!”题词清晰地揭示了独立建院后学校的发展目标:建设真正新型的高等农业学校,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农林干部。题词也表明安农人开始了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大学,怎样建设农业大学的探索。其一,真正“新型”的高等农业学校是什么样的“新型”?3月11日,干仲儒在院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传达贯彻高教局召开的工科高校参观团座谈会的报告精神;座谈会强调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座谈会的精神表明:“新型”的高等农业学校的含义是从学西方的办学模式向学“苏联经验”转型。其二,“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农林干部”中的“为国家”与李顺卿提出的“为皖省”在目标定位上又有所变化。

⒉完善了学校的制度体系

1954年注定是安农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其一,这一年是安农独立建院的元年。1954年9月24日,安徽农学院院务委员会成立。1956年8月18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示同意安徽农学院成立院党委。至此,安徽农学院的发展有了组织保障。其二,还有一份文件,那就是1954年10月23日第二次院务委员会通过的《安徽农学院组织与分工暂行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第一条明确该《条例》的目的是:保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农林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任务的完成。第二条明确规定学校实行“院长负责制”,并对院长的职权作了明确的界定。第三条规定在院长领导下设院务委员会,系本院最高咨询性的机构,并对其人员组成作了明确规定。第四条规定在院长领导下设院行政会议,并对其人员组成作了明确规定。第六条至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了本院二级机构的构成及其职责;二级机构人员(如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等)构成及其职责;二级机构的内设机构职责,以及人员构成。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五条,对本院的教学行政的基层组织的构成、人员设置、职责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条例》从顶层设计上为安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1960年3月16日,根据中央、国务院指示以及中共安徽省委的批准,开始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11月28日,学校提出贯彻中央高教“六十条”的计划,主要工作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以院长为首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的领导制度。把党的领导权集中到院党委一级来,系党总支对系行政工作由领导作用改变为保证监督作用;以教学为主,加强领导,稳定秩序,提高质量。

正当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渐渐走上正轨之际,“文革”骤起,学校陷入10年动乱,10年蹉跎——下迁农村分散办学。

(二)下迁农村分散办学

1966年5月,全校停课,教学秩序完全被破坏,学校陷入动乱。1968年11月25日,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安农下迁滁县、凤阳农村办学,并要求学校15天内搬迁完毕。12月6日,师生员工1 000余人,怀着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情告别校园;以军事编制组队,分两路徒步踏上茫茫征途……

下迁农村,前途何在?农业大学如何办学?1969年4月,师生员工就办学体制、学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开展教育革命大讨论。1969年6月29日,制订教育革命方案,主要内容是要求师生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开展社会与专业调查,进行现场教学与科学实验,办短训班,探讨社会主义大学如何办。1970年2月和1972年3月,安农才先后确定办学体制,即学院设总院——位于宿县紫芦湖,下设滁县和凤阳两个分院。至此,学校形成一分为三、鼎足而立的格局,走上分散办学的艰难历程……

紫芦湖在宿州,产芦,色紫,系盐碱湖洼地带,环境十分艰苦。为了早日恢复招生办学,一场热火朝天的建校劳动就此展开,师生凿井汲水,挖渠修路,搭工棚,建校舍……

学运系于国运!整个国家陷于动乱,安农也无法按照教育规律办学。1971年8月14日,学校贯彻以“两个估计”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和印发了《两条教育路线在我院的斗争概况》。《概况》否定了建国后17年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广大教师所取得的进步。

1974年3月2日,新华社播发《安徽农学院下迁农村开门办学》的长篇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均予以转载。宣传下迁农村办学取得很大成绩,是教育革命的胜利。4月,学校开展“学朝农”(朝阳农学院)活动。3月的“安农报道”,4月的“朝农经验”,将学校开门办学模式推向高潮——1974年6月,学校责成各单位打破原来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分三段进程上课的“老三段”教学体系;1975年8月20日,学校召开学朝农、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经验交流会,要求像朝农一样,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农业学大寨为基础课——教育进一步偏离教学规律。

一方面是“文革”的政治生态令安农不断偏离教育规律;一方面是安农师生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又执着地坚守教育规律。

因此,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师生员工仍坚持开展教学工作。1970年10月学校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至恢复高考制度的1977年,学校共培养了工农兵大学生6届共计2 731人,为缓解安徽高等农业科技人才的断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12月,学校召开基础课改革座谈会,决定按学科设置课程组,并相继成立了部分实验室。1973年1月,学校决定恢复设置政治理论教研室、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和若干专业基础课教研室,明文规定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1973年4月19日,学校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教学革命经验和科研成果。

因此,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师生员工仍坚持开展科研工作。1970年7月15日,学校下达1970年科学实验计划,共计列20个项目。1971年4月8日,下达1971年科学实验计划和“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当年重点科研立项43项。1972年4月24日,下达1972年度科学计划,列重点课题43项,其中省下达的19项。1975年4月3日,下达1975年科学计划,列重点课题57项,新增15项,其中国家和省的课题21项。1977年5月24日,下达1977年度科学计划,共列55个项目,其中国家和省下达的37项。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1972年5月30日,将学校选育成的水稻新品种中籼“安农56”和玉米新杂交组合“安农2号”“安农3号”“安农4号”“安农6号”上报省有关部门。

因此,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师生员工仍坚持开展为农服务工作。1969年至1970年5月,共计办短训33期,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 102人;现场教学272次;种“三田”(试验、丰产、种子田)185.5亩;巡回医疗治病畜、病禽12 317头(只),防疫注射16 000次。1971年至1973年4月,两年多来共建立13个“三结合”基地;举办短训班30多期,培训农民技术人员约3 000人次;开展50多项科学实验,已取得成果或有重大进展的30多项。

(三)回迁合肥集中办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举国欢腾。一些新的气象在安农涌动:动荡局面迅速结束,教学、科研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此时,安农急需解决的是两大核心问题:安农在哪里办学?如何办学?

第一个核心问题,安农人给出的答案是:回合肥原址办学。

1977年9月,按照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指示,全校师生就“如何办好安农”展开讨论,总院和两个分院师生一致要求在合肥原校址办学,恢复四年学制,对发展规模等问题也提出了建议。院党委于9月28日以院发[77]22号文件、10月28日以院发[77]25号文件两次将师生的意见集中梳理上报中共安徽省委。

5月5日,院革委会向中央军委、国务院和省委、省革委会报告,请求归还合肥原校舍,以便回迁合肥办学。

1978年4月7日,张靖武、杨启瑞、刘维岳、印绳之、樊效先、彭执圭、吕之民等7位党员干部联名写信给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农林部副部长何康,并抄呈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要求部队归还安农原在合肥的校舍、土地。

不少师生也陆续给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共安徽省委写信,要求将学校搬回合肥原校址集中办学。

安农人的决心、诚心与执着感动了中央高层。

4月15日,王震写信给万里,明确表示:“张靖武……等同志来信要求12军归还占用农学院校舍,是合理的。”支持张靖武等7位同志的要求。

6月23日,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罗瑞卿向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请示,提出“将合肥原安徽农学院校址和部队在原校址扩建的营房,全部无条件移交给安徽省委”。6月26日,邓小平亲笔批示“同意”。7月17日,万里向有关部队和学校领导传达了中央军委的请示、邓小平的批示,宣布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合肥原安农校舍、土地退还学校。

安农在哪里办学?安农人对“回合肥原址办学”的回答,为“回合肥原址办学”所采取的行动,为达到目标而坚守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师生团结一心“爱校”的“安农精神”。

第二个核心问题,安农人给出的答案是:回合肥原址集中办学。

1978年8月19日,院党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省革委会关于农学院办学体制“务虚会”的会议精神。主要内容是:宿县总院搬回合肥,凤阳、滁县两分院原地不动,并且还将筹办皖北、皖南分院。总院的任务是上基础课,培养师资;各分院因地制宜设置专业,专业课在分院上。

显然,关于农学院办学体制的设想,安农人要求的是“集中”;省革委会则希望的是“分散”。二者想法南辕北辙。

为此,安农师生一心,走上圆梦之旅。

为实现在办学体制上回合肥集中办学的目标,安农党委决定立即向省委汇报,坚持集中,不同意分散。党委的理由是:“四人帮”对农学院的破坏主要有三点:一下迁,二分散,三越办越向下。“文革”让安农下迁一分为三;这次拨乱反正就应该回迁三分归一。

经过热烈讨论,安农师生提出学校办学体制及发展我省农业教育的观点:第一,10年下迁、分散办学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要办好省属重点农业大学非集中不可;第二,发挥两个积极性,分院可让地市去办;第三,集中办好一所农业大学,可充分利用基地、房舍、师资、设备,节约财力,有利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第四,不赞成分段办学,那样,基础与专业脱节是不利教学的。

10月28日,省革委会革秘[1978]77号文件《关于安徽农学院办学体制问题的批复》决定:总院从宿县紫芦湖搬回合肥安农原校址办学;凤阳、滁县两分院所有专业仍在原处办学,不搬回合肥。

11月16日,革秘[1978]77号文件一经传达,分院上下一片哗然。11月20日—27日,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贯彻省革委会[1978]77号文件精神,研究学校办学体制和专业布局问题。经过历时一周的大会发言与讨论达成以下共识:其一,一致反对分散办学,一致要求宿县、凤阳、滁县集中在合肥办好一所省重点农学院。认为[1978]77号文件仍然把安农被迫下迁10年的历史教训当成历史经验,违背了邓小平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论,违背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其二,要把安农办成培养适应“四化”要求的多科性农业大学,不集中不行,这是当前的省情、校情决定的。会议决定将此次扩大会议上形成的意见专题报告省委,要求收回省革委会[1978]77号文件,把两个分院迁回合肥来。12月6日,院党委向省委呈报《关于对省革委会〈关于安徽农学院办学体制问题的批复〉的意见报告》,《报告》对农学院集中办学的必要性作了多方面的论证,要求省委收回革委会批复,批准安农总院及两个分院原有各专业都集中合肥办学。1981年2月28日,党委书记杨枫宣布省长办公会决定:安徽农学院在滁县、凤阳两个分院的林、蚕、牧医三个系,全部搬回合肥。至此,10年离别,10年企盼,安农实现了回迁合肥原址办学之梦。1978年,金秋十月,安农踏上回迁之路,迎来“柳暗花明”。10年离别,13年企盼,安农再次圆了回迁合肥集中办学之梦。

安农如何办学?安农人对“集中”的回答,为“集中”的行动,是基于对分散办学教训的认真总结,对集中办学优越性的充分论证,对省情、校情的准确把握,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实事求是的执着坚守——这就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安农精神”。

解决了回迁合肥原址办学、回迁合肥集中办学(办学体制问题)后,安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遭到破坏的教学、科学研究秩序,实现由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农业学大寨为基础课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转移。

10年离别,13年企盼的过程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大学如何办”的过程。

(四)走上了开门办学之路

回迁到合肥的安农人,在恢复办学的同时,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办什么样的安农”再一次摆在了安农人的面前。“适应形势、尊重规律”,安农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开门办学”。

关于开门办学之路,在安农历史上有三次。第一次开门办学,就是上文提到的——“文革”期间,“安徽农学院下迁农村开门办学”。第二次开门办学,即改革开放后,打开围墙开门办学。第三次开门办学,就是开辟“大别山道路”。从时间概念来说,第三次开门办学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其是在充分总结反思第一、第二次开门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不断形成、发展的。第二次开门办学,虽然时间不长,但给“办什么样的安农”带来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南至北,一方面,全国掀起了又一轮经济致富的热潮;一方面,“读书无用论”盛行,最典型的流行语是“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风气所致,高校出现了这样的“校园新风景”:大学纷纷推倒象征“象牙塔”的校园围墙,代之以商业店铺;教授开公司,大学生摆地摊。首开风气之先的当属1993年春天,北京大学提出要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高校发展道路,决定开门办校,推倒校园南墙,改建为商业街。此举被媒体称为“北大告别的不仅仅是一堵围墙,也许还是一个围墙的时代。”[10]11

安农也像全国高校一样,推倒围墙,改建商业街;科技开发,兴办公司。1992年1月30日,安农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成立,该公司系处级建制,企业单位,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承担经济责任。同月,合肥市政府发照同意安农沿蜀山路规划红线向西至校门兴建商业门面房。很快,安农南墙成为一条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到最高峰时,校园南、东、北三面围墙均改造成商业街,一度商业繁荣。1992年4月27日,学校成立科技开发部,处级建制,管理全校科技以及商业开发业务。3月26日,安农全民所有制企业“合肥森光彩印厂”成立。7月24日,学校同意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安徽华达生物技术发展公司”,并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区独立注册,10月26日,产业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华达公司入区为开发区企业。1993年5月15日,安农“安徽省安高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1994年9月28日,安农安高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与台湾世界论坛报社合资生产经营天然矿泉水项目。

2001年4月,北京大学校园产业规模已发展到超百亿元,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在全国家喻户晓……也就在此时,北京大学宣布为了整治环境,拆除商业街,重树南墙,再次引发舆论哗然[10]12。据教育部等联合发布《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2009年,北京大学校办产业以530.9亿元的总收入名列榜首,当年企业利润额为26.6亿元。

北京大学一面围墙的推倒与重建,是中国高校开门办学的一个缩影,不仅象征着知识价值的贬落与回升,更反映了改革开放20余年社会精神的变迁[10]12。

如今,安农南墙这条曾经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已经被一幢幢高楼取代,科技开发部已经合并;2010年1月11日,学校决定解散合肥市森光彩印厂,并进行清算,以此为标志,安农的“围墙经济”遂尘封在安农人的记忆里……

三、结语——对“探索”的思考

从安庆到芜湖而合肥;从省立到国立;从安徽大学农学院到安徽农学院再到安徽农业大学;从学西方到学苏联的办学模式;安农人开始了“办什么样的安农”的探索。正是这种执着的追求与不懈的探索,为安农从办学模式的趋同走向特色办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实践经验。

第一,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中学与西学之争”,具体到大学办学模式问题,乃是中国传统的书院制度与欧美大学体制之争。在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之下,鉴于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对既存体制的深恶痛绝,为了“教育救国”的理想,纷纷彻底抛弃源远流长的书院制度而全盘西化。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言:“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潮流中,‘西化’最为彻底的,当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今日中国之大学,其价值趋向与基本路径,乃舶来品的University,而非古已有之的太学。……这其实正是本世纪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所在: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继承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5]3。

大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欧美模式”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太注重人格的修养”[5]156。书院体制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在学生人格养成上却有可圈可点的做法。首先,书院体制以人为中心。“中国书院的组织,是以人为中心的,往往一个大师以讲、学、行、谊相号召,就有四方学者翕然从风,不但学问上有相当的研究,就是风气上也有无形的转移,如朱文公的白鹿洞、胡安定的湖州,都是一例。”[11]其次,书院体制中师生的从游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在于“授业”,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来“传道”,培养学生人格修养。

在中国高等教育“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先是向日本,再是德国,继而是美国,后又有苏联,再而是美国学习——“美人之美”。在“中学与西学”的争论中,在“欧美模式”的汲取、探索中,在中国高等教育自强历程中,我们坚定了教育的自信:既不能照搬任何模式,也不能走复古之路;而必须走自己的路,走改革与创新之路——为开辟“大别山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为“大别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实践经验。仔细梳理一下,安农历史上这两次开门办学。第一次发生在“文革”期间,这一次的高潮是:1974年3月2日,新华社播发《安徽农学院下迁农村开门办学》的长篇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均予以转载。粉碎“四人帮”后,安农人立即拨乱反正,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上来。第二次开门办学是这次推倒校园围墙,改建商业街。如果说,第一次开门办学是政治革了文化(大学)的命;那么这第二次开门办学,有人认为是:经济(商业)对文化的入侵。[10]12大学是文化的阵地、精神的家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才是大学的本职所在。在总结第一次开门办学、第二次开门办学的经验,吸收其教训的基础上,安农人开始了“怎样办好安农”的探索与实践,走上了第三次开门办学之路——开辟了具有安农特色的“大别山道路”。

[1]李顺卿.筹备安徽大学农学院计划草案[M].安徽农业大学档案馆馆藏文书档案:永久卷,1934年第1卷.

[2]安徽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安徽师范大学校史(1928—2008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吴文革,辛文义.学运系于国运——抗战中的安徽大学流徙纪实[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2):8-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5]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王旭东.社会服务:地方高校的边界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3-09-18(14).

[7]汪青松,王先民,吴毅安.安庆师范学院110年发展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25.

[8]朱仇美.安徽教育四十年(1949—1989年)[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59.

[9]李响.1952年院系大调整教授“洗澡”大学洗牌[J].文史参考,2012(11):40-44.

[10]曹立新.中国人20年来的精神历程[J].教师博览,2005(1):11-12.

[11]任鸿隽,陈衡哲.一个改良大学教育的提议[J].现代评论,1925(39):10-13.

The Origin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Dabie Mountains Road(Part I):A Historical Exploration into the Issue of“How to Ru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O Liang-qing,WU Wen-g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Dating back to its history,before separating from the National Anhui University,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ave a preliminary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how to run 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from the four aspects including school-running model,university functions,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During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hen it got independence,moved to the rural areas to scatter school-running and moved back to Hefei,the university made explorations into“how to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nd“how to run the university well”.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 temper of the different ages,the strategic selection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school-running pattern of the university in its different stages laid a ideological basis for its“Dabie Mountains Road”;its two periods of carrying out open-door education provided practical experiences for its adoption of“Dabie Mountains Road”;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i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content provided a historic opportunity for its carrying out of“Dabie Mountains Road”.

Dabie Mountains Road;cultural spirit;origin

G64

A

1009-2463(2014)04-0104-05

2014-06-0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SK2013ZD03:《大别山道路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赵良庆(1956-),男,安徽肥西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文革(1965-),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农学院安徽大学合肥
《天津农学院学报》征稿简约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秦晓玥作品
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农学教育研究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