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

2014-03-20张海涛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张海涛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广德学院,安徽 广德 242200)

没有围墙的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国民教育系列一分子,远程开放教育的航母,三十余年来为地方培养和储备人才,默默地耕耘不辍,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庞大的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影响力巨大,如何培育引领开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地方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联系在一起,与国家发展命运联系在一起,以人为本,“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1],固本培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生全过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是文化的精髓,社会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方向,传承着历史文化的血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结果。十八大报告第一次用三个“倡导”十二个词,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精准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为价值体系,从思想、精神、道德、行为层面为全民架构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3],是众望所归的价值认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树立共同理想,铸牢精神支柱,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2],让不同的个体价值服从服务于社会的核心价值,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潮,既百花齐放,群芳斗艳,又理性地归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实现多元性与一元性的辩证统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开大学生是成人,大多是在职人员,由于年龄、工作性质、教育背景、社会阅历等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各有不同,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无论在面上还是在点上都各有己见,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问题所采取的角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我们发现学生越来越年轻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刚刚跨出原学校大门,又迈进了开大的门槛。这些年轻人,价值观还很不稳定,甚至尚未形成,他们脆弱的价值理念很容易被社会所同化,还受到变化了的世情、社情、民情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多元性、多样性、多变性越来越凸显。但就总体而言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价值观总体向上,表现出健康的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的意识在日益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素质要求促使他们怀揣着理想来到开大,主动为自己加油充电,这些积极因素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也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1.忧患意识、价值意识在更新。开大学生入学前大多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没有完成理想的学业,他们在社会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饱尝酸甜苦辣后,已经感受到知识的重要、道德规范的重要。继续完成当年未完成的学业,用真才实学,过硬的本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用全新的理念,高尚的情操融入文明社会,迫在眉睫。

2.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在增强。国家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各项利民惠民制度、措施相继出台,特别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化这一深刻的革命,带来了符合民生的最大化利益分配和利益重组格局,使他们看到了未来社会充满竞争活力的曙光。他们把目光投放到未来,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他们明白必须要奋起直追,才能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

3.自信意识、行为意识在提升。开大学生一方面相信自己有底气,对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有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确信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确信经过积极的主观努力,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另方面在自信的基础上产生更大更强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寻找更多更好的适合于自己的创业机会,并果敢地付出行动,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价值观兼容交织,经受着现实的冲击

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封闭文化与现代的开放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学生处在这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中,接受并形成了较多颇具影响力的主体价值倾向。他们一方面受控于主导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又常常被社会群体形成共识并影响未来走向的主流价值观占去了上风,思想上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的倾向,而在行为上却又非常习惯地采纳了社会从众的一般价值取向,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这就出现了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主流价值观间相互冲击的困惑;另一方面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社会贡献与利益获取的兼容性、渗透性越来越趋于现实,而且两者始终在交织着。交织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传统的价值理念的影响,在具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上他们又经常以个人的情感和自身利益为判断选择的尺度,表现出个人本位的主体价值倾向,这又造成了核心价值观与主体价值观间的相互激荡与碰撞。

三、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领

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开大学生因为方方面面的差异性,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虽能积极进取,但在思想信念、价值观念上却表现出一定的不坚定性。笔者以为,培育引领并铸牢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的培育与引领

从学校层面来说,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社会真善美,假恶丑,在大是大非面前知可为与不可为,能为与不能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功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蓬勃向上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消除矛盾和困惑,迷惘和彷徨,使之自始至终有航标的引领,榜样的示范,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价值取向。

1.切实关注学生。学生是我们施以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变的。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多有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处事经验,对社会对身边事物常常用习惯的从众心理去对待它、处理它。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在已经固化的思想上找到新的突破,甚至完全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使之从思想深处接受并自觉地修正其行为,需要学校在服务他们学习的前提下,能够时时处处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对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工作经历、人际环境以及对社会的基本看法,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等有全方位、多层面地知晓,尤其是要尽可能了解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情绪下,对同一事物的多个方面或多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动机、价值取向,便于切实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最佳契机,归纳判断出他们价值观的经络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施教方案,更好地因材施教。

2.发挥面授功能。面授是开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抓住面授课,发挥面授功能,把古往今来忧国忧民孝义廉耻传递正能量的优秀文化和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一体的方式,灵活的课堂情模拟,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把平时搜集积累的贴近学生工作生活的活生生的社会事实案例融入教材案例中,让有说服力的鲜活的学生关心关注的事实说话。注重从历史发展、内涵途径、情感认知的角度,客观理性分析、解读和评价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同时辅以讨论、座谈、演讲,写体会、谈认识等方式,促其感悟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责任,国家的使命。特别是专业公共课和文经类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更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服务引领,帮助学生把握社会精神领域和道德层面的主旋律,形成价值认同。

3.强化活动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追求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读书教育活动以及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开展进企业、走机关、下农村等社会调查活动。在活动中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全新地认识自我,养成合作、分享、进取的良好品德,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在活动中开阔眼界,拓展学习空间,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社会认知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融化在自觉的行动中,并不断在社会生活中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自己、引领自己、规范自己,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中的决定作用。

4.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学校须站在讲政治、讲政策、讲民生的战略高度,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优势,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校园主流阵地,通过公告栏、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平台,打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用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准则产生归宿感,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始终重视校园文化这个“教育场”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全新的服务理念下接受正确的观念引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凝固丰厚文化的人文环境中陶冶性情,在求实创新的校园里接受思想的熏染,灵魂的洗礼。

(二)社会的培育引领

开大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更多时候是作为社会的个体成员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他们的主要活动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做到这一点应当重视发挥社会的培育引导功能。

1.全社会高度重视。培育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要给予高度重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积极营造和谐氛围。首先,营造氛围。各级社会组织、民间团体首先要行动起来,率先在城里乡下,大街小巷,村头村尾,张贴宣传标语、招贴画、乡规民约、文明条例,公开透明政务事务,努力彰显好人好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要义用贴近生活实际且易于接受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或图片,广告式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注重用通俗浅显又喜闻乐见的地方文艺创作,丰富多彩又形式多样的地方文艺演出,扬正气,树新风,在思想上、道德规范上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契合的文化环境。其次,媒体助推。胡锦涛曾说过“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从正面入手,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功能。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始终不忘用鲜活的生活图景,真实可感的立体画面,报道身边一批批“小人物”的先进事迹,一批批不起眼的“小事情”。这些人和事就发生在身边,是大家在情感上最易接受的事实,有些可能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隐含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倾向。及时真实的宣传报道,把社会生活动态、人生百态、身边的真善美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用全社会都能自觉践行的规范的道德行为准则,启迪智慧的思想舆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坚持正义,倡导正气,使全体社会成员时时处处感受到洋溢在身边的健康向上的热烈氛围,也让开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受到春风化雨的作用,筑牢精神力量。

2.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古人云:“上为之,下效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先进,特别是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用自己规范的举止、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尚,用自己踏实谨慎、吃苦在前的工作作风凝聚人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思想走在前头,更要行动走在前头,为社会成员树旗立杆,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学生在社会这个蓬勃朝气的大家庭里,看到的是积极进取的气象,无疑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引领作用,学生既能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又不断吸收社会正能量。

3.点亮家乡文化。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生存绵延的合理内核,都有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的依赖和寄托,都有装在心里的沉甸甸的风干了的记忆,同样也有许许多多的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这该是抹不去的家乡情结在人们心里厚重的积淀吧,所以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点亮家乡,深入挖掘看得见、摸得着的家乡文化并不断地梳理其发展传承的历史渊源,把家乡的精彩汇集成文字、凝结成图片,张扬出去,使之走出狭窄的原有地域,成为丰富现代文化的合理要素,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起建设家乡的热情,从心理上产生以家乡的过去为骄傲,家乡的现在为自豪,家乡的明天为幸福的满足感和归属感。点亮家乡,“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4]。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形成正向的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所提倡的规范价值,引领学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稳固,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自身的努力实践

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5]。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是培育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的外在因素,都是作为条件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助推的作用,老师说得再好,社会引领再得法,还要看学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做得怎么样,这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因此学生应用主导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去引领自己主动去行动,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踏实努力,自觉去践行。

1.学习增智慧。知识的获取似乎停留在“会做”的层面,是否“能做”就不仅仅是知识能解决的问题了,还需要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追求的牵引。知道会做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知晓是否能做,只有两者天然嫁接成有机整体,合二为一,才能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最大化发挥自我的价值作用。如何做到正确地判别能做与不能做,那就要加强学习。一是态度要端正。态度决定成败。如果不能坐下来静心向学,只是蜻蜓点水似地走马观花,那是学不成的;二是要持之以恒。思想认识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务必要有持久战的耐心和准备,凭一时兴起或随大流只能是“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且“当‘日知其所亡’”,才能“以就懿德”;三是能攻坚克难。学习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会受到挫折和失败,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是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决心和勇气,意志和毅力。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方法也学习能力、学习睿智,在学习中韬光养晦,平衡发展,既看到表象,又能精准地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成就高尚的德操,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2.合作提能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生活在社会,自然不能离开一定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合作学习,将成为社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处留心皆学问。作为个体的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充满生机的和谐集体里,与集体里的成员民主、平等、开放地交往、合作,在合作中用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其思维能力,形成大局意识,助推能力提升。

3.实践促践行。当然,与人合作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开大学生每一项社会实践,都是不断地汲取和剔除,修正和完善行为准则、品德节操,实现价值追求的过程,都是在与社会沟通,对社会进一步的了解过程。社会是学习和受教育的课堂,投入社会实践,扩大学习范围,开拓另一个知识范畴,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多层面地引领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积累人生经验,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踏实的生活作风,用一点一滴社会生产实践,不断地检验自己的价值取向,更新价值观念,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符合共同理想的目标追求。再说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一方面他们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不用过多的烦琐解释就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己于人于国的积极作用,就能从心底唤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另一方面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准确地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及时调整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行为方式,就要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激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动力,破旧创新。

培育和树立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日之功,朝夕之事。他们的学生身份、社会地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反映了他们思想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不但需要学校方方面面齐抓共管施以培育引领,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大力宣传,正向舆论引导,同时需要学生自身严格要求,加强学习,切实在社会实践中付出艰辛的努力,带头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才能形成正确稳固的价值观,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1] 刘晓朋.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DB/OL].(2013-12-23)[2014-04-1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2] 崔晨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2006-10-18)[2014-04-11].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24.html.

[3] 杨丽娜,常雪梅.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B/OL].(2014-01-16)[2014-04-11]http://cpc.people.com.cn/n/2014/0116/c64094-24136367.html.

[4] 朱海涛.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DB/OL](2014-2-26)[2014-04-11].http://www.zgdsw.org.cn/n/2014/0226/c218988-24467940.html.

[5] 林培雄,王玉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2013(10):46.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