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4-03-20张改茹
张改茹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而医用物理学实验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理学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和药学研究领域,物理学与医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多。为适应新时代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我校2013级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目前高职医学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高职医用物理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
1 高职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不合理
实验大多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工科物理实验的“简化版”,即仅是将实验内容减少、实验难度降低罢了,而如近代物理实验、医学物理实验等综合性、设计性较强的实验则几乎没有。对这种与专业毫无关联的物理实验,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因而其教学根本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1.2 课时数偏少
我校高职医用物理为32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最多只能安排3个实验。这严重制约了对高职医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培训。
1.3 经费投入不足
我校医用物理实验仪器不先进、实验技术与方法落后等问题,导致医用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及临床实践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技术、方法有较大的差距。
1.4 实验室开放不够
高职医学院校基础实验室大多只在课堂时间开放,而课堂上能够完成的仅仅是基础实验,对于设计性实验则无暇顾及[1],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对物理实验教学产生了负面作用。
1.5 学习效果评价不合理
医用物理学实验成绩在物理课学习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0%~15%。对于学生医用物理实验成绩,教师大多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给分,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平、公正,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 高职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与实践
2.1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从预备实验到正式实验的全过程
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教师依据专业特点确定实验方向,并提出实验目的,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并自由设计实验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得到科学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2.2 重新制订实验内容,以应用型实验为主,紧扣专业特点
建立“基础练习实验—应用实验—综合设计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模块[2]。强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和体验性,如“静电场的模拟(验证性)改为模拟人体心电图(综合性)”、“示波器的使用(验证性)改为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设计性)”、“用分光计测光栅光谱及谱线波长(验证性)改为用分光计测光栅光谱及物质折射率(综合性)”等,通过重设、整合实验项目,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兴趣。
2.3 采用分层次、小组式的实验教学方法[3]
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按不同层次每4人分为一组,每组选一名小组长。先教会每位小组长具体的实验仪器操作方法,再由小组长完成对本组其他组员的讲解和示范,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抽查每组学生操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2.4 尝试开放式实验教学
受实验课时限制,许多与医药相关的物理实验不能逐一开设。为此,结合学校设备在实验室进行6~10学时的开放教学,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实验项目,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加深理解。
2.5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更新与现代医学相适应的设备
在院长兼实验中心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依托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以奖代补项目的资金支持,更新了与现代医学相适应的医用物理实验设备,还开设了网络实验室[4],利用仿真教学软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现代医学仪器。
2.6 建立合理的实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让学生根据本学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自主设计或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作为医用物理实验考核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验室设备仪器来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审阅实验方案可行之后,学生独立完成从预备实验到正式实验的全过程,并进行数据处理,写出实验报告。医用物理学实验成绩在物理课学习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10%~15%提高到30%~35%,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考勤、作业及课堂表现,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改革传统的实验成绩评价方法,打破单一式的评价标准,以基础能力为本,以应用能力为主,以解决问题(掌握实验技能)为标准,综合评价实验学习效果[5]。
综上所述,对高职医用物理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建立新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教材、仪器设备等诸多问题,只有把实验教学改革长期坚持下去,并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及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才能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6]。
[1]吕道文,魏杰,张拥军.我院医学物理学实验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6,23(1):79-80.
[2]施建南,王勤,王贤书,等.医药院校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30(1):3961-3963.
[3]吕守林.以“分层次教学”为理念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112-114.
[4]李朝阳,赵北燕,王奎龙.医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7,24(5):384-385.
[5]阿布都艾尼·库吐鲁克,木拉提·哈米提.医用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3(25):186.
[6]王帆,崔磊.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