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20郭云华
郭云华
(玉溪卫生学校,云南 玉溪 653100)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其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相关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有机组合,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通过存储、加工、控制、编辑、转换等方式进行综合处理,实现可重复、可查询、可检索等功能,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1]。
医学生物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迅速的一门科学。学习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后续的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药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2]。同时,生物化学又是一门内容较抽象、较难理解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难度较大,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合理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对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
1 多媒体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1.1 有利于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大多较为抽象,难于理解。例如,在“核酸代谢”中,要求学生掌握DNA的分子结构,特别是其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此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静态的图片和动态的动画可以将DNA的结构特点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从形象的观察中总结出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此教学重点。又如在DNA半保留复制的讲授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动画的方式展示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复制过程的认识中总结出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真正理解知识。所以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适时转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2 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
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枯燥难懂,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传递—接受”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枯燥的知识点缺乏兴趣和求知欲,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这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糖的分解代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糖分解代谢的方式、基本过程、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通过生动丰富的媒体资源首先指出人类的主食属于多糖——淀粉,再通过饥饿等案例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吃进去的米饭经过代谢变成了什么?不吃饭会怎么样?米饭的主要成分对人体有何意义?在多媒体创设的特定情景下,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容易将学生带进了一个集“探究—发现”、“现象—分析”、“情趣—陶冶”等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创设情景,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课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有些知识点甚至是重点知识只是简单表述,未做深入分析,不利于学生理解。针对此类情况,利用多媒体手段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声形并茂地为学生适量扩充相关知识点,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授“酶与疾病的发生”时,对于“酪氨酸酶缺乏易引起白化病”这个知识点不但在生物化学中是重点,在遗传学等课程中均会反复出现;又如对于“黄疸”的相关知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儿科常见现象,在儿科专业课中还会涉及此内容。而教材对以上知识点只是一带而过,学生学习后往往没有太多印象,不利于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展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特征。合理补充教学内容,不但可以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还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1.4 有利于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
生物化学是医学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手段,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生物化学逐渐渗透到生命科学、医药卫生领域,学习生物化学对正确理解人体功能、维持机体健康、认识疾病本质、探讨疾病预防、疾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3]。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适时引入相关病案分析、疾病诊治、药物使用、健康保健等相关知识点的临床应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有利于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有利于基础课与临床专业课之间的良好衔接。
1.5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总结与连贯
人体内的物质代谢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医学生物化学的某些知识点就必然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只有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代谢过程。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我们往往会在知识点的连贯上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糖的分解代谢”中,学生学习了糖通过有氧氧化可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之后在“生物氧化”这一章,学生又学习到有机物是通过三羧酸循环中的脱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通过脱氢反应脱下氢并与氧结合生成水。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糖通过有氧氧化分解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这个知识点,至少需要联系糖代谢和生物氧化这两章的内容。而现实是由于学时安排的限制,学生学习这两章内容需要3~4周时间,将一个联系的代谢过程分解并在较长的周期内分段学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是有很大难度的,教师要将这个联系的过程重新连贯起来也有较大难度,而且需要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利用多媒体可重复的优势,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以多种形式将以上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代谢过程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总结与连贯,学生对已经学过的这些知识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6 有利于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反馈受时间、空间、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有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不到位等情况发生,对教学的有效实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师生互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使教学反馈变得方便、灵活,提高学生反馈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反馈的效果。
2 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诸多优势,但它只是多种教学手段中的一种,不是教学中的万能钥匙,如板书的应用在某些时候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业、练习等传统反馈形式也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2.2 过于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使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形式的多样化成为可能,但我们不应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学资源呈现的量与形式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应,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以免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2.3 多媒体应用不当导致偏离正题、主次不分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过多地追求画面美观、内容趣味性等表面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偏离正题、主次不分。所以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始终遵循一切形式都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原则。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车龙浩.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王懿,路君娣,马贵平,等.生物化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教材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1):128-129.■